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莆田產蔗,神靈供品、婚嫁喜慶、小孩滿月、老人祝壽均使用甘蔗,寓意生活節節高,節節甜。延寧宮早年用甘蔗為供果,放在媽祖神像前。清代改為蔗節豎放相疊作為供品,清中期即開始搭疊為蔗塔。媽祖蔗塔幾百年來形成習俗。蔗塔是一種造型藝術,用甘蔗軋成蔗節,以蔗節搭疊成空心燈塔,可存7—8天,造型美觀大方,特別夜間塔內燈火明亮,從蔗節空隙透出,營造一種神聖、吉祥、和諧的節日氣氛。

2007年8月28日,“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7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保護單位:莆田涵江延寧宮
  • 項目編號:Ⅷ-7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表現形式,風格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延寧宮位於莆田市涵江區延寧社區,宮殿前有個廣闊的宮埕,廟宇面闊5間,二進加三個天井(三個天井並列相連),中間天井長4米,寬2.7米。每次廟會舉行搭疊蔗塔都在中間天井進行,周圍有石欄桿,天井頂上的玻璃框罩住封閉以避風。涵江延寧宮環境優美,這裡每逢廟會活動或元宵節、媽祖誕辰日等,宮殿里香燭蒸騰,燈籠高掛,蔗塔矗立逼真。
民間傳說,莆田是海面浮上來的一塊陸地,自古有“沉七洲浮莆田”之說。嗣後,興化陸地上才有人開墾耕耘,繁衍生息。此後就有水稻、黃豆、小麥、甘蔗等農作物的種植。唐宋時期,甘蔗已分布福建省各地。在莆田種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人們在祭祀或廟會活動時所使用的祭品首先是糧食類及家禽家畜等。在採用糧食加工製作祭品的同時,無不用上甘蔗釀製成的糖,再加工製成各種糕、餅、粿,滲入糖料,甘甜可口。民間中迎神祭祀形式豐富多彩,如神靈供品、婚嫁喜慶、小孩滿月、老人祝壽、華屋落成等等,均使用與甘蔗有關的製品,以寓意生活節節高、節節甜。民間中結婚第一回“請婿”,回家時岳父母必須饋送給新郎新娘一對有根有尾的甘蔗,寓夫妻恩恩愛愛、甜甜蜜蜜。民間習俗中使用甘蔗這種寓含吉祥如意之象徵物還很多,不一而足。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蔗塔全景圖
相傳明嘉靖年間,倭寇大舉入侵莆田,湄洲人攜帶媽祖神像到涵江延寧避難,把媽祖神像暫時供奉在延寧宮內。後來,延寧人為了紀念媽祖,就在每年元宵節用甘蔗搭一座燈塔來祭祀媽祖。
涵江延寧宮早年用甘蔗為供果品,放在媽祖神像前,原先是把三、四棵甘蔗尾部捆綁在一起,豎立在大盤果盒上。後來考慮到站立的不穩當,則改為軋段相疊於果盒上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相疊拼湊的辦法越來越得大家的青睞與讚賞,漸漸形成一種工藝。
到了清代,又改為甘蔗節豎放相疊作為供品。清中期開始搭疊為蔗塔,並且越壘疊越高,裝飾越加漂亮,幾百年來在民間形成習俗。
經過幾百年來民間能工巧匠的不斷創新,現代蔗塔是用新鮮的甘蔗片壘疊成一座高約3.5米、下底直徑約60厘米、上端直徑約30厘米的八角形塔。

工藝特徵

表現形式

蔗塔分為塔基、塔身、塔頂三個部分。塔基是在上下殿之間的天井上排放一個帶底托的紅漆八角型果盒(亦稱大托盤);塔頂是一塊八角木板上放著五隻“福桔”(即桔子),插上帶有吉祥語的花樣剪紙(俗稱“紙花”),再插上“三春”(紙紮的一種類型,莆仙民俗冬至節家家都要在供果品上插的,亦有的插在湯圓上面,貼上在門或窗邊,象徵納福迎祥、萬象更新);塔身是用一節節備好的甘蔗節精心搭疊而成,每層有44枝蔗節,不用任何粘膏貼連,一塊一塊井然有序地搭蓋上去,圍成一個圓柱狀,中間留空,用於點燈。甘蔗節一層又一層相交錯壘疊而上,整體高度分為三段,逐段內收,每層減去8枝甘蔗節,直至天井伸向上空,猶如一座高大挺拔的煙囪。塔體雄偉婉麗,儼然如一座山嶽,雄峙在宮殿中間,構成一道景觀。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蔗塔中間用染紅色的蔗節疊成三層玄紋,自上而下用紅色甘蔗節疊出字形,如“上元祈福”“慶賞元宵”“世界和平”“吉祥如意”“合家歡樂”“美滿幸福”等等字樣。夜間,蔗塔內燈火通明,透出亮光,與宮殿間的各種各色電燈相互輝映。

風格特徵

媽祖蔗塔是一種造型藝術,又是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取田間作物為原材料,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以成千上萬枚甘蔗節疊成4至5米的鏤空燈塔,造型美觀大方。特別在夜間,蔗塔內燈火晶瑩明亮,加上宮殿流光溢彩,金碧輝煌,更臻於燦爛。從甘蔗節空隙透出亮光,營造出一種神聖、隱秘,充滿吉祥、和諧、熱鬧的節日氣氛。不過甘蔗易失水分,失水後會變形,往往要灑霧水汽,每天一至兩次保養保鮮,媽祖燈塔竟能存放維持一周左右時間,若保護好會更久些。媽祖蔗塔的微型建造如同一座實體的塔形,意蘊深邃,標誌著祭品形象化、藝術化,達到一個高度的表現手法。

工藝流程

延寧宮媽祖蔗塔製作時先要挑選甘蔗糖分高、成熟的、質地硬的甘蔗,再剝去外皮,基本上切削成圓柱形狀,應使用專用的軋刀切成1厘米、1.2厘米和1.5厘米三種高度不等的蔗節。切削後還要再挑選一遍,上下平正的為原料。選料好還要進行染色過程,須用開水溶化顏料,再將蔗節煮開。整座蔗塔需要甘蔗350斤左右,搭疊蔗塔從下到上,要兩個人精搭細疊三天才能完成。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蔗節染成紅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造型藝術,又是媽祖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弘揚媽祖文化,促進與台灣文化、宗教交流起著重要作用。

傳承狀況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傳人貧乏,唯有延寧宮寥寥幾位,在遠近未見有第二家製作蔗塔能手。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代代相傳,久盛不衰,隨時序漸進,原傳承人文字資料已無從查找。可知傳承譜系由民國時期傳承人陳阿六(為白塘鎮後宮村泥匠)自1925年左右傳給涵江延寧居民謝先九、吳達等。後於1950年左右傳給謝先九之子謝玉章。謝玉章正在培養傳承人謝來(謝玉章之子,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及陳文龍等。
代表性傳承人物
謝玉章,漢族,莆田市涵江區人,1945年8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謝玉章於1950年開始從父謝先九學習媽祖蔗塔的傳統製作工藝。除每年元宵節於延寧宮製作蔗塔外,謝玉章常至各地巡遊疊塔。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包括湄洲祖廟“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節、媽祖節等活動,並在首屆莆台媽祖文化活動周“媽祖貢品供展”中獲創作獎。為傳承延寧宮媽祖蔗塔製作工藝,謝玉章還致力於傳承人的培養,已訓練出包括其子謝來及學徒陳文龍在內的多名後繼人。
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
謝玉章

社會影響

節目拍攝
2019年2月18日,廣東電視台攝製組一行慕名前往延寧宮,探訪非遺文化“媽祖蔗塔”製作過程與傳承。
主要活動
每年正月十六日,成千上萬的民眾和海外僑胞皆會到莆田市涵江延寧宮,觀賞象徵媽祖靈光的“媽祖蔗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