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是革命聖地。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以及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延安寶塔、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南泥灣、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銀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舊址等遺址。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延安革命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延安革命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延安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楊家嶺、棗園、王家坪等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次:第一批(1961年)
建設沿革
地理環境
文物遺存
綜述
主要舊址
王家坪革命舊址 | 王家坪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約1公里處,隔延河與延安城相望。占地60多畝,1956年修復,1959年開放參觀。1937年1月開始,這裡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同志住過的地方。王家坪革命舊址原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政治部,北院為司令部。南院有這裡最大的建築——軍委禮堂。這是一座土木石結構的平瓦房,整個禮堂可容納500多人開會。繞過軍委禮堂向東是毛澤東同志會客室舊址。北院分為前後兩院,前院有軍委會議室,朱德同志經常在此召開重要會議,後院住朱德、彭德懷等領導人。 | |
鳳凰山革命舊址 | 鳳凰山革命舊址位於城內鳳凰山東麓。為中共中央機關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駐地。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等領導由保全到延安後,始住二道街羅家院,不久移住李家窯,5月移居此處,這裡原是吳家院,院內又分內外兩個小院,毛澤東在內院居住。新中國成立後,舊址經過多次保護維修,1957年,鳳凰山革命舊址開始恢復對外開放。現在這裡供遊客免費參觀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同志舊居和紅軍總參謀部舊址、中央機要科舊址、白求恩事跡圖片展廳等。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中央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號工程”延安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的保護性維修。 | |
棗園革命舊址 | 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7.5公里處,原為地主申有安的莊園。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處辦公,直至1947年3月離開。毛澤東主席在棗園居住期間,撰寫了28篇重要著作,組織召開了六屆七中全會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棗園革命舊址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前期的所在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延安的“中南海”。1953年,棗園革命舊址開始修復,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延安環境最優美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舊址占地5.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97平方米,景點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領導人舊居及中共中央書記處小禮堂和三座小洋房(中共中央書記處機要室、行政辦、作戰研究室)。全國4A級旅遊景點。 | |
楊家嶺革命舊址 | 楊家嶺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北楊家嶺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舊址整體坐東向西,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央機要局、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宣部、統戰部、政策研究室、黨務委員會、農村委員會、職工運動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中央警衛團等20多箇中央機關在此生活戰鬥10餘年。1947年胡宗南轟炸延安城,這裡的許多建築遭到破壞,全國解放後陸續修復,直到1953年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免費對外開放。 | |
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 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於延安南關南窪村,是陝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9月至1949年6月的辦公駐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11月,中央在陝甘晉設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簡稱西北辦事處。根據國共雙方協定(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通過決議承認陝甘寧邊區),1937年9月6日,西北辦事處更名為陝甘寧邊區政府。邊區政府現存窯洞52孔,現開放供參觀的有陝甘寧邊區政府簡史陳列(窯洞五孔)、林伯渠、李鼎銘舊居等。 | |
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舊址 | 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南關花石砭半山腰,是中共中央西北局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的辦公地。1942年9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由張崖遷至此處,高崗、習仲勛先後任書記,辦公均在上台地坐北向南10孔石窯洞的前兩孔。2005年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號工程”延安基地建設項目,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決定將延安花石砭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舊址歸入1961年3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遺址,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2007年4月對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進行了全面維修保護,並於2009年7月竣工對外開放。舊址核心區占地面積約48畝,有土、石窯洞40餘孔,大、小會議室各一座,小餐廳1座。現開放參觀的有西北局領導人的舊居以及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舊址。 | |
魯迅藝術文學院 | 魯迅藝術文學院(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舊址位於延安城東橋兒溝村。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舊址為七排52孔石窯洞,建於1929年至1934年。 1938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等聯名發出《成立緣起》,倡議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魯迅先生名字命名的藝術學院。3月魯迅藝術學院(後改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在延安城北關雲梯山麓的文廟台開始上課,設音樂、美術、戲劇、文學四個系,院長康生。1939年8月,魯藝遷至橋溝。1943年3月魯藝與延安大學合併,成立延安大學文藝學院。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延安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維修保護,並製作輔助陳列,2009年8月對外開放。 | |
南泥灣革命舊址 | 南泥灣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方圓百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陝甘寧邊區出現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的將士們在王震旅長的率領下,回響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在“一把鋤頭一枝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口號聲中,開進南泥灣,實行屯墾,生產自救。南泥灣革命舊址供遊人參觀的有當年開墾的大片梯田、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毛澤東視察南泥灣時的舊居、馬坊抗日陣亡將士烈士紀念碑、九龍泉烈士紀念亭和桃寶峪干休所和延安炮校等。其中“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通過實物、圖片詳細介紹了當年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經過。 | |
中共中央黨校舊址 | 中共中央黨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單位,近現代(1939-1946年)重要史跡,歸入延安革命遺址。中共中央黨校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北關外小溝坪,延河西南岸。1935年12月在子長縣瓦窯堡成立中央黨校。董必武、毛澤東、謝覺哉、彭真等先後任校長。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此做《整頓黨的作風》報告,校部位於今延安師範學院南側山坡,山下建有大禮堂,大門上方為毛澤東書“實事求是”石刻。1947年均被國民黨軍破壞。1984年重建彭真舊居及校部石窟11孔。 | |
陝甘寧邊區銀行舊址 | 陝甘寧邊區銀行舊址位於延安市場溝後溝。邊區銀行成立於1937年10月,行址最初在城內,1942年4月後遷至現址。邊區銀行下設三邊、綏德、慶陽、關中4個分行,是陝甘寧邊區的金融中心。1947年3月,邊區銀行撤離延安,後來演變發展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舊址現有土窯洞20多孔,兩層營業樓一座。營業樓建築面積約150平方米。1947年胡宗南部隊進入延安後,此樓曾被用作指揮所。1991年在營業樓二層建立了陝甘寧邊區銀行紀念館,供參觀學習。 | |
清涼山革命舊址 | 清涼山又名太和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是新中國的新聞廣播、出版事業的發祥地。延安時期,這裡曾是中共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日報社、邊區民眾報社、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所在地。 | |
寶塔山革命舊址 |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嘉陵山,又稱寶塔山。是革命聖地的象徵。 | |
抗小遺址 | 延安抗日軍人家屬子弟國小成立於1941年,原名八路軍幹部子弟國小,簡稱抗小。延安抗小的學生主要由革命領導人、革命軍人的子女、革命烈士的遺孤、白區地下黨工作人員的子女組成。該校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該校學生大都成為新中國各條戰線上的棟樑之才。 | |
洛川會議舊址 | 洛川會議舊址位於陝西省洛川縣城北10公里處馮家村,即當時的紅軍指揮部駐地,1937年8月22-25日,中國共產黨在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洛川會議。 | |
瓦窯堡革命舊址 | 瓦窯堡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子長縣瓦窯堡鎮,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為中共中央駐地。舊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會址,西北軍委(中央軍委)舊址,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校址,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劉少奇舊居,共有兩處,1935年12月13日,毛澤東率部取得直羅鎮戰役勝利後,到達瓦窯堡,住城內中山街中盛店院內。院落坐西向東,有磚窯兩排,前後院由磚砌過洞連線。毛澤東居住在後院右起第1、2孔窯洞內。1936年1月26日,毛澤東從這裡出發,率領紅軍進行東征。5月21日,東征取得勝利後,又返回瓦窯堡,住城內前河灘二道街一院落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