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藝情境實踐虛擬仿真實驗

延安文藝情境實踐虛擬仿真實驗是中央民族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安文藝情境實踐虛擬仿真實驗
  • 建設院校: 中央民族大學
  • 課程負責人: 楊天舒
  • 授課教師:路楊、劉震、畢海、熊權
課程性質,教學目標,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延安文藝”是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漢語言文學、漢語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各本科專業必修課《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其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大量民眾性文藝運動、文學實踐等內容,不適於一般文學經典的文本細讀教學法,需要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展開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傳統課堂教學和討論課都不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延安文藝情境實踐虛擬仿真實驗”即針對這一教學難點進行設計,利用仿真技術構建20世紀40年代延安的社會生活、理論學習和文藝實踐場景,虛擬了青年們在延安進行理論學習、文藝實踐與革命人格養成的真實過程,幫助學生在深層情感政治的邏輯下,完成延安文藝理論與文藝實踐的綜合性學習與訓練。

教學目標

延安文藝既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也是20世紀中國革命文化的一次重要實踐,它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文學、文化、政治等-系列因素互動作用的產物。 其教學難點,一是學生難以跨越時空界限進入歷史情境,導致對於政治、革命與文學之間關係的理解流於概念化和表面化;二是涵蓋文學思潮史、駱思駐義文論、藝術史、社會史、人文地理學等多學科內容,難以建立整體性的知識系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中“延安文藝”部分的教學,通過跨學科綜合性虛擬仿真實驗,模擬革命青年在延安歷史情境下的文藝理論學習、藝實踐和人格培養全過程,把握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通過本實驗可達到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標:通過學習延安人文地理知識、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小說、樂、術、繪畫等各種藝術文本、文獻史料、思潮現象等延安文藝綜合性知識和實訓體系,讓學生掌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藝理論和延安木刻、攝影、《兄妹開荒》《小二結婚》《白女》等文藝作品的相關知識點,學習和創作信天游,訓練學生中文學科相關閱讀理解、分析鑑賞、藝創作、理論闡釋、科學研究等專業能力;
2.知識和能力標:通過在虛擬的40年代延安民族學院、魯迅藝術文學院等革命文藝實踐場景中的互動性實驗操作,模擬學員生活、宣傳布展、下鄉演出、 戲劇排練、闖關探究等環節,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延安文藝發生的具體情境,掌握延安時期社會史、革命史、藝術史等相關知識,理解政治與文藝的內在關係、文藝實踐和基層革命工作的內在關係,提高學生探究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能力;
3.能力和素養目標:通過虛擬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性的知識套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思維判斷與分析能力、跨學科思維能力,以及解讀三維視覺圖形信息的圖像素養、整合各種數字信息進行複製再創造的素養、駕馭非線性超媒體的素養、辨別信息適用性並對之保持批判性思維的素養和以數位化的形式進行共享與交流的社會情感素養等綜合性數字素養;
4.素養標:通過延安民族學院復原場景體驗及各族人民在延安共同參加革命的稀見史料辨識與宣傳布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5.素養目標:將延安文藝情境實踐過程,內化為情感結構中的“延安經驗”;通過體驗中國革命的歷史語境與文化邏輯,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向學生傳遞革命文藝實踐的探索經驗和偉大成就,牢記革命初心,升華理想信念。
上述實驗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助於培養學生以專業知識為核心、以多學科綜合知識為拓展的跨學科、綜合性學習視野,進而培養學生從文學文本研究拓展為結合社會史、人文地理學、藝術理論等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藝創作的能力,為成長為高層次、跨學科研究型人才奠定重要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