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恢復國民經濟

由於十四年的日本侵華戰爭和三年半的全國內戰,中國經濟損失極大。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三年的努力,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810億元,比1949年增長77%多,比歷史上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長20%。

舊中國經濟本來極其落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和國民黨反動派反人民戰爭更使它遭到嚴重的破壞,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成為擺在黨和人民面前的緊迫任務。黨和政府按照“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的基本方針,全力恢復國民經濟。
農業方面,黨在發揚農民個體經濟積極性的同時,逐步推動個體農民之間的勞動互助。國家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並集中力量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荊江分洪、黃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幹項目,初步改變了舊中國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頻繁的狀況。各地還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擴大農田灌溉面積。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195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由 1949年的 11318.4萬噸增加到 16393.1萬噸,增長 44.8%。
工業方面,重點放在恢復國計民生急需的礦山、鋼鐵、動力、機器製造等行業和主要化學工業,同時恢復和增加紡織及其他輕工業生產。在地區分布上,以恢復東北工業基地為主,同時兼顧內地工業,有計畫地新建了一批骨幹企業。到 1952年底,主要工業產品和輕工業產品的產量均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交通運輸業方面,國家用於交通運輸業的投資共 17.7億元,占全國基建投資總額的 22.6%。基本恢復了原有的鐵路網,重新連線華北和華南。完成了穿越大西南腹地的成(成都)渝(重慶)鐵路和西北地區的天(水)蘭(州)鐵路的修建。成渝鐵路是清末就籌款準備興修的川漢鐵路的一段,拖了近半個世紀未能完成,新中國成立後僅用兩年就建成通車。國家還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主要幹線及縣、鄉級公路,全國公路通車裡程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50%以上,通往 “世界屋脊”的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於1950年開始興建。
貿易的恢復和發展,是促進城鄉物資交流,恢復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環節。經過幾年的努力,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流通領域的主渠道。到 1952年底,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形成了從上到下的包括各種門類的統一的國營商業體系。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後,為解決因通貨膨脹而形成的虛假購買力消失導致的問題,政府採取擴大對私營工廠加工訂貨、大量收購農副產品以提高農村購買力、調整稅收負擔、適當收縮國營商業、教育私營企業工人努力完成生產任務等措施,合理調整公私關係、勞資關係和產銷關係,使私營工商業得到很大發展。
經過全國人民三年多的艱苦奮鬥,新中國成立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並有了初步發展。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 810億元,比 1949年增長 77%多。國家財政收入成倍增加,收支平衡。城鄉人民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同 1949年相比,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提高了 70%,農民收入一般增長 30%以上。在經濟恢復過程中,國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國營經濟比重上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比重逐年下降。工業生產力的地位得到加強,現代工業的比重有所上升,為我國開始由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工業國打下了基礎,進而確保了整個國家經新民主主義穩步地向社會主義邁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