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恩寺,在臨海湧泉鎮東北天柱山下,始建於晉太康中(280-28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恩古剎
- 舊名:湧泉
- 建成時間:東晉太元十八年(393年)
- 地理位置:臨海湧泉鎮東北天柱山下
簡介,歷史,
簡介
寺舊名“湧泉”,“蓋因任旭女弟卓庵誦蓮經,俄有泉自地湧出生白蓮花,故名”。
歷史
東晉太元十八年(393年)建寺塔,塔磚有“大斧、中斧、小斧”銘文。
唐時,淨土宗高僧懷玉居此靜修,名聲甚大。鹹通中(860-874年)改今額。
五代時,有名僧景欣住持講法。此後,代有興廢。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六可道奇大師自東掖山能仁寺入住於此,重建大殿及齋堂、禪房等,開放生池,廣植竹柏,四年而成,遂稱“中興”。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里人馮蘇捐資建法堂,後廢。
道光十七年(1837年)復重建,後因寺僧管理無方,日漸凋殘。
民國三年(1914年)再建,歷時十年始成規模。
“文革”中,大殿及天王殿等被拆,僅存十五間方丈樓和五間附房。
1993年,香港王家琪女士出資重建大雄寶殿,陳金玲女士重建天王殿、祥雲樓等。其它如山門、藏經樓、方丈樓等隨之陸續重建。寺現為臨海市佛教活動場所,住持能傑法師。
近年重建的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等建築群,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四周環境幽雅,有 古道林蔭,西山瀑布,龍珠寶塔,仙人古井,小溪玉帶,龍角石筍,金牛戲水等景合稱“延恩八景”。寺前桔林連片,春時香氣襲人,秋時金果掛枝,又為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