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

建文二年一般指本詞條

世紀:15世紀 年代:1400年代。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生於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為燕王。受教育於宮廷。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赴封國北平,時年21歲。史載,朱棣智勇有大略,屢次率諸將出征,皆建戰績,頗有威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400年
  • 年代:1400年代
  • 世紀:15世紀
  • 大事記:燕王率"靖難"之兵曾屯駐固安縣
  • 歷史年代:明洪武年間
大事記,出生,逝世,歷史記載,

大事記

1400年,李氏朝鮮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
140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為了奪取其侄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從北平出師南伐
朱棣朱棣
1400年,五月,朱棣兵臨濟南城下。山東參政鐵鉉死守濟南,拒不投降。燕王圍城數月不下,乃撤圍而去
1400年,楊士奇應惠帝之召,進入翰林院當編纂宮,迅即為翰林修書總裁方孝借推崇,奏升為副總裁
1400年,十月,燕王的“靖難軍”攻取滄州鹽山等地
1400年,燕王率"靖難"之兵曾屯駐固安縣.
1400年,越南陳朝陳朝最後的國王陳少帝胡季犛簒奪王位,陳朝完全滅亡
1400年,蒙古額勒伯克汗長子坤帖木兒即位
1400年,明廷多次秘密派人和客列亦惕部首領阿木古郎凱聯繫安定邊疆之事,使明廷挫敗阿魯台勢力
1400年,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高度發達的商業,開始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5月,朱棣兵臨濟南城下。山東參政鐵鉉死守濟南,拒不投降。燕王圍城數月不下,乃撤圍而去。
10月,燕王的“靖難軍”攻取滄州鹽山等地。

出生

1、谷登堡1400年出生於德國的美因茨。

逝世

1、傑弗里·喬叟於1400年逝世。
2、理查二世(英格蘭)於1400年逝世。
理查二世理查二世

歷史記載

白溝河大戰
建文元年(1399)末至次年的三月,沒有發生大的戰事。雙方厲兵秣馬,伺機再戰。建文二年(1400)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軍自德州北進,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自真定出兵,約定會師於白溝河。十八日,李景隆兵至河間,遣先鋒參將平安至白溝河;郭英、吳傑等移師保定,合軍六十萬,號稱百萬。燕王朱棣從四月初五日率師出北平南下,二十日,燕軍渡過玉馬河,駐營於蘇家橋。二十四日中午,燕軍渡至白溝河東岸,遭到都督平安的萬餘伏騎的迎戰。平安素稱驍勇,奮戈直前;都督瞿能父子率眾陷陣沖盪,所向披靡。燕軍驚慌失措,連連退卻。這時,燕府內侍狗兒、千戶華聚、百戶谷允等人見勢危急,挺身力戰,斬首七級,才算頂住了兇猛的攻勢。朱棣趁機率部分騎兵繞至平安的背後發起攻擊,平安的先鋒騎師在燕軍的夾攻下潰敗了。正當朱棣率領以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為先鋒,丘福將步騎為後繼的十餘萬眾繼續前進時,李景隆胡觀郭英、吳傑的六十萬大軍衝殺上來。雙方數十萬將士廝殺在一起,難解難分。朱棣曾試圖利用騎兵的優勢攻陷敵陣,不料,郭英等早已在陣前預藏了大批“一窩蜂”、“揣馬舟”之類專門用來對付騎兵沖陣的火器。待燕騎沖至陣前時,火器齊鳴,燕師猝不及防,紛紛落馬而死。激戰直到夜闌更深,才逐漸平息下來。朱棣在拼殺中迷失了道路,他和剩餘的三騎靠河流辨別東西方向,勉強返抵大營。次日清晨,十萬燕軍渡河準備決以死戰,李景隆橫陣數十里以待。燕後軍房寬首戰不利,死傷慘重;平安英勇沖陣,把燕軍的先鋒大將陳亨刺落下馬。朱棣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衝殺在前,他的坐騎三次受創,三次易馬再戰。後來,朱棣率領一隊燕騎被逼到河堤下,他在絕境中情急生智,躍馬登堤,佯裝舉鞭招呼後騎,追兵疑其堤後有伏,遲不敢進。此時,恰巧趕上朱高煦率軍救援,朱棣方免於一死。午後,雙方鏖戰正酣。勇將瞿能父子率萬餘精兵,大呼“滅燕”口號,再度向燕軍猛攻。緊隨其後的是越巂俞通淵、陸涼衛指揮滕聚。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意外的一股旋風將李景隆軍中的大將旗桿吹折,頓時朝廷之師無所適從。機不可失,朱棣乘勢命令勁騎繞行到敵陣後方,順風縱火,引燒了李景隆的大營。朝廷軍陣大崩,奔聲如雷。陷入敵陣的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人孤力無助,戰敗身亡。平安率軍與燕將朱能接戰,見形勢急轉直下,潰退而走。燕軍乘勝追至月漾橋,降服十餘萬眾,李景隆單騎南逃德州。建文帝朱允炆命魏國公徐輝祖率領的殿後之師,尚未參戰,便聽到李景隆潰敗的訊息,因而得以全軍歸還。
濟南之圍
建文二年(1400)五月初七日,李景隆自德州奔向濟南。兩天后,燕軍進入德州,城內百萬糧儲等盡為燕軍所獲。經過休整補充的燕軍繼續南下,沿途城守,望風潰散,五月十六日直抵濟南城外。此時,李景隆所率的十餘萬眾剛剛到達濟南,驚魂未定,倉皇列陣迎戰,被燕軍再次打敗南逃。整個濟南城處在燕軍的重圍之中。此時,濟南城內,都督盛庸和山東參政鐵鉉,以及使燕南歸的參軍高巍等人誓約死守。朱棣在射書勸降遭到拒絕的情況下,於五月十七日下令堵塞城外河道,以水灌城,全城士民一片恐慌。鐵鉉假裝投降,遣千人出師央求朱棣退師十里,以單騎入城受降。次日,朱棣果然由數十名護衛隨從來到城下,當他在“千歲”的歡呼聲中騎馬進城時,一塊事先安置在城門上的鐵板驟然而降,擊傷了燕王的坐騎,急忙易馬回逃。朱棣惱羞成怒,對濟南城加緊了攻勢。鐵鉉、盛庸等率全城軍民傾力守御,雙方相持不下。朱棣又調集大炮轟城,鐵鉉設計在城牆上懸掛出“太祖高皇帝神位”的神牌,燕軍將士面面相覷,沒有人膽敢轟城。朱棣自感束手無策之際,從白溝河戰場敗退下來的都督平安率軍準備攻取德州,切斷燕軍後路。道衍和尚見情勢不利,勸請朱棣暫還北平,以圖後舉。朱棣無奈只好還兵,派人命令其子朱高燧率軍南下接應。八月十六日,圍攻濟南三個月之久的燕軍被迫解圍北去。鐵鉉、盛唐乘燕軍撤圍之機,率兵出擊,燕將陳亨受創而死。鐵鉉軍中的宋參軍曾建言乘勝北上攻取北平。鐵鉉雖嘉善其議,但由於軍餉睏乏,將士守城日久疲憊,而且南將多駑材之輩,不足為恃,終於未能採納。
燕軍襲取滄州
朱棣鑒於建文朝廷讓平安、吳傑駐守定州盛庸駐守德州,徐凱、陶銘駐守滄州,其中德州、定州早已森嚴壁壘,只有滄州一處城防未竣,若攻其不備,必能取勝。於是決計偷襲滄州。建文二年(1400)十月十五日,朱棣佯稱出征遼東,卻秘密派遣徐理、陳旭率人至直沽架設浮橋。十六日,師出通州。滄州守將徐凱相信燕軍並無南下之意,因而毫無防犯準備,只是督令軍士四出伐木,晝夜築城。十九日,燕軍進駐夏家店,兩天后經過直沽突然循河南下。一些人納悶不解,朱棣相欺說:昨夜有二道白氣,自東北穿向西南,占卜的結果是“利南”之兆,故而改道南行。燕軍日夜兼程三百里,二十五日凌晨時分進抵滄州城下。滄州守軍一無防備,臨陣奮起抵抗也難挽敗局,遂為燕軍擊潰。主帥徐凱、都督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等人均為燕軍生擒,降卒數萬人。燕軍偷襲滄州的勝利,打破了建文帝對付燕王的犄角之勢。
東昌之役
朱棣偷襲滄州的成功,助長了燕軍的士氣,他決心再次與南軍一決雌雄。於是,朱棣一面命令把滄州所得的戰利品運到北平,一面親率大軍南征。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十二日,燕師由德州進駐臨清,盛唐、鐵鉉恐其長驅直下,遂率兵追躡其後。十四日,燕軍自館陶渡河,南略地至東平。十二月初四日,燕師駐營汶上,盛庸、鐵鉉率兵進駐東昌。朱棣準備回師決戰,他首先以朱榮劉江等將士於滑口鎮襲破盛庸部將孫霖的先鋒部隊,爾後全部發往東昌。二十五日,燕師抵至東昌城下。盛庸、鐵鉉在東昌宰牛設宴犒軍,誓師勵眾,擇簡精銳,背城布陣,遍置火器、毒弩,做好迎戰準備。由於燕軍屢勝輕敵,戰鬥剛剛開始,朱棣即急不可待地率騎直攻盛庸軍隊的左翼,數擊不動,只好繞出陣前猛衝中堅。盛庸故意開陣誘入,待燕軍突進後,又合陣圍攻。燕將朱能見勢不妙,匆忙率番騎救援。此時,火器、毒弩齊發,燕騎損傷慘重。朱棣借朱能沖陣鏖戰之機,從重重包圍中破陣突出。燕將張玉知道朱棣陷入重圍,奮不顧身沖陣來救,他在陣中沖盪,不見朱棣蹤影,直至力竭被創陣亡。這時,平安率兵趕來,與盛臘協力作戰,勢如破竹,燕軍步騎大敗。次日,兩軍麾旗再戰,燕軍又以潰敗告終。燕王朱棣率領百餘騎殿後北奔,一路上不斷遭到尾追堵截。十二月二十七日,燕軍退至館陶,因為平安、吳傑已經占據了真定,切斷了燕軍歸路,朱棣只得改走深州(今河北深縣)。在深州又遇到吳傑、平安的追殺,朱棣自感心力交瘁,不敢戀戰,竭盡全力沖開一條血路,倉皇北逃。建文三年(1401)正月十六日,燕軍回到北平。朱棣對失去大將張玉無比悲恨。他說:勝負是兵家常事,不足計慮;而在艱難之際失去張玉這樣的良將,實在令人悲恨之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