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特爾(廷巴特爾)

廷·巴特爾

廷巴特爾一般指本詞條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中共黨員,1955年6月出生,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是老將軍廷懋之子。“巴特爾”蒙古語意為“英雄”,廷·巴特爾也被當地牧民視為英雄。1974年,廷·巴特爾下鄉到了偏遠的牧區,在草原上一乾就是28年。他為改變牧區的落後面貌,為當地牧民民眾脫貧致富,為建設草原和保護生態環境,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腳踏實地地為牧民辦好事、辦實事,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

曾任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蘇木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廷·巴特爾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廷·巴特爾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呼和浩特市
  • 出生日期:1955年6月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介紹,人物經歷,外界評價,主要榮譽,

人物介紹

廷·巴特爾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他1974年從呼和浩特來到薩如拉圖亞嘎查插隊,在草原上一乾就是30多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多次有回城的機會。他所在的薩如拉圖亞嘎查由於過度放牧、連年乾旱,草場嚴重退化,牧民民眾生活十分貧困。1993年他當選為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決心帶領民眾共同致富。他首先在自家牧場實行圍場輪牧,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得到了牧民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帶領下,全嘎查牧民都實行了“圍欄輪牧”和“減羊增牛”,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如今的薩如拉圖亞水草豐美,是當地生態條件最好的嘎查,現在又修了路、通了電、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
廷·巴特爾廷·巴特爾
廷·巴特爾

人物經歷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聲勢浩大的運動。 廷·巴特爾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了蒼涼、偏遠、閉塞的薩茹拉圖亞草原,時為1974年。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首先是蒙語,不會蒙語,就沒法兒和牧民進行交流與溝通;然後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給他以豐厚的回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凡是牧區生產、生活中所需得知識和技能,廷·巴特爾基本掌握了。
1976年,復出後的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薩茹拉圖亞知青點,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他的父親是自治區的高層領導,而是事實卻讓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結論。廷·巴特爾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在薩茹拉圖亞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給予廷·巴特爾以極大信任,讓他去經營和管理乳品廠,一年乾下來,廷·巴特爾楞是讓這個瀕臨倒閉的乳品廠盈利5萬元。廷·巴特爾在熟悉草原的過程中找到了有所作為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他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廷·巴特爾”4個字。老將軍廷懋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並語重心長地叮囑:“好好學,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台河畔與美麗的蒙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經出任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面臨一次考驗。北京軍區按政策規定要在北京為廷懋將軍修建一座小樓,並安排一名子女隨同進京。對巴·特爾來說,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他已經把生命融進薩如拉圖亞的廷·巴特爾,捨不得已經圍封的草原,捨不得他親手繪製的草原建設藍圖。他對父母說:“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亞,我深情地熱愛著這片草原!”薩如拉圖亞位於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面積437.5 平方公里。這裡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這裡流過。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卻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大聲疾呼: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廷·巴特爾從這戶牧民家裡出來,又進那戶牧民家裡,苦口婆心和每一個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們還是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
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率先垂範,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是因為這種觀點和理論還沒有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
1986年,廷·巴特爾在薩如拉圖亞草原上做出驚人之舉,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60多隻羊全部賣掉,用賣羊錢買回網護欄,圈起300多畝草場,一年後的實際效果更是讓牧民感到震驚。廷·巴特爾圍封的300畝草場打下9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廷·巴特爾家出欄一頭牛收入1200元,別人家兩頭牛才賣1000元,這鮮明的對比使牧民們悟出一個道理:跟著廷·巴特爾乾,沒錯。
在廷·巴特爾的悉心指導下,牧民們實實在在地落實著保護和建設草原,出現了輪牧區、休牧區。廷·巴特爾把自己的草場細化為8個區,兩個禁牧區,一個種植青貯區,一個種樹種草區,另外4個是春、夏、秋、冬輪牧區。
2001年7月,錫盟盟委、行署在全盟範圍內提出“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的圍封轉移戰略時,薩如拉圖亞嘎查100%的草場都進行了封育和劃區輪牧,牧民建網圍欄的面積達30萬畝,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設養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500元飈升到現在的3600元。 “圍封輪牧”對恢復草原植被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草畜不平衡的問題。
廷·巴特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論”再次給牧民以啟發:養一頭牛隻有4條腿,5隻羊卻有20隻蹄子。很顯然,5隻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大於超過一頭牛,養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養5隻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既保護了草原,又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樂而不為呢?
廷·巴特爾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民眾的冷暖時刻裝在心裡,是一名共產黨員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2001年錫林郭勒草原歷史上遭受了一場罕見的雪災。身為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牽掛著雪災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鐵鍬和雙手開出一條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訪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牧民。薩如拉圖亞嘎查有83戶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從一家到另一家,最遠距離達80多公里。廷·巴特爾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戶地問寒問暖,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戶牧民家裡,送到每一個牧民心中。
廷·巴特爾給嘎查的幹部立下幾條牢不可破的規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請客送禮;不能動用集體畜群;不出錢為幹部購買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費。
2001年,阿巴嘎旗經營管理站對嘎查賬目進行清查核資時發現,2000年薩如拉圖亞嘎查沒有一筆招待費,也沒有一筆汽油條子下賬,懷著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賬目沒查出一筆招待費。事實告訴我們,廷·巴特爾是一個廉潔的黨支部書記,身體立行、嚴以律己,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和表率作用,帶出一支廉潔奉公的幹部隊伍。
薩如拉圖亞譯成漢語是月光,廷·巴特爾帶領83戶牧民通過28年的努力和奮鬥,使薩如拉圖亞嘎查的天藍了,水更清了,草更綠了;使生活在這“月光”里的人們富裕了,文明了。

外界評價

廷·巴特爾是內蒙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茹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作為一名高幹子女,廷·巴特爾高中畢業後,插隊來到位於渾善達克沙地的薩如拉圖亞嘎查,一乾就是28年。28年來,他懷著對草原人民的深厚感情,多次主動放棄返城的機會,帶領當地牧民向惡劣的自然環境挑戰,向愚昧落後的觀念挑戰,為改變牧區的落後面貌奉獻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被譽為牧民民眾致富的帶頭人。
巴特爾是蒙語,譯成漢語就是英雄的意思。廷·巴特爾,是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廷懋之子。將門虎子,用他的真誠、用他的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在這遼闊的草原上,正“創作”這一首英雄史詩。

主要榮譽

他帶領牧民民眾充分利用水資源,大力開發建設高產飼料基地,建成了全盟第一個沙地保護區,註冊成立薩如拉牛業公司,投資230萬元大力發展沙地旅遊業,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建設養畜的成功之路。薩如拉圖亞嘎查人均純收入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50元達到2008年的8736元。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2018年1月,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廷·巴特爾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