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築哲理意匠與文化
- 類型:建築
- 出版日期:2005年6月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2072941, 7112072948
- 作者:吳慶洲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頁數:470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城市規劃、建築和園林設計,建築的裝飾藝術和文化融合等多個方面探討建築的哲理、意匠及其文化內涵。可供建築學、城市規劃學、環境藝術研究者和設計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吳慶洲,廣東梅縣人。1945年3月生。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建系。1982年和1987年分獲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7—1 989年到英國牛津留學,並應邀到英國九所大學講學15次。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東方建築文化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並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建築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土建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兼任中日韓三國建築學會刊物《亞洲建築與工程》(英)編委,《華中建築》常務編委、《城市規劃》、《規劃師》《中外建築》、《重慶建築》編委。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出版《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廣州建築》、《中國軍事建築藝術》等專著多部,參編《中國民族建築》(廣東篇主編)、《中國建築藝術史》、《廣州百科全書》等書。主持“建築文化研究”獲200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建築園林篇;第二篇 宗教藝術篇;第三篇 裝飾藝術篇;第四篇 城市規劃篇。
序言
中國建築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使中國建築走向世界,這是中國建築界的志士仁人所共同關心的事情。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並非易事,老一輩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師長就已為此畢生奮鬥,到如今建築界仍在為此而努力,算起來已有半個多世紀了。那么,中國建築走向世界了嗎?答案是“還沒有”,倒是世界建築在源源不斷地走向中國。 1.中國建築創作的現狀 中國建築創作的現狀如何?只要到全國各大中小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就會有個大概的了解,會慨嘆“現狀堪憂”。建築創作上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1)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出現夸富嫌貧、崇洋媚外、相互攀比、追求豪華等不良風氣。o(2)特色危機的出現:一些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徵在弱化,西方建築的盲目效仿造成建築風格的千篇一律。(3)忽視生態、無視環境的建築造成美學上的災難和市民心靈上的陰影。吳良鏞先生幾年前瀏覽重慶後感嘆說:“重慶原來是兩江交匯美麗的山城,而今超尺度的高樓林立,雜亂無章,令人窒息,很多原來頗有特色的地段——山景、江景、場所感,而今不見了。”這就是無視環境的規劃和設計造成的美學上的災難。至於忽視生態的例子也極多,廣州就是典型的例子,1987年以來征占綠地達29萬m2,至1995年人均綠地降至4.69m2,城中充斥著令人壓抑的摩天大樓,而缺乏綠地、花壇和市民可以自由活動的公共場所,加上交通的擁擠,環境的污染,昔日美麗的花城羊城,前些年給人的印象是不甚愉快的。近年來廣州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和綠化,通過“小變”、“中變”和“大變”,面貌有較大改變,並獲得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4)創作心態浮躁,缺乏精品意識。雖然,近年來的建築創作中,仍有一些優秀作品,但為數不多,屬鳳毛麟角,多數作品平庸無特色。(5)對西方物質文明的崇拜和嚮往產生“歐陸風”,遍及全國各地,等等。 美國哈佛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彼得·羅教授於1998年訪問我校,與我們交談時,說起廣州的現代建築缺少中國特色,問我們為何不研究自己的傳統文化,用到現代建築之中?外國同行這一問題問得好,這既是對中國建築界的批評,也向我們說明了:缺乏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是不可能得到各國同行的承認的,因而也是不可能走向世界的。
2.一個外國同行對建築創作的看法
出生在阿根廷的西薩·佩里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在一篇自序中表明了他對建築藝術、建築師的職責、創作態度和理想的看法,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下面是引用他的原話:
“我認為建築在所有的藝術中是最豐富、最持久的一種藝術。這些品質來源於每項工程的場地、營造技術、特定功能以及未來合用者的目標等方面所形成的牢固根基。”
“一個建築師的作品是靠先天的才能、個人的價值體系或意識形態以及提供給個人的機會而形成的。”
“我認為建築師們應該把自己更多地看作是園丁,……園丁的角色就是了解每棵樹的潛質並將它健康地培育成長。同樣,建築師的角色就是了解每個建築問題並將引導其設計走向一座美觀和健康的大廈,並巧妙地與其特定的環境相適應。”
“我熱衷於設計象徵性的、文化的和非常實用的建築,也愛設計結構非常小和非常大的、那些有慷慨預算的以及那些資金最少的建築。”
“對一位建築師來說,也許最令人滿意的事情是在每一項新的工程中發現一個豐富多彩的新世界:其自身的文化、需要、人民和氣候。……建築的實踐提供了不斷的創新。作為一種藝術,建築蘊含著青春的活力。”
從西薩‘佩里的自序中,可以了解他對建築的看法,了解建築師的角色、職責,了解他對職業的熱愛,對建築創新的追求,了解他對環境的重視,對人民的感情,對文化和象徵性的嚮往。無疑,他是一位文化和藝術素養很高,有著理想和追求的建築藝術家,又是腳踏實地的建築設計師,他的建築作品受到世界上普遍的讚譽並不使人感到意外。
3、築創作需要建築科學理論的指導
前述中國建築創作中形形色色的問題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建築創作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錢學森先生一直十分關注城市規劃、城市建築等問題,早年錢學森先生提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構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十架橋樑和十大科學技術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數學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行為科學、軍事科學、地理科學、文藝理論。不久前,他建議把建築科學歸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作為第1i大科學技術部門。
他認為,建築科學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通過建築哲學作為橋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建築科學連線在一起;建築科學又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
建築哲學主要內容涉及:建築科學的理論與工程實踐如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現代氣息的新城市和新建築。
建築科學的基礎科學——建築學,涉及建築與人、建築與社會、建築與科技手段、建築與自然環境、建築與文物古蹟、建築與歷史文化等有關內容,是以建築為核心,吸納廣泛科學領域的綜合性理論。
建築科學的技術科學,大致包括建築學、城市學等等所論及的諸多內容,是如何把建築學的一般理論運用於工程實踐的學說。
建築科學“是一門融合科學與藝術的大部門”,“建築是科學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科學”但建築科學的理論仍不夠完備和成熟,仍不能圓滿地回答“如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現代氣息的新城市和新建築”這一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建築哲學的研究,同時也必須對基礎科學的建築學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進一步弄清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精華和仍有生命力的部分,為創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城市和建築提供素材。在建築創作中,如何合理地處理這些素材,也大有學問,值得深入探討。
此外,城市和建築必須有現代氣息,有時代特色,因此,加強研究現代建築的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也勢在必行。
4.傳統建築文化有哪些精華可供借鑑
要有中國特色,就必須借鑑傳統,因而就必須研究傳統。那么,傳統建築文化中,有哪些精華可供我們借鑑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1)傳統的建築哲理值得借鑑
中國古代哲學以天地人為一個宇宙大系統,追求天地人三材合一和宇宙萬物的和諧合一,並以此為最高理想,用以指導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的象天法地意匠。和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o,使中國古代城市獨具特色。
(2)象徵主義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特色
象徵主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和標誌。傳統建築文化中用象徵主義表達五大觀念系統:追求與宇宙和諧合一的哲學觀念系統;嚮往神仙勝境、佛國世界的思想觀念系統;宣揚儒家文化的禮制思想;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觀念;祈福納吉的思想觀念。
(3)民居建築中有許多地方特色可供借鑑
各地民居均具有各自的地方文化特色,筆者為客家人,對客家民居作過詳細、系統的研究,確有許多精華值得借鑑。
(4)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供現代建築借鑑和採用。
筆者近年對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我國傳統建築裝飾題材之多樣,文化內涵之豐富,歷史之久遠,特色之明顯,在世界建築中獨樹一幟,可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借鑑和採用。
(5)傳統的園林藝術具有永恆的生命力,與建築藝術的融合,將放出異彩。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白天鵝賓館就是代表,其中庭的“故鄉水”,具有傳統園林藝術特色,受到中外人士的讚賞,為建築增色添彩。
5.重視可持續發展,提高現代建築的科學技術水平
可持續發展是在1980年由自然保護國際聯盟首次提出的,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
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點:(1)可持續發展把發展作為頭等重要的內容。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根本目的是使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長期、健康地生存和發展下去。(2)特彆強調發展與資源及環境的關係,認為發展與資源及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並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發展的社會責任,應是在財富分配與接近社會資源的機會方面公平合理。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國際上正提倡綠色建築。美國建築師學會(AIA)和國際建築師協會1993年4月在芝加哥的一次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會議上提出了建築環境問題。美國的建築運動此後即隨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潮流而誕生。美國副總統A.戈爾在“全球環境計畫”一節中對“建築技術”作了專題講座,內容包括:改進設計,降低能耗;從能源消耗角度設計新建築所產生的後果是驚人的;提高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安裝防雪窗;安裝被動式太陽能技術用於降低取暖費用;種植樹木遮掩建築物來降低空調需求;半地下建築提高牆壁的保溫性能;門窗的設計與自然光的利用,四季的採光通風;牆壁厚度及建築物自身系統設計組合與節能的關係;一個新型燈泡在壽命期內可節省一噸煤炭;加強包括建築業在內的產業效率標準建設,等等。
對照戈爾的“建築技術”的專題報告,我們眼下到處可見的耗能又污染光環境的玻璃幕牆建築也應該慎用或煞車了,遍地開花的影響生態和環境的高層建築也應加強規劃控制了。
近年,智慧型建築也正在世界各地興起。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被稱為智慧型建築的大廈始建於美國。所謂智慧型,即給有厚重肌骨的傳統建築加上“聰明”的頭腦和“靈敏”的神經系統。其智慧型體三個方面:(1)建築能“知道”建築內外所發生的一切;(2)建築能以確定有效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方便、安全、舒適和富有創造力的環境;(3)建築能迅速“回響”用戶的各種要求,即所謂的“三個A”:辦公自動化(OA)、通信自動化(cA)、建築自動化(BA)。
智慧型建築也必須面向可持續發展,創造高適用技術,如利用淺層地下空間熱惰性的自然空調;選擇性輻射材料的製冷技術;利用常溫相變材料的潛熱調節室溫;太陽能在採光、日照、採暖、發電等方面的綜合利用;風能的利用,如何變風害為風利;生態、仿生技術的套用等等。
6.加強執業建築師的繼續教育和在校學生的建築教育
由於建築科學的發展,職業建築師原先的知識正迅速老化,什麼是建築哲學,建築學和建築科學技術近年有什麼新進展,什麼是可持續發展,什麼是生態城市、綠色建築、智慧型建築,什麼是建築文化、地方特色,如果不繼續學習,接受新知識,就不可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因此,加強職業建築師的繼續教育勢在必行,否則,中國建築走向世界只是一句空話。
搞好在校學生的建築教育,首先得讓老師有較高的建築科學理論水平和文化素質,然後才有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為21世紀中國建築走向世界培養後繼力量。除了科學技術及文化知識、專業水平外,東南大學建築系仲德昆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筆者深有同感。
7.介紹世界建築,學習各國經驗和有益適用的理論
近年,中國建築學會和各建築雜誌、報刊在介紹世界優秀建築、著名建築師以及有關經驗、理論上作了許多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國同行的好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開拓我們的視野。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國外在綠色建築、生態城市、智慧型建築等方面的探索,對我們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國外成功的建築師的真知灼見,對我們也極富啟示意義,如前述西薩.佩里的看法即是一例,又如c·柯墮亞說:“那些美妙而靈活多變的和多元的鄉土語言已經存在。作為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我們要做的一切不過是調整我們的城市,使這種語言能夠重新散發活力。”柯里亞的這段話,很值得我們創造地方建築特色時參考借鑑。
8.我們要進行的努力
中國建築還存在許多問題,要走向世界,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加強建築哲學和建築科學理論的研究;同時,要研究傳統建築文化,借鑑傳統,才能創造出中國特色,借鑑各地民居及鄉土建築,才能創造出地方特色;……面向可持續發展,提倡生態城市、綠色建築、智慧型建築也要與可持續發展合拍;要加強職業建築師的繼續教育和在校建築系學生的教育;要介紹世界建築,要學習各國經驗和有益適用的理論,但對不顧國情,誤用或亂用外國的理論則要進行堅決抵制。我相信,只要我們照此努力去做,中國的城市、建築將出現新的面貌,中國特色、地方特色將在建築的百花園中各呈風采,綠色建築、智慧型建築將體現我國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將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和讚賞。
9、研究中國建築哲理、意匠與文化,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城市和園林
本書的宗旨,正是通過研究中國建築的哲理、意匠與文化,為當代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園林設計師提供思想和理論的武器,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現代城市和現代園林出一份力。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隨著中國以東方巨龍的雄姿逐漸超越各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強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將出現偉大的復興。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將自豪地聳立於世界現代建築之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園林,將受到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讚賞。這一天必定會到來!
2.一個外國同行對建築創作的看法
出生在阿根廷的西薩·佩里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在一篇自序中表明了他對建築藝術、建築師的職責、創作態度和理想的看法,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下面是引用他的原話:
“我認為建築在所有的藝術中是最豐富、最持久的一種藝術。這些品質來源於每項工程的場地、營造技術、特定功能以及未來合用者的目標等方面所形成的牢固根基。”
“一個建築師的作品是靠先天的才能、個人的價值體系或意識形態以及提供給個人的機會而形成的。”
“我認為建築師們應該把自己更多地看作是園丁,……園丁的角色就是了解每棵樹的潛質並將它健康地培育成長。同樣,建築師的角色就是了解每個建築問題並將引導其設計走向一座美觀和健康的大廈,並巧妙地與其特定的環境相適應。”
“我熱衷於設計象徵性的、文化的和非常實用的建築,也愛設計結構非常小和非常大的、那些有慷慨預算的以及那些資金最少的建築。”
“對一位建築師來說,也許最令人滿意的事情是在每一項新的工程中發現一個豐富多彩的新世界:其自身的文化、需要、人民和氣候。……建築的實踐提供了不斷的創新。作為一種藝術,建築蘊含著青春的活力。”
從西薩‘佩里的自序中,可以了解他對建築的看法,了解建築師的角色、職責,了解他對職業的熱愛,對建築創新的追求,了解他對環境的重視,對人民的感情,對文化和象徵性的嚮往。無疑,他是一位文化和藝術素養很高,有著理想和追求的建築藝術家,又是腳踏實地的建築設計師,他的建築作品受到世界上普遍的讚譽並不使人感到意外。
3、築創作需要建築科學理論的指導
前述中國建築創作中形形色色的問題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建築創作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錢學森先生一直十分關注城市規劃、城市建築等問題,早年錢學森先生提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構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十架橋樑和十大科學技術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數學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行為科學、軍事科學、地理科學、文藝理論。不久前,他建議把建築科學歸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作為第1i大科學技術部門。
他認為,建築科學應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通過建築哲學作為橋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建築科學連線在一起;建築科學又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
建築哲學主要內容涉及:建築科學的理論與工程實踐如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現代氣息的新城市和新建築。
建築科學的基礎科學——建築學,涉及建築與人、建築與社會、建築與科技手段、建築與自然環境、建築與文物古蹟、建築與歷史文化等有關內容,是以建築為核心,吸納廣泛科學領域的綜合性理論。
建築科學的技術科學,大致包括建築學、城市學等等所論及的諸多內容,是如何把建築學的一般理論運用於工程實踐的學說。
建築科學“是一門融合科學與藝術的大部門”,“建築是科學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科學”但建築科學的理論仍不夠完備和成熟,仍不能圓滿地回答“如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現代氣息的新城市和新建築”這一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建築哲學的研究,同時也必須對基礎科學的建築學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進一步弄清傳統建築文化中的精華和仍有生命力的部分,為創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城市和建築提供素材。在建築創作中,如何合理地處理這些素材,也大有學問,值得深入探討。
此外,城市和建築必須有現代氣息,有時代特色,因此,加強研究現代建築的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也勢在必行。
4.傳統建築文化有哪些精華可供借鑑
要有中國特色,就必須借鑑傳統,因而就必須研究傳統。那么,傳統建築文化中,有哪些精華可供我們借鑑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1)傳統的建築哲理值得借鑑
中國古代哲學以天地人為一個宇宙大系統,追求天地人三材合一和宇宙萬物的和諧合一,並以此為最高理想,用以指導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的象天法地意匠。和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o,使中國古代城市獨具特色。
(2)象徵主義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特色
象徵主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和標誌。傳統建築文化中用象徵主義表達五大觀念系統:追求與宇宙和諧合一的哲學觀念系統;嚮往神仙勝境、佛國世界的思想觀念系統;宣揚儒家文化的禮制思想;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觀念;祈福納吉的思想觀念。
(3)民居建築中有許多地方特色可供借鑑
各地民居均具有各自的地方文化特色,筆者為客家人,對客家民居作過詳細、系統的研究,確有許多精華值得借鑑。
(4)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供現代建築借鑑和採用。
筆者近年對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我國傳統建築裝飾題材之多樣,文化內涵之豐富,歷史之久遠,特色之明顯,在世界建築中獨樹一幟,可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借鑑和採用。
(5)傳統的園林藝術具有永恆的生命力,與建築藝術的融合,將放出異彩。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白天鵝賓館就是代表,其中庭的“故鄉水”,具有傳統園林藝術特色,受到中外人士的讚賞,為建築增色添彩。
5.重視可持續發展,提高現代建築的科學技術水平
可持續發展是在1980年由自然保護國際聯盟首次提出的,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
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點:(1)可持續發展把發展作為頭等重要的內容。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根本目的是使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長期、健康地生存和發展下去。(2)特彆強調發展與資源及環境的關係,認為發展與資源及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並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發展的社會責任,應是在財富分配與接近社會資源的機會方面公平合理。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國際上正提倡綠色建築。美國建築師學會(AIA)和國際建築師協會1993年4月在芝加哥的一次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會議上提出了建築環境問題。美國的建築運動此後即隨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潮流而誕生。美國副總統A.戈爾在“全球環境計畫”一節中對“建築技術”作了專題講座,內容包括:改進設計,降低能耗;從能源消耗角度設計新建築所產生的後果是驚人的;提高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安裝防雪窗;安裝被動式太陽能技術用於降低取暖費用;種植樹木遮掩建築物來降低空調需求;半地下建築提高牆壁的保溫性能;門窗的設計與自然光的利用,四季的採光通風;牆壁厚度及建築物自身系統設計組合與節能的關係;一個新型燈泡在壽命期內可節省一噸煤炭;加強包括建築業在內的產業效率標準建設,等等。
對照戈爾的“建築技術”的專題報告,我們眼下到處可見的耗能又污染光環境的玻璃幕牆建築也應該慎用或煞車了,遍地開花的影響生態和環境的高層建築也應加強規劃控制了。
近年,智慧型建築也正在世界各地興起。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被稱為智慧型建築的大廈始建於美國。所謂智慧型,即給有厚重肌骨的傳統建築加上“聰明”的頭腦和“靈敏”的神經系統。其智慧型體三個方面:(1)建築能“知道”建築內外所發生的一切;(2)建築能以確定有效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方便、安全、舒適和富有創造力的環境;(3)建築能迅速“回響”用戶的各種要求,即所謂的“三個A”:辦公自動化(OA)、通信自動化(cA)、建築自動化(BA)。
智慧型建築也必須面向可持續發展,創造高適用技術,如利用淺層地下空間熱惰性的自然空調;選擇性輻射材料的製冷技術;利用常溫相變材料的潛熱調節室溫;太陽能在採光、日照、採暖、發電等方面的綜合利用;風能的利用,如何變風害為風利;生態、仿生技術的套用等等。
6.加強執業建築師的繼續教育和在校學生的建築教育
由於建築科學的發展,職業建築師原先的知識正迅速老化,什麼是建築哲學,建築學和建築科學技術近年有什麼新進展,什麼是可持續發展,什麼是生態城市、綠色建築、智慧型建築,什麼是建築文化、地方特色,如果不繼續學習,接受新知識,就不可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因此,加強職業建築師的繼續教育勢在必行,否則,中國建築走向世界只是一句空話。
搞好在校學生的建築教育,首先得讓老師有較高的建築科學理論水平和文化素質,然後才有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為21世紀中國建築走向世界培養後繼力量。除了科學技術及文化知識、專業水平外,東南大學建築系仲德昆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筆者深有同感。
7.介紹世界建築,學習各國經驗和有益適用的理論
近年,中國建築學會和各建築雜誌、報刊在介紹世界優秀建築、著名建築師以及有關經驗、理論上作了許多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國同行的好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開拓我們的視野。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國外在綠色建築、生態城市、智慧型建築等方面的探索,對我們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國外成功的建築師的真知灼見,對我們也極富啟示意義,如前述西薩.佩里的看法即是一例,又如c·柯墮亞說:“那些美妙而靈活多變的和多元的鄉土語言已經存在。作為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我們要做的一切不過是調整我們的城市,使這種語言能夠重新散發活力。”柯里亞的這段話,很值得我們創造地方建築特色時參考借鑑。
8.我們要進行的努力
中國建築還存在許多問題,要走向世界,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加強建築哲學和建築科學理論的研究;同時,要研究傳統建築文化,借鑑傳統,才能創造出中國特色,借鑑各地民居及鄉土建築,才能創造出地方特色;……面向可持續發展,提倡生態城市、綠色建築、智慧型建築也要與可持續發展合拍;要加強職業建築師的繼續教育和在校建築系學生的教育;要介紹世界建築,要學習各國經驗和有益適用的理論,但對不顧國情,誤用或亂用外國的理論則要進行堅決抵制。我相信,只要我們照此努力去做,中國的城市、建築將出現新的面貌,中國特色、地方特色將在建築的百花園中各呈風采,綠色建築、智慧型建築將體現我國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將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和讚賞。
9、研究中國建築哲理、意匠與文化,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城市和園林
本書的宗旨,正是通過研究中國建築的哲理、意匠與文化,為當代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園林設計師提供思想和理論的武器,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現代城市和現代園林出一份力。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隨著中國以東方巨龍的雄姿逐漸超越各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強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將出現偉大的復興。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將自豪地聳立於世界現代建築之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將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園林,將受到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讚賞。這一天必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