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橋,位於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村的延壽溪(綬溪)之上,蠻有古意的一座平梁橋。橋北首的古榕遮天蔽日,為古橋增色不少。
延壽橋始建於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圮塌,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重建,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重修。現存之橋長約91米,寬約2.6米,橋墩10座,兩頭均有分水尖。2005年列入第6批省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延壽橋
- 外文名稱:Yan Shou Qiao
- 地理位置:莆田市荔城區龍橋街道延壽村的延壽溪(綬溪)之上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不詳
- 開放時間:對遊客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綬溪釣艇
古蹟簡介,橋體規格,重要作用,
古蹟簡介
延壽橋是在莆田市城廂區城郊鄉延壽村的延壽溪上。延壽溪發源於仙遊縣鐘山九鯉湖,流經常太莒溪、過“碧瀨飛泉”(亦稱“八瀨飛泉”為莆田24景之一,今為東圳水庫),入泗華陂,過延壽陂遺址後,就到延壽橋。舊志稱延壽溪至此“十里無湍激聲,一碧如綬帶”。故又稱綬溪(壽溪)。延壽溪上的延壽橋創建於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橋為石構,造型古樸,雄偉壯觀,建橋887年來,歷盡滄桑不改原貌,現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延壽橋下十里平溪,兩岸荔枝成林、龍眼成蔭、佳樹秀木、倒映溪中、影影綽綽、泛舟垂釣溪中,樂趣無窮,溪上釣艇穿梭如織。雅稱“綬溪釣艇”,為莆田廿四景之一。
延壽橋下十里平溪,兩岸荔枝成林、龍眼成蔭、佳樹秀木、倒映溪中、影影綽綽、泛舟垂釣溪中,樂趣無窮,溪上釣艇穿梭如織。雅稱“綬溪釣艇”,為莆田廿四景之一。
橋體規格
延壽橋建於南宋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的延壽橋,為14孔石樑橋,橋長93.5米,寬2.6米,高8.5米,跨徑7.5米,經近900年風雨滄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橫跨延壽溪,雄偉挺秀,橋頭的一塊石碣,是宋紹定二年(1229年)興化知軍林清元所立的,邑人龍圖閣學士陳宓寫了“延壽橋”三字。現存的碣,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的。
延壽橋酷似長虹雄踞溪流之上,微風吹拂,水光瀲灩,橋面用五塊青石鋪成,橋面兩側石欄桿上雄踞著各具形態的石獅子,基本保持了明代建造時的全貌,再現了“石獅不嫌風雨斜,釣竿自具煙雲趣”的美麗景觀。目前,該橋嚴禁機動車通過,古橋得到很好的保護。
重要作用
唐代長官吳興曾在此開發,建延壽陂,開大小渠道60多條灌溉,置涵洞60多處泄洪,外築海堤御潮,使北洋萬頃田地受益。又在延壽橋外開兩條大渠道,引導溪水徑陡門入海。吳興斬蛟遺址至今尚在,吳興的事跡與延壽溪延壽陂延壽橋一起載入史冊,千古流傳。
延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