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門關帝廟碑,在建國門附近的一處工地上出土。碑面上鐫刻有“關帝廟碑”字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國門關帝廟碑
前些時候媒體報導,在建國門附近的一處工地上出土一通古碑,碑面上鐫刻有“關帝廟碑”字樣。但這座關帝廟原址建在何處,有何歷史掌故可尋,媒體沒有續聞報導。
前幾天,筆者在建國門北大街路西散步,進入健身樂園小憩,偶然發現橫臥在磚砌台基上的古碑,就是媒體報導中所提到的那通關帝廟碑。筆者從綠化隊借來一個澆花的噴壺和一把毛刷,沖刷掉碑面上的泥土。古碑正面的銘文便顯露出來。碑首雕刻有二龍戲珠和朵朵祥雲的圖案,有“萬古流芳”四字,古碑是用漢白玉製成的,碑身中央銘文是“關帝廟碑”四字,上款銘文是:“多羅甯郡王重修”,下面有11 行上下直書的文字,其中有1 行是頭等護衛的名字,有10 行文字是五品太監至八品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名字。他們都是資助修關帝廟的善施者。雖然古碑已斷成兩截,而且沒有了底座,但碑面上的銘文和雕刻圖案依然十分清晰。立碑時間是“乾隆五年(1740)五月”。在石碑上鐫刻的10 名太監名單中,有一名首領太監叫嘉慶。真有意思。在46 年以後,即1796 年,乾隆當了60 年皇帝之後,傳位給他的兒子琰,皇號命名為嘉慶。這可能是一種巧合。首領太監嘉慶若九泉有靈,知此事當樂矣。
筆者經向建國門街道辦事處訪問,得知此碑的出土地是“北極閣三條”。
根據銘文和出土地分析。這座關帝廟創建年代,應不晚於清乾隆年間。這座關帝廟應同郡王府有關。
清人昭著《嘯亭雜錄》稱:“甯郡王府在新開路”。引文中的“新開路”,今存,在今北極閣三條以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測繪的《京城全圖》上,在“新開路”以南的大面積地域內,標註的是四個字:“甯郡王府”,這片地盤,就是今天的北極閣頭條、北極閣二條、北極閣三條、北極閣胡同。今北極閣三條的“甯郡王府”是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原甯郡王府遺存的一部分。
這位多羅甯郡王是誰呢? 多羅甯郡王, 名弘。此人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第四子。允祥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被封為怡親王的。次年,康熙第四子胤親王繼位為雍正皇帝。允祥即是雍正帝的十三皇弟。允祥曾任雍正朝的總理戶部三庫、兼管佐領、護軍、親軍,治理過京畿水利。是雍正皇帝最親近和最信任的親王之一。他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兒子弘,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朝陽門內大街的怡親王府。雍正八年(1730)封弘為甯郡王,甯郡王府賜第就在怡親王府以南約500 米的今北極閣一帶。在當時的北京地圖上今北極閣一帶的地名是“甯郡王府”,尚無北極閣之名。多羅甯郡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二歲。鹹豐年間同英法聯軍頭目談判的那位怡親王載恆是第六代怡親王,同治三年(1864),甯郡王的後裔載敦被承襲為怡親王,仍居住在甯郡王府之中,不過在北京歷史地圖上,甯郡王府的位置一直標的是甯郡王府,並未改為怡親王府的字樣。原本是設在府內的北極閣,在清王朝滅亡之後,卻代替了“甯郡王府”的地名。新開路關帝廟也逐漸消失了。甯郡王重修關帝廟碑,是一件頗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應當很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