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地區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岩石成因及其構造意義》是依託吉林大學,由孫德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邊地區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岩石成因及其構造意義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德有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通過對延邊地區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的地質學、岩相學、鋯石U-Pb定年、礦物化學成分和岩石地球化學的詳細研究,查明延邊地區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的岩石組合、形成時代和空間分布;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技術',查明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的岩漿源區特徵;依據岩石組合及其岩石地球化學特徵,並與典型構造環境區火成岩組合對比,確定該區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形成的構造環境;結合區域構造演化歷史和最新研究成果,確定古亞洲洋與古太平洋兩大構造域的轉換時間。
結題摘要
閃長岩和花崗岩是大陸地殼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研究大陸演化、地殼生長、殼幔相互作用、確定不同地質歷史時期構造環境的重要岩石學證據。閃長岩成因複雜,具有高MgO含量或高Mg#值的閃長岩稱為高鎂閃長岩。本項目是2010年在延邊地區發現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工作,在項目執行期間,對與閃長岩在時空上緊密共生的花崗岩、輝長岩等進行了一併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二疊紀-白堊紀的侵入岩,以便更全面的闡述延邊地區高鎂閃長岩的形成構造背景,更準確的約束古亞洲洋構造域和古太平洋構造域的疊加轉換時間。因此,本項目的研究不局限於早中生代高鎂閃長岩。研究表明,延邊地區的閃長岩(包括高鎂閃長岩)與該區的大面積花崗岩一樣,可劃分為中二疊-中三疊世(280-240Ma)、晚三疊世(230-205Ma)、早-中侏羅世(205-160Ma)、早白堊世(130-105Ma)四期,以280-180Ma的中二疊-早侏羅世為主體,中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很少。中二疊-中三疊世和早白堊世高鎂閃長岩的MgO含量大於4%、Mg# 大於0.45,是典型高鎂閃長岩,晚三疊世和早-中侏羅世閃長岩多數MgO<4%、Mg# >0.45,是經過演化的高鎂閃長岩。中二疊-中侏羅世閃長岩具贊岐岩質高鎂閃長岩特徵,早白堊世閃長岩屬於埃達克型高鎂閃長岩,均是俯衝板片熔體交代的地幔橄欖岩部分熔融產物。其中,二疊-三疊紀為古亞洲洋俯衝板片,侏羅-白堊紀為古太平洋俯衝板片。與閃長岩時空上共生的部分花崗岩中有大量閃長岩包體和岩牆,是殼幔岩漿混合作用的結果。花崗岩漿是中基性岩漿板底墊托導致新元古代-古生代基性地殼部分熔融的結果。花崗岩和閃長岩的εHf(t)值基本一致,主要為+2~ +15。閃長岩最小模式年齡與其侵入年齡接近,且存在同期的輝長岩,說明岩漿作用時間就是地殼增生時間,即延邊地區二疊紀-白堊紀存在重要地殼垂向增生事件。花崗岩的兩階段模式年齡為500-990Ma,表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也存在重要的地殼增生。延邊地區包括高鎂閃長岩在內的各時期侵入岩形成構造背景為:中二疊-中三疊世形成於古亞洲洋板塊向華北板塊俯衝、碰撞構造背景,晚三疊世處於古亞洲洋閉合後的後造山伸展構造環境,侏羅-白堊紀為古太平洋板塊俯衝的活動大陸邊緣環境。古亞洲洋構造域和古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時間在晚三疊世末-早侏羅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