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初寺
- 外文名:Jiangchu Temple
-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
- 始建年代:吳赤烏十年(247年)
- 重要意義:江南首寺
歷史沿革,建築規模,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建初寺又稱聚寶山、大報恩寺。吳赤烏十年(247),康僧會至吳都建業(南京)弘揚佛教時,吳大帝信服其教法而創建本寺,並建阿育王塔,據傳系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稱佛陀里。由此因緣(原誤作“因綠”),江南佛教遂興。康僧會曾於此編譯六度集經等經,並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三經。孫皓大毀佛寺時,僅存本寺,號天子寺。西晉永嘉年間,西域僧帛屍黎蜜多羅曾於本寺譯出孔雀王經等密教經典。
後歷經宋、齊、梁、陳等南朝諸國,隨朝代之更迭,亦幾經更名為長慶寺、奉先寺、天禧寺、大報恩寺等,直至明代皆為江南佛教中心道場之一。東晉孝武帝初年,支曇籥奉敕住此,制六言梵唄。梁代僧佑幼時就本寺僧范出家,並住此弘揚律學。齊永明十年(492),明徹就僧佑受誦律,亦住此寺弘諸大乘經論。此外,竺慧達、竺法曠,及禪宗法眼宗匡逸、玄則、法安等高僧皆曾住此弘法。明成祖曾賜一磁製塔,塔有八角八棱九層,五彩燦爛,炫人眼目,惜毀於太平天國兵火中,今僅存遺墟。
建築規模
2014年,中國佛教界批准在大報恩寺遺址基礎上,復建建初寺;復建以此僅遺的三藏殿為基礎進行。
作為今年對外開放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一部分,復建後的建初寺,其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建初寺規劃占地10畝左右,在目前的基礎上,還將修建大雄寶殿、舍利殿、禪堂、講堂、念佛堂、圖書館等,同時也為年輕人提供學習書畫、傳統文化、傳統歌舞的場所。
建初寺、三藏殿同時亮相,再加上不遠處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對於佛教界來說可謂意義深遠、盛大空前。作為佛教聖地,這片地區還和佛法僧三寶密切相關。第一寶是,其遺址所在地後來建造的明代大報恩寺發掘的地宮(沿用宋代天禧寺的地宮),出土了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佛頂骨舍利等諸多撼世文物。第二寶是,三藏殿內發掘了僧寶唐玄奘的頂骨舍利。第三寶則是,浩瀚如海共有6331卷的傳世名著——明《永樂南藏》,其全套雕版曾長期藏於大報恩寺中。
從東漢末年佛教東漸江南,到清朝末年楊仁山建立金陵刻經處,南京在中國佛教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再加上復興的眾多佛教文化遺存,足以佐證南京以弘揚佛教文化隆盛於中國的歷史,也必然將使南京重振佛教之都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