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簡介
摶雲塔又叫做“文峰塔”是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風水塔,其目的為培文風。命名摶雲,是取《莊子》“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意思,希望子孫後代文運亨通。
現存的摶雲塔,除底層的周廊已失去外,與明代初建時的情況大致相同。塔為磚砌,平面正六邊形,底層有三個券門。從二層以上各層有三個發券窗洞,為求塔體堅固相互錯開排列。每層略有收分,層高逐級降低。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以固定木梯上下,因怕小孩攀登,為保全全,現已拆除。摶雲塔的外面,用磚牙疊澀作腰檐,檐角微微挑起。塔剎由五個圓形石盤層疊,第三個最大,往上、往下漸小,外形如棗核。塔身雖無任何雕飾,但造型秀麗、端莊,周圍襯著起伏的山巒,異常挺拔精神。
歷史
摶雲塔位於村口,建於明隆慶年間(1567年2月3日),落成於明萬曆2年,也就是1575年,造塔總共用了八年多時間,塔高38.8米,圍13.8米,因村東南面地勢欠缺而用於補風水,所以巽方稱之為“巽塔”。塔名取莊子“摶扶搖而直上九萬里”。嚴格來說在封建社會裡,村子是不好私自造塔的(縣、州府以上的所在地可以造塔)。根據我們現在的解釋,新葉村祖上造塔的原因是:1、補風水。與祖山—玉華山、朝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力。2、因為整個村口的地形是船形,村口的五座小山像五條小船,所以有五船下江之說,造塔是為了起固定的作用。3、新葉村自遷居以來文運不是佷好,造塔是為了培植儒風。塔像一隻大毛筆直插天空。它倒影在祠堂塘和四方塘內,後來就出了個進士葉元錫,所以摶雲塔也叫文峰塔。4、在古印度塔是人丁興旺的象徵。現在新葉村有葉姓人口三千多。到明國初年又在塔的旁邊造經堂“觀音堂”、“子孫堂”、“土地祠”和供外人居住的側房(傳說因在以前外姓人是不好長期住在村裡的,否則要破風水的)。塔的東面是獅子山,西邊是象鼻山,形成獅、象鎖水口的村口布局。以前塔邊是一片柏樹林,(也就是太極圖的魚眼)在70年代砍光,祠堂塘也改為良田。
1989年秋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清華大學古建築研究所所長陳志華教授,帶領他的研究生,到新葉村考察古民居時說:“新葉村村口的組合建築,是古村落的標誌性建築,雖然不建於同一個時期,但他們體現了中國的耕讀文化,做到了和諧統一,是中國古建築一絕。”1994年陳教授的鄉土叢書《新葉村》,在台灣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