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問題引論

《建國問題引論》是胡適所著作品,出自於《胡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建國問題引論
  • 作者:胡適
  • 作品出處:胡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前幾天,孟心史先生來談,他說:“現在人人都說中國應該現代化,究竟什麼叫做‘現代化’?”我們談論之後,他回去就寫了一篇很有風趣又很有見地的長文,題為《現代化與先務急》(登在本期)。他嫌“現代化”太籠統,不如中國老話“當務之為急”。他引孟子的話“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說“急先務”就是“自審於國之所當行者即行之”。他說,用“急先務”作標準,“則先決之問題亦必即為所急之先務矣”。
“現代化”的問題,在本年七月的上曾有很多位學者參加討論,論文有二十六篇之多,文字約有十萬字。我們讀了這二十六篇現代化的討論,真不免要和孟先生表同情:這些論文好像是彼此互相打消,一方面說,“使中國現代化,最急需的是在整個地實行社會主義的統制經濟和集體生產”(羅吟圃先生的論文,頁三三);一方面也有人說“中國生產之現代化應采個人主義”,“欲使中國現代化,以採用私人資本主義為宜”(唐慶增先生的論文,頁六二);同時又有人說,“中國不是單純的資本主義社會,所以不需要社會主義革命;它也不是單純的封建主義社會,所以不需要歐美式的資本主義化;它僅是介於兩者中間的複式社會,很可以而且需要採取非資本主義的路線”(董之學先生的論文,頁五八)。我們看了這十萬字的討論,真有點像戲台上的潘老丈說的,“你說了,我更糊塗了”。這種討論所以沒有結果,正因為一說到“現代化”,我們不能不先問問“現代”是什麼,我們要化成那一種現代?這就是孟先生說的:“必有一形成之現代,而後從而化之”。那個“形成的現代”是什麼呢?一九一七年以前的歐美是不是已夠不上“現代”的尊稱了?一九一七年以來的蘇俄是不是“形成了的現代”呢?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並很快加入《新青年》編輯群體,在文學革命、思想革命中發揮重大作用,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袖之一。他在哲學、文學、史學等諸多學術領域都有開創性貢獻,曾影響一代青年學子。在思想、教育及文化界是公認的知識領袖。抗戰時期,曾任駐美大使,戰後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後,寓居美國,1958年就任台灣“中研院”院長。在政治上,堅持用和平改革的方式,走民主自由之路,對國民黨當局,既有批評,又有辯護。1962年逝世於台北。編者簡介耿雲志,遼寧海城人,1 9 3 8年生。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兼任中國現代文化學會會長、胡適研究會會長等職。長期從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著述二十餘種,發表論文和文章200餘篇,有多篇被譯成英文,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所做胡適研究,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所著《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導論》一書,已在海外出版英文版。目前正在組織編寫多卷本的《中國近代思想通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