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水謠(2023年由傅勇凡執導的話劇)

延水謠(2023年由傅勇凡執導的話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延水謠》是由傅勇凡執導,蒲遜編劇,一部由西安話劇院創作的為西安話劇院建院70周年獻禮的話劇劇目,旨在弘揚延安精神,呼喚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初心,於2023年5月31日在西安話劇院首演。

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在戰火硝煙的洗禮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感召與指引下,創作出一批批為工農兵服務的作品,豐富了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極大地發揮了文藝在抗戰中的作用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水謠
  • 演出地點:西安新城劇場
  • 類型:話劇
  • 創作單位:西安話劇院
  • 導演傅勇凡
  • 首演時間:2023年5月31日
劇情簡介,教育意義,幕後製作,演職人員,所獲榮譽,演出信息,

劇情簡介

抗戰初期,一批熱愛文藝的熱血青年從四面八方奔赴延安,考入了剛剛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這些年輕人不懼生活條件的艱難,充滿熱情地學習和創作。從上海來的林逸萍和中央蘇區紅軍劇社來的李三妹都想讓自己的作品代表戲劇系參加邊區會演,在師生中引發了藝術觀念的激烈碰撞;八路軍團長范鐵鋒對文慧心的直率追求激起了新的矛盾;李三妹由於過去的經歷和學習上的困難想要退學,許翼飛處處幫助她……師生們精心準備的演出和展覽卻不被部隊官兵和民眾接受,理想和現實間的種種矛盾使他們備受打擊,陷入深深的困惑。
在抗日前線,師生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和生死考驗。
毛澤東主席看到了文藝界存在的種種問題,指出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的。
這些青年的命運被時代浪潮衝擊而改變:文慧心終於被執著的范鐵鋒打動,卻接到了他犧牲的訊息;李三妹走出了精神困境,又能放聲歌唱;竺之奇始終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創作方式,離開了曾經生死與共的戀人林逸萍,離開了延安。
經過艱苦的磨礪和淬鍊,魯藝師生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指引下,走出小我,走向社會這個大魯藝,走到人民民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創作出《白毛女》等一大批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無愧於時代的經典作品。

教育意義

劇中,不同專業的學員們從最開始大談高高在上、脫離現實的所謂“高雅藝術”,到逐步認識到藝術對於戰鬥和人民的重要作用,最後創作出為人民服務、為革命吶喊,歌頌人民民眾革命鬥爭的藝術作品,彰顯了革命文藝工作者對藝術的追求和激勵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的崇高使命。

幕後製作

表現形式
《延水謠》採用散文詩化的結構樣式,在人物設定上以“類別”替代“個人”,注重群像塑造中的個體表達。在保留歷史上真實人物精神的前提下做了藝術虛構,使劇情與史實呼應,精神與時代貫通。比如,魯藝學子文慧心與八路軍團長范鐵峰之間的愛情曲折幽默、感人至深。二人從一開始的互不理解,到後來逐步接受對方,走到一起的過程,正如中國文藝與中國革命的浪漫結合。再比如,范鐵峰團長送給文慧心的炮彈殼鋼筆,體現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讓子彈變成筆,讓筆變成子彈”的精神核心。劇中還儘可能地將延安“魯藝”創作的文藝作品鑲嵌其中,不僅強化了戲劇節奏,烘託了歷史氛圍,也滿足了觀眾們的懷舊情緒,形成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幕後故事
在話劇《延水謠》的創排階段,演職人員多次前往延安體驗生活,了解革命歷史,住窯洞,學唱革命歌曲、陝北民歌,學秧歌,切身體驗當年延安文藝工作者們的工作與生活。為了還原當時延安的風土人情,導演、舞美、設計、作曲,甚至服裝老師,都到延安生活了一段時間,感受當地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

演職人員

導演
傅勇凡
編劇
蒲遜
舞美
秦立運
燈光
胡耀輝
作曲
石松
服裝設計
趙艷
參考信息:

所獲榮譽

2024年3月1日,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4年度資助項目名單》。

演出信息

演出信息
2023年11月13日,話劇《延水謠》參演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
演出場次
演出時間
演出場所
2023年5月31日至6月5日
西安新城劇
2023年9月12日
新城劇場
2023年11月20日
遼寧遼陽大劇院
2024年2月14日
西安新城劇場
2024年2月19日至20日
國家大劇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