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延邊虹橋旅行社

延吉延邊虹橋旅行社是位於吉林省東部的一家民營旅行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吉延邊虹橋旅行社
  • 機構地點吉林省東部
  • 機構性質民營
  • 等級:二星級以下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基本概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省東部,幅員面積4.27萬平方公里,約占吉林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下轄延吉(연길)、圖們(도문)、敦化돈화)、琿春(훈춘)、龍井(룡정)、和龍(화룡)6市和汪清(왕청)、安圖(안도)2縣,首府所在地為延吉市。地名由來 延邊地名源於延吉。據說,明代時人們把延吉叫做“葉吉”,按女真語有“山羊”之意。一說由於這個地方是盆地,長年有煙霧籠罩,故稱“煙集崗”。延吉即“煙集”的諧音。清末民初曾使用“延琿諸邊”、“延吉區域”等多種稱謂,後來逐漸啟用“延邊”之稱。最早見於文獻的是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誌,記有“論大陸交通”,東南一面復當延邊之沖。”1920年前後,出現“延邊”一詞。由於地處三國交界,又歸延吉邊務公署管轄,故稱之為延邊。1929年出版的中國民族志更明確記載:“東北邊疆有延邊之稱。延邊者吉林延吉道之邊疆。”地理位置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吉林省東部,中、俄、朝三國交界面臨日本海,位於北緯41度59分~44度30分,東經127度27分~131度18分之間,東與俄羅斯濱海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鹹鏡北道、兩江道相望,西鄰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邊境線總長755.2公里,其中,中朝邊境線 522.5公里,中俄邊境線232.7公里。依託吉、黑、遼三省廣闊的腹地,是東三省溝通海內外的重要視窗,也是東北亞區域經濟、人口、地理三個重心的交匯點,在聯結亞、歐、美海陸運輸格局中居於重要的樞紐地位。地形地貌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美麗的長白山區,山地占全州總面積的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平原占12.3%,丘陵占13.3%,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南、西北、東北三面向東南傾斜,以琿春一帶為最低。整個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個剃度,山嶺多分布在周邊地帶,丘陵多分布在山地邊沿,盆地主要分布在江河兩岸和山嶺之間。氣候特點 延邊地處北半球中溫帶,不僅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高低氣壓季節變化的影響,而且又處於各種氣團勢力消長以及鋒帶季節移動的過渡帶。因此自治州氣候屬於中溫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寒冷期長。同時,由於東監日本海,西部、北部又有高山作天然屏障,與省內緯度、海拔相同的地區比,又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日照時數在2150-2480小時,以龍井氣溫為最高區,以安圖及長白山天池一帶為最低區。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6度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在攝氏零下23-34度,最高氣溫在攝氏34-38度。氣溫大致隨海拔高度和緯度的增設而遞減,東部高於西部,盆地高于山地。無霜期為100至於50天,由於向西遞減。秋霜多半在9月下旬出現。春凍在5月上旬結束。11月到次年3月為結凍期。 平均降水量一般為400-650毫米,長白山達1000至於500毫米,居全省之首。中部盆地和東北部山谷地區雨量較多少,西部山地和東南部近海地區雨量較多。一年中,雨量多集在在6、7、8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由於降水變率大,易產生旱澇災害。中部和東部旱重於澇,西部澇重於旱。複雜的地形結構使各地風向不一,但季風明顯,一般冬季多偏西風,夏季多偏東風。春季風最大。年平均風速2-4米/秒。人口構成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延邊地區共有25個民族,總人口為220964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9.31%。漢族人口為1341175人,占總人口的60.69%,朝鮮族人口為801210人,占總人口的36.26%,滿族人口為56976人,占總人口的2.58%,回族人口為6732人, 占總人口的0.31%,蒙古族人口為2631人,占總人口的0.12,其他民族人口為943人,占總人口的0.04%。自治州成立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是我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唯一連續兩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州”稱號的自治州。行政區劃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6市2縣,即延吉市、琿春市、圖們市、敦化市、龍井市、和龍市、安圖縣和汪清縣。各縣市的面積如下:延吉市747平方公里、圖們市794平方公里、敦化市11962平方公里、龍井市3191平方公里、琿春市 5366平方公里、和龍市5055平方公里、汪清縣8994平方公里、安圖縣7438平方公里。歷史沿革 1950年設延邊專區,專署駐延吉縣。轄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明月溝)等5縣。1952年9月3日延邊專區改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延吉縣延吉市。 1953年延吉市由原延吉縣轄市改為自治區轄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區轄1市、5縣。1955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延吉市,轄延吉市及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明月溝)等5縣。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敦化縣劃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1市、6縣。1965年以延吉縣的圖們鎮轄區和汪清縣的石峴鎮部分轄區設立圖們市,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領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2市、6縣。1971年安圖縣駐地由明月溝遷松江鎮。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延吉、圖們2市及延吉(駐龍井鎮)、汪清、琿春、和龍、安圖(駐松江鎮)、敦化等6縣。 1945年8月18日,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延邊分遣隊進駐延吉,偽“間島省”軍政機關隨之崩潰,延邊地區獲得解放。8月20日.組成了“間島臨時政府”。9月下旬,中共中央東北局設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下轄延邊等5個地區,各地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延邊地區轄延吉、琿春、敦化、和龍、汪清、安圖、額穆7個縣。 1945年11月20日,將“間島臨時政府”改為延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於吉林省政府。公署駐地龍井、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額穆6個縣。將原“間島市”改為延吉縣轄延吉市。 194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吉林省、遼北省(部分)合併,成立吉遼省,下設4個分省。將延邊地區改為吉東分省。駐延吉街,增轄敦化、蛟河2個縣。 1946年5月,吉遼軍區(即東滿軍區)撤出長春和吉林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撤銷吉遼省委,成立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8月,吉林省政府隨部隊轉移到延吉。不久吉林省政府與延邊地區公署合併辦公。 1946年7月11日,撤銷4個分省。7月13日,將吉林省行政區域劃分為三個專區,延邊併入吉東專區。吉東專區公署駐延吉,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敦化、額穆、蛟河、安圖8個縣。 1947年2月15日,吉林省政府發布第8號訓令,將吉東專區劃出延吉、琿春、和龍、汪清4個縣,成立延邊專區,駐延吉。4月1日。將吉東專區改為吉敦專區。  1947年9月25日,中共吉林省委決定:撤銷吉敦、延邊兩個專區,再組成吉東專區。專員公署駐敦化縣,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敦化、額穆、蛟河8個縣。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3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機關由延吉街遷到吉林市。同月,吉林省政府決定:撤銷額穆縣,額穆縣所轄區域合併於敦化縣。 1948年3月27日,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吉東專區改為延邊專區。專員公署駐延吉,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安圖、敦化、蛟河7個縣。1948年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將延邊專區所轄敦化、蛟河兩縣劃歸省直轄。調整後,延邊專區轄5個縣。 1948年7月,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吉林省政府決定:設延吉、圖們、龍井3鎮為區級市(縣轄市)。 1949年6月,將延吉縣轄明月市、鳳寧區、福興區劃歸安圖縣管轄。7月1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圖縣政府駐地由松江鎮遷至明月市。 1950年10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延吉縣政府駐地由延吉市遷至龍井市。 1952年8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延邊專區,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區。9月3日,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1953年5月4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召開了延邊各族各界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設立延吉市(縣級),其行政區域從延吉縣中劃出延吉市。新設立的延吉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區管轄。 1955年8月30日,根據《憲法》規定。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2月20日,召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正式成立.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延吉市。 195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1個市:延吉市;5個縣:延吉縣、琿春縣、和龍縣、汪清縣、安圖縣。1956年春,按國務院指示,撤區並鄉,在全州l市5縣下,設124個鄉和11個鎮(龍井、圖們、明月3市改為鎮)。 1958年9月。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了78個“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省直轄的敦化縣劃歸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國議字第9號]決定,設立圖們市(縣級),以原延吉縣的圖們鎮、汪清縣的石硯鎮的行政區域為圖們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圖們市劃歸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 196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2個市:延吉市、圖們市;6個縣:延吉縣、琿春縣、敦化縣、和龍縣、汪清縣、安圖縣。 1968年8月18日.經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撤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 1969年7月,將延吉縣月晴公社和汪清縣新農公社劃歸圖們市。 1968年12月16日,經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安圖縣政府駐地由明月溝鎮遷至松江鎮。 1980年2月.撤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1983年4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72號檔案通知,根據國務院3月24日[國函字43號]檔案批准,將延吉縣更名為龍井縣。縣政府駐龍井鎮。 1983年8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圖縣政府駐地由松江鎮遷至明月鎮。 1985年2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36號檔案”通知,國務院2月11日“國函字24號”檔案批准,撤銷敦化縣,設立敦化市(縣級),以原敦化縣的行政區域為敦化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敦化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8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3個市:延吉市、圖們市、敦化市;5個縣:龍井縣、琿春縣、和龍縣、汪清縣、安圖縣。 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10號]、[吉政函l1l號]檔案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行批4號]、[民行批5號]檔案批覆,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琿春縣、龍井縣,設立琿春市(縣級)、龍井市(縣級)。以原行政區域為設市後的行政區域。琿春市、龍井市設立後,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 1991年4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琿春市涼水鎮劃歸圖們市管轄,1991年10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圖們市石硯鎮牡丹村和永昌村的滿台城村民小組劃歸汪清縣新興鄉管轄。  1991年11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龍井市三道灣鄉和八道鄉的勞動、五鳳兩村劃歸延吉市管轄。 1993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300號]檔案通知:7月5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38號]文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和龍縣,設立和龍市(縣級)。以原和龍縣的行政區域為和龍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和龍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9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6個市、2個縣。 2002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6個市、2個縣,23個街道辦事處、52個鎮、19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4月8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3號檔案批覆,經省政府批准,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部分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撤銷安圖縣長興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併到明月鎮;撤銷安圖縣小沙河鄉、三道鄉,將兩個鄉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併到松江鎮;撤銷和龍市海蘭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併到光明街道辦事處。鄉鎮合併後,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3年4月8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4號檔案批覆,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汪清縣十里坪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併到東光鎮。鄉鎮合併後,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3年,延邊州面積4.27萬平方千米,下轄八個縣(市),所屬51個鎮,16個鄉,1231個行政村。全州戶籍總人口218566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91417人,占總人口的63.7%;農業人口794243人,占總人口的36.3%。朝鮮族人口829053人,占總人口的37.9%。自然資源 延邊地處長白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一是土地資源豐富。林地面積322.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84.9%;現有耕地21.8萬公頃,占5.1%,其中水田4.3萬公頃,旱田17.5萬公頃。人均擁有耕地1.5畝,高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水資源豐富。區內有大小河流487條,年平均徑流總量 13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儲量27.4億立方米,可采儲量13.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140.5萬千瓦,實際利用4.7萬千瓦。三是生物資源豐富。全州森林面積為322.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約79.6%,總儲量3.52億立方米。林特產品資源十分豐富,野生經濟植物達146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800多種;有野生動物550多種,境內盛產的人參、鹿茸、貂皮,被譽為“東北三寶”,延邊的大米、菸葉、蘋果梨、黃牛等也馳名中外。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50多種金屬礦產和40多種非金屬礦產。黃金儲量與產量在吉林省占有重要地位;石灰石儲量達9800多萬噸,居吉林省第一位;煤炭儲量6.67 億噸,現在年產量309萬噸;石油儲量經航磁測定在1億噸以上。 五是水電資源以榆樹川、龍井、琿春為主的一批水電站,年總發電量為24億多千瓦小時,同時還有一批電廠正在興建和擴建。 六是文化資源:州內有104個科研機構、一所由8個學院組成的綜合性大學、80所成人教育中心和中等專業學校;每10萬人中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3037人,超全國平均率的2倍,居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之首。 七是貿易資源:州內有8個口岸、14個對外貿易視窗。現有“三資”企業500多家,契約利用外資7億美元。 八是服飾資源:像我們印象中的一樣,朝鮮族的民族服飾極有特色。年輕女子往往穿著質地華貴、色彩艷麗的長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樣身著漂亮的長筒裙,只是顏色以素色為主;男子則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多穿長袍。兒童也著長裙,並在衣裙的袖口處配上七彩緞,色彩明亮。政策環境 延邊屬邊境開放地區,又是少數民族地區,國家和省在資金投放和政策傾斜方面一直給予特殊照顧,被國家確定為民族自治地區改革開放試驗區。2001年國務院又批准我州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部分優惠政策。州內有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四個省級開發區。國家級琿春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與中俄互市貿易區、國家級琿春出口加工區形成“三區合一”格局,與延吉開發區等4個省級區,共同構成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平台。經濟建設 建州50多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延邊視察指導工作,勉勵延邊加快發展。我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以來,基於對州情的深刻認識和發展新形勢的正確把握,州委、州政府確立了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城鎮化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軟環境建設的經濟發展戰略,並明確提出以傳統產業為基礎,壯大支柱產業, 培育優勢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發展方向,重點抓好醫藥產業、食品產業、林產漿紙產業、能源礦產業、旅遊產業和勞務經濟。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思路指引下,在全州各族幹部民眾的共同奮鬥下,延邊經濟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04年,延邊生產總值完成194.3億元,經濟總量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財政收入24.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1億元。全社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 291.5億元,人均儲蓄存款13349元。外貿進出口總額5.7億美元。涉外勞務收入達到7.3億美元。社會事業 延邊素有“教育之鄉”、“足球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延邊崇文重教的氛圍濃厚,全州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體系,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中始終名列前茅。延邊大學是集理工、師範、藝術、農、醫、藥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學,被國家列為21世紀重點建設的百所高校之一。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聞名於世。民族體育繁榮發達,延邊足球隊在甲A賽場上威振大江南北。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醫療衛生等事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一直走在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前列。延邊旅遊 延邊是著名的旅遊風景區,被聯合國確定為“人與生物圈”的長白山自然保擴區、千里圖們江畔獨特的自然景觀、別具一格的“一眼看三國”的邊境風光、珍貴的古渤海國遺址,濃郁的朝鮮民族風情,都使人流連忘返。 目前,延邊已經開闢的7個旅遊開發區是:長白山自然風光遊覽區,延吉民俗風情遊覽區,琿春邊境風貌遊覽區,龍井歷史遺蹟遊覽區,圖們江邊城遊覽區,和龍龍王山遊覽區,敦化六項頂山遊覽區;已開通的12個旅遊項目是,長白山風光游,長白山冬季游,滿族發源地游,延邊朝鮮族民俗游,中朝邊境游,中俄邊境游,圖們江水上游,圖們渤海古蹟游,龍井歷史遺蹟游,和龍藥物健身游,直升飛機航空游,打靶旅遊;主要(溫泉),銀環湖(小天池),谷底林海(地下森林)天女浴躬池(圓池),鳥瞰三疆(防川風貌),敦化正覺寺,和龍仙景台,雁鳴湖,龍井民俗博物館,安圖紅旗村,圖們橋頭國門等。 1998年以來,全州已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778.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近30億元。交通通信 延邊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三路暢通、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海陸空立體式對外通道 格局大致形成。 航空: 延吉機場位於延吉西南。最近幾年延吉機場的客運量和貨運量都有迅速的發展。 主要口岸:延邊有八個邊境口岸,其中,琿春(長嶺子)為中俄邊境口岸,其餘的都是中朝邊境口岸,即南坪、三合、開山屯、圖們、沙坨子、古城裡和圈河。 公路: 全州現有各級公路66條,總里程3875公里,其中有460公里達到國家公路標準。公路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09公里,從西南往東北方向的主幹道與吉林省省會長春和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連線,再往北與俄羅斯邊境城市布拉戈維申斯克連線;南面與遼寧省省會瀋陽相接,再往南與大連和北京相接。 鐵路: 延邊有幾條主要鐵路與內地和俄羅斯、朝鮮相通。一條幹線向南通過遼寧瀋陽到達大連和北京,往北通過長春到達黑龍江省哈爾濱;延吉以北則有通往黑龍江省牡丹江的鐵路與內蒙古至烏蘇里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亞鐵路連線。 水路: 圖們江是中國內際通向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也是中國通往俄羅斯遠東沿海乃至美國西海岸的唯一水上通道。延邊的琿春市位於圖們江下游地區中、俄、朝三國交界處,正處在東北亞經濟合作的幾何中心,其最近處距日本海只有15公里。已開通從琿春圈河口岸經朝鮮羅津港到韓國釜山港、從琿春口岸經俄羅斯扎魯比諾港至韓國釜山港的兩條海上運輸線,這兩條航線還分別延伸到日本的大孤港和新舄港。 通信:  延邊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程控電話交換機房容量已達40萬門,可直撥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圖們江開發 圖們江地區的開發開放,得到了中國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聯合國的大力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於1995年6月第二次來延邊視察時寫下“開發琿春,開發圖們江,發展與東北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的題詞。中國全國人大將推進圖們江地區開發開放寫進《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之中,聯合國還成立了圖們江地區項目管理委員會和圖們江秘書處。歷史人物 吳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於篆書。皆得力於金石鑑賞修養。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光緒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 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起,他率湘軍出關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精鑑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文集》等。歷任編修、河北道、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 卒年六十八。 吳大澄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朴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澄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劉建封:(1865-1952年),又名劉大同,字桐階,號芝叟道人,芝里老人。有“天池釣叟”雅號之稱。山東安丘(原屬諸城縣)人,清末貢生,奉天候補知縣,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光緒四年(1908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愛國官員劉建封任勘界委員,到延邊實地進行踏查,勘查奉天(今瀋陽)、吉林兩省界線兼查長白山三江(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之源。同年5月28日,劉建封率隊出發直臨天池。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踏遍了長白山的山山水水,查清了長白山的江崗全貌和三江之源。為天池十六峰命名,寫出了著名的《長白山江崗志略》、《長白山設治兼勘分奉吉界線書》等著作;拍攝《長白山靈跡金影》,繪製長白山江崗全圖。劉建封對長白諸峰的勘查命名,大者有六“曰白雲,曰冠冕,曰白頭,曰三奇,曰天豁,曰芝盤”。小者有十“曰玉柱,曰梯雲,曰臥虎,曰孤隼,曰紫霞,曰華蓋,曰鐵壁,曰龍門,曰觀日,曰錦屏”。 宣統元年(1909年12月),安圖設治,劉建封為第一任知事。1911年積極回響辛亥革命,舉義旗在安圖成立“大同共和國”,並將名字改為“大同”,但起義終因勢單力薄而失敗。 劉建封為長白諸峰命名後,欣然寫下的著名詩篇。“白河兩岸景清幽,碧水懸崖萬古留。疑似龍池噴瑞雪,如同天際掛飛流。不須鞭石渡滄海,直可乘槎向鬥牛。欲識林泉真樂趣,明朝結伴再來游。” 吳祿貞:(1880年——1911年11月7日),字綏卿,湖北雲夢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1896年懷著為國雪恥的志願,毅然投軍。隨後入湖北武備學堂,肄業。與孫武、傅慈祥等志同道合的愛國青年成為摯友。1898年,被推薦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陸軍,在校結識了張紹曾、藍天蔚,三人學習成績突出,志趣不凡,後來被人們稱為“士官三傑”。他看到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戰敗中國之後飛速發展,大為震驚,痛感非改革政治、傾覆清室,不能轉弱為強。決心以革命排滿為己任,走上革命道路。發起組織勵志會,又毅然加入興中會。1902年畢業歸國,任武昌武普通學堂教習、會辦。並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秘密翻印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書刊,散發到學堂、軍隊。1903年,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湖南發起組織華興會,積極協助黃興制訂在長沙起義的計畫。1904年5月奉調入京,任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馬隊監督。在京期間,仍與湖北志士暗中聯繫。劉靜庵被捕後,他曾竭力援救。1906年赴新疆伊犁考察新軍。因忤陝甘總督升允,被撤去監督差使。1907年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赴奉天,任軍事參議,旋任延吉邊務幫辦,根據實地考察,提出《延吉邊務報告書》三冊,證明延吉自古為中國領土,力破日本侵略陰謀。1909年5月升延吉邊務督辦,並任陸軍協都統。次年初被調回北京,授以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派赴德、法兩國考察軍務,同年冬回國,調任陸軍第六鎮統制。武昌起義後,赴灤州約張紹曾等舉兵反清,又赴石家莊與山西革命黨聯繫,擬聯合北方新軍直搗北京。後由奸細告密未成。他斷然截留北洋軍運往湖北的軍火,並電奏清廷,要求停止進攻漢口。清廷懷疑其為革命黨,但又不敢貿然將其撤換,特授予署理山西巡撫以籠絡。1911年11月,袁世凱指使其死黨周符麟用二萬元收買了吳部下馬步周和其他幾個軍官。7日凌晨,馬步周率幾名打手闖進吳的住所將其槍殺,然後又割下吳的首級,以便向主子請功。1912年3月14日,在上海張園舉行的追悼大會上,孫中山在祭文中寫道:“代有偉人,振我漢聲。觥觥吳公,蓋世之傑,雄圖不展,捐軀殉國……”。 關於吳祿貞被刺,有的材料說,完全是周符麟個人報"私仇","既非袁之所為,亦非清政府所乾";有的甚至用惡毒語言污衊烈士;有的材料明顯編造。本文忠實地依據何遂先生親述的記錄,並參考多數史料的記載和觀點寫成。至於殺手馬步周,何遂說:"1924年國民軍占領北京時,有一次我和段祺瑞的長子段宏業談到馬步周,段宏業稱讚說:‘馬蕙田是英雄,夠朋友,他的行動省了不少的事。‘這話也透露了一點內情。"據史料記載,馬步周得了二萬兩白銀(一說五萬兩),吃喝嫖賭,生活糜爛。但從此無人敢用他,最終癱瘓潦倒而死。 吳祿貞墓外形為紀念塔式,高約二丈,墓前有閻錫山撰寫的"故燕晉聯軍大將軍綬卿吳公之墓"的石刻,概述了吳祿貞的生平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河北省政府將此陵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該陵墓毀於"文革"。1982年3月,河北省政府、石家莊市政府將三烈士遷葬至長安公園。去年清明,作者專程前往憑弔,但見遊人和中小學生至墓前祭掃者不絕於途,瑩瑩白花,飄灑遍地。  吳祿貞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愛國民主革命者,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多方面的才能在革命黨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武昌起義後,湖北革命黨人開會商議,認定最適合的都督是吳祿貞。他敢於在清政府統治的中心地區發動起義,他對袁世凱的清醒認識也遠遠高出一般的革命黨人。許多史家認為,如果吳祿貞不死,他的計畫得以實現,中國歷史可以呈現另一種局面。可惜,吳祿貞缺少對敵人的警惕,甚至認為護衛自己是怯弱的表現,以致遭到了毒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的英名和業績,將永載史冊。 楊林:1964年11月生,畢業於阜陽師範學校,後畢業於阜陽師範學院音樂系,進修於中國音樂學 院作曲系。當過音樂教師、文化館創作股長、文化局副局長。現任阜陽市第二、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阜陽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阜陽市潁泉區政協二、第三屆屆常委,潁泉區文聯主席。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會員、安徽省音樂家協會理事、安徽省作曲家協會理事。 1982年開始音樂創作並發表作品,先後在國家級刊物《歌曲》、《詞刊》、《廣播歌選》、《解放軍歌曲》、《兒童音樂》以及全國各地的音樂刊物、電台、電視台發表作品百餘首,創作有舞蹈音樂、嗩吶曲、電視片音樂十餘部,有50餘首歌曲在全國及省地獲獎。代表作《牛背上的孩子》1991年獲全國成才之路歌曲大選賽創作銀獎,1992年獲文化部第三屆“群星獎”優秀獎 ;《心中的希望》1992年獲全國“希望工程”大型巡迴義演榮譽徵集詞曲活動優秀作品獎 ;《我愛你,中華媽媽》1992年獲華東地區音樂筆會作曲一等獎;《做你的孩子真好》2001獲年全國“大地之愛·母親之歌”征歌優秀獎(最高獎項);《春雨沙啦啦》獲2004年度《歌曲》“晨鐘獎” 。《大京九之歌》、《村支書》獲安徽省第六屆、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小小駝鈴響叮噹》、《國旗》、《炎黃子孫是一家》等作品分別在省級獲獎。 常以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吸收現代流行音樂之精華,集眾家之長,使之融匯貫通,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安徽日報》周末特刊、《安徽青年報》、《文化周報》等報刊先後發表文章對其本人的歌曲創作進行了全面而中肯的評價,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並被阜陽市委、市政府授予拔尖技術人才稱號。名字收入大型權威辭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和《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 童長榮:(1907一1934)字斕華,又名張長榮。安徽湖東(今樅陽縣)人。幼年喪父。6歲讀私塾,1917年入國小。1921年,考入安慶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2年加 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公費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預科第一高等學校。1925年轉入東京帝國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擔任中共日本特別支部領導工作,領導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會”。1928年5月,“濟南慘案”發生後,領導留日中國學生和旅日華僑進行大規模的反日愛國鬥爭,被日本當局逮捕,遭受嚴刑拷打。不久,被驅逐回國。同年秋,在上海從事反帝愛國運動,組織“反帝大同盟”。曾任中共上海滬中區委宣傳委員和區委書記等職。1930年,調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31年3月,調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同年11月,調東滿地區,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和朝鮮革命者一起,領導抗日武裝鬥爭,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1934年3月21日,在汪清與日本侵略軍遭遇。突圍中,因疾病未愈,由堅決不肯先行離去的朝鮮族姑娘崔今淑背著,在雪夜中艱難前進。終因行動困難、彈盡力竭,與崔今淑一同壯烈犧牲。時年27歲。 陳翰章:在東北抗日聯軍中,有一支隊伍在極其艱苦的鏡泊湖地區打擊日本侵略者,指揮這支隊伍的陳翰章被人們譽為“鏡泊英雄”。 陳翰章,1913年6月14日出生敦化縣西半截河屯的一個農民家庭,滿族。1927年入敦化敖東中學讀書,是學生自治會負責人。1930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畢業於敖東中學。1931年春到文廟國小任教。“九一八”事變後,曾參與組織反日愛國宣傳活動。1932年8月,告別年邁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經人介紹到王德林統領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因此得以結識在救國軍任參謀長的抗戰名將周保中。在周保中的培養教育下,陳翰章進步很快。入伍不久,即任戰地鼓動隊長。  1933年,年僅20歲的陳翰章已升任救國軍總部秘書長, 曾參加攻打寧安縣城的戰鬥。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隨部隊在敦化、寧安一帶開展游擊戰。1934年春被派往北平、天津進行抗日救國活動,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爭取關內人民以人力物力支持東北抗日鬥爭。同年6月調任綏寧反日同盟軍工農義務隊政治指導員。1935年升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1935年2月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2師參謀長,率部在寧安、額穆、敦化、蛟河等地打擊日軍。為了動搖陳翰章的抗日意志,敵人逮捕了他的父親和妻子,逼迫他們進山勸降。他堅定地表示: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要抗日就不能苟且偷生。敵人還懸賞重金捉拿陳翰章,他將計就計,巧妙地將前來勸降的偽吉林省警務廳警備科長、偽敦化縣副縣長等4個罪大惡極的漢奸處決,振奮了人心。1936年起在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2師(後改為5師),先後任師參謀長、師長,同年6月被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率部在寧安、鏡泊湖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曾指揮攻打寧安、橫道河子、破襲北湖頭水電工程等戰鬥。在陳翰章的率領下,第二師與第五師配合,在寧安縣團山子與偽軍戰鬥,斃敵40餘名。5月,在鏡湖南部與日寇佐藤部隊激戰,擊斃佐藤留次郎以下10餘官兵。同月,又在寧安縣煙筒溝襲擊偽警察隊31人,將其全殲,繳獲輕機槍一挺、步槍28支。被日酋稱為“最為顯著”的“有力之匪”。  為了消滅陳翰章所部的抗日武裝,敵人玩弄政治陰謀,駐寧安的日本憲兵隊要求會見陳翰章。經第五軍軍部批准,陳翰章在唐頭溝東山接見日本浪人雄谷太郎。雄谷建設抗聯與日軍合作;或者不願合作,將部隊移出三江地區,保存實力,以待時機云云。  陳翰章義正辭嚴地回絕了日寇的條件,並警告雄谷,不要再當軍國主義分子的鷹犬,否則,再以相逢,殺不赦。雄谷嚇得抱頭鼠竄而去。 1938年5月,在中共吉東省委的領導下,陳翰章率第二軍第五師與抗聯第四、五軍等部開始西征。陳翰章率部由牡丹江南下,直搗正在修建的鏡泊湖水電站。7月初,焚毀了工程事務所,解放了大批中國勞工,致使日本侵略者苦心經營數年的水電站,僅開工半年,就受到嚴重破壞,被迫停工。  1939年7月,第二軍第四、五師合編組成抗聯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陳翰章任方面軍指揮。與魏拯民指揮所部攻點打援,取得攻占安圖大沙河等勝利。大沙河戰鬥,歷時4天,共打死、打傷和俘虜日偽軍500多人,繳獲輕機槍7挺、步槍300餘支,及大批軍用物資。  後又成功地指揮了寒蔥嶺伏擊戰、智取額穆縣城等戰鬥。自1939年以後,陳翰章率領抗日健兒馳騁沙場,打得日寇及偽軍心驚膽裂,日夜不寧。 在東北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被人們譽為“鏡泊英雄”。 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進入最艱苦的時期。楊靖宇總司令及第一方面軍指揮曹亞范先後殉國。為了牽制敵人,陳翰章指揮部隊繼續在敦化、寧安一線戰鬥,讓日偽知道:楊總司令雖然犧牲了,東北的抗日烽火併沒有因此熄滅。  同年10月,陳翰章和第五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陶淨非會合。他們決定,由陶淨非帶領20餘名老弱人員進入小溝密營,其餘40多名戰士由陳翰章帶領繼續戰鬥。  1940年12月8日夜,由於叛徒出賣,所部在寧安縣鏡泊湖南湖頭灣溝村遭日軍千餘人圍攻。為掩護4名朝鮮族女戰士突圍,陳翰章與所部僅存的十幾名戰士與百倍之敵展開力量懸殊的生死決戰。在接連擊退日偽軍四、五次進攻之後,戰士們紛紛倒下,陳翰章孤身一人與敵人對峙。敵人企圖軟化英雄,提出優厚條件讓陳翰章投降,陳翰章不為所動,他堅守陣地,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7歲。殘暴的敵人割下他的頭顱,送到偽滿首都新京(長春)邀功請賞。1948年10月長春解放後,黨派人找到了他的遺首,安放在東北烈士紀念館,1955年又安葬於哈爾濱烈士陵園。 魏拯民:(1909-1941),原名關有維,字泊張。1909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早年因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1926年6月在太原一中入團。1927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先後在北平、安陽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 魏拯民創辦了中共屯留臨時支部黨刊《鋤耕》,指導家鄉的革命鬥爭;在任哈爾濱市臨委組織部長兼道外區團委書記期間,發動和組織民眾參加抗日鬥爭;以東滿黨的建設和朝鮮革命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委時,起草《告各反日部隊書》,號召一切力量協同作戰,並作為東北抗日游擊的唯一黨代表,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九一八”事變後,被派到東北工作,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發動和組織民眾進行抗日鬥爭。1934年冬被派到東滿,他走遍了各根據地和游擊區,深受同志們的信任和支持。後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參與領導創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任政治委員,聯合東滿地區各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1935年夏曾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36年3月任東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政治委員。同軍長王德泰指揮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區和遠征南滿地區,打通與吉東和南滿的聯繫,與抗聯第1、第5軍配合作戰,擴大抗日游擊區。同年7月後,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聯第1路軍總政治部主任、第1路軍副總司令,與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指揮所部在輝南、撫松、蒙江(今靖宇)、金川、樺甸等地打擊偽軍,挫敗日偽軍多次大規模的“討伐”,曾指揮大沙河、寒蔥嶺等戰鬥。 1939年冬,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形勢更加嚴峻,省委和第1路軍決定把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活動。由於長期的戰爭環境,魏拯民積勞成疾,行軍作戰中常常昏倒在地。1940年2月楊靖宇犧牲後,第1路軍和省委的工作重擔全部落在魏拯民肩上。他拖著病體,率部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安圖伏擊戰、哈爾巴嶺襲擊戰等勝利。這年冬天,他病情加重,不能隨軍行動,只好到長白山區樺甸縣牡丹嶺抗聯密營中休養。他不顧疾病的折磨,常常晝夜不停地起草檔案、書寫報告、總結經驗。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鼓勵同志們要堅定勝利信心:“敵人不能永遠占領我們的祖國,我們總有一天要把鬼子從中國趕出去!”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他只能靠吃樹皮、松子和蘑菇度日,加重了病情,於1941年3月8日停止了呼吸,年僅32歲。 回國後,魏拯民先後擔任東北抗聯第二軍政委兼黨委書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政委,東南滿省委書記兼抗聯第一路軍黨委書記,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他能征善戰,指揮有方,使東南滿地區的抗日工作得到空前發展,取得了多次勝利。1940年3月,楊靖宇犧牲後,他接替楊靖宇全面統帥第一路軍。1941年3月8日,由於叛徒告密,不幸犧牲,年僅32歲。  不僅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軍事指揮員,更是一位穩重老練的政治工作幹部。他在東、南滿地區長期擔任黨的主要領導幹部,為軍隊和地方黨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魏拯民積極發展地方黨組織,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的組織下,撫松、長白等縣的地方黨組織迅速建立了起來,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統治。長白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立,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除了調集重兵“討伐”外,還採取了“歸大屯”政策,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把民眾趕到“集團部落”里,再用“保甲連坐法”及種種法西斯手段,管制老百姓,妄圖完全破壞抗日聯軍與地方老百姓的關係。在地方黨組織被破壞以後,魏拯民仍然堅持從部隊抽調骨幹力量到地方開展工作,使抗日聯軍得到了民眾的支持。住在夾皮溝的抗日老人陳德壽冒著生命危險為部隊送糧食、必要的生活用品和敵人的情報。後來,老人被敵人抓住,敵人對他嚴刑拷打。但是,老人被放出來之後,又避開敵人的監視,從圍牆下面的水洞爬出來,冒著鵝毛大雪給部隊送來了玉米、小米、鹽和火柴。  作為一個部隊領導,他更加重視黨在部隊的領導地位。抗日聯軍是一支由各種抗日武裝組織起來的部隊,要使這支成份相對複雜的部隊能夠成為一支經得住考驗的共產黨的隊伍,需要做大量細緻的政治工作魏拯民在建設這支隊伍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做出了貢獻。  在他所在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中,團以上部隊設黨委,連設支部。他曾多次主持召開軍、師黨委會議,研究部隊的戰略方針,做戰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他還在一些重要時刻,以南滿省委名義給各部隊黨委及全體黨員寫信,強調執行黨的政策和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克服各種不良傾向的重要性。他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視,經常利用冬季部隊在密營整訓期間,舉辦黨員訓練班,親自講解黨的基本知識、黨的優良傳統,強調黨員在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就是在他重病纏身,生活條件極度困苦的情況下,他仍然沒有忘記對部隊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他撰寫文章,出版刊物,還親自編寫政治課本,組織指戰員學習,以提高抗日聯軍指戰員的馬列主義水平和政治覺悟。因此,第一路軍中的黨員發揮了部隊的中堅和核心作用。也正是因為這支部隊有了一大批優秀黨員幹部,這支抗日隊伍在東北抗日聯軍中成為了戰鬥力最強、鬥爭意志最堅決的部隊之一。  在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王德泰、總司令楊靖宇相繼犧牲後,魏拯民承擔起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直接指揮軍事作戰的雙重重擔。1940年3月,魏拯民在樺甸縣頭道溜河主持召開了省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面對嚴峻的鬥爭形勢,為了保存革命實力,也為了牽制南滿日偽軍,將第一路軍分為兩部,主力向長圖路北轉移,他則率一部堅持原地進行游擊鬥爭。  自1935年秋以後,南滿省委和南滿地區的抗日聯軍完全失去了與黨中央的聯繫,正如魏拯民將軍1940年4月在給中央代表的報告中寫的那樣“……在1935年秋,就完全斷絕了與中央的聯繫,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體指示……我們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當目前偉大的革命浪潮洶湧澎湃之際,我們卻似人銅牆鐵壁之中,四面不通聲息,長期悶在鼓中……我們終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長期中斷了聯絡。”在這種完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不顧嚴重的心臟病、胃病等疾病的折磨,日以繼夜地工作。為了重建遭到破壞的地方黨組織,他在部隊缺少幹部的情況下,抽調骨幹到地方從事發動民眾的工作,他認為,“革命運動是民眾的運動,若沒有民眾參加的話,革命是不能得到最後勝利的。”他還特別重視黨在抗聯中的領導作用,在抗聯第一路軍中,團以上部隊設立了黨委,連設支部。他經常召開軍、師黨委會議,始終把軍隊鬥爭置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之下。對下級黨員民眾,魏拯民則採取編寫政治課本,開辦黨員訓練班的方式,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同時,還以其言傳身教,鼓舞抗聯將士的士氣,堅定抗戰勝利的信念。使征戰在吉林境內的抗聯第一路軍成為東北抗聯中戰鬥力最強、鬥爭意志最堅決的部隊之一。身為省委書記的魏拯民還兼著部隊的政治領導職務。他曾先後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政委、第一路第總政治部主任主任等職。在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王德泰、總司令楊靖宇相繼犧牲後,魏拯民承擔起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直接指揮軍事作戰的雙重重擔。1940年3月,魏拯民在樺甸縣頭道溜河主持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將第一路軍分為兩部,主力向長圖路北轉移,他則率一部堅持原地鬥爭。指揮了攻打哈爾巴嶺車站和消滅黃泥河子警察隊戰鬥。自以為楊靖宇犧牲後,“滿洲治安之癌”已經得到根治的日本關東軍不得不承認,在“魏拯民代指揮”的領導下,抗聯第一路軍仍在戰鬥! 魏拯民抱病徵戰半年之後,無情的病魔迫使他離開部隊到樺甸縣抗聯密營休養。1941年3月8日,因叛徒的告密,100餘敵人突然包圍了樺甸縣四道溝抗聯密營,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聯戰士奮起反擊,終因寡不敵眾,全部犧牲。 在魏拯民犧牲60年後的今天,追憶他為驅逐日本侵略者出東北的鬥爭經歷,可謂壯麗輝煌;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表現的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永世相承。 朱德海: (1911--1972),朝鮮族。吉林延吉人。 原名吳基涉。生於俄羅斯東雙城子,1920年3月遷到我國吉林省和龍定居。朝鮮族。貧苦農民家庭出身。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支部書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1932年任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於家屯共青團特別支部書記、密山縣鍋全村黨支部書記。1934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第三團後方留守處黨支部書記。1936年去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1939年9月回到延安,任八路軍三五九旅八團特務連指導員和八團供給處指導員。1941年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海外研究班學習,並參加整風運動。1943年參加延安朝鮮革命軍政學校的籌建工作,任延安朝鮮革命軍政大學校黨委委員、總務處長。1945年日本投降後,隨革命軍政學校開赴東北。1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義勇軍第三支隊政委,配合兄弟部隊擔負消滅土匪、發動民眾、建立和鞏固後方根據地的任務。1948年4月調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民政部民族事務處處長。1949年3月,任吉林省延邊公署專員和中共延邊地委書記。1949年6月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並當選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52年9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當選為中共延邊朝鮮族自治區區委書記、自治區主席。195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為自治州,任州委第一書記、自治州州長、延邊軍分區第一政委、州政協主席等職,同時任吉林省副省長。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6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他長期主持延邊地區工作,重視維護民族團結,堅持與大漢族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作鬥爭,重視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為延邊地區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打擊和迫害,1969年被迫下放到湖北農場勞動。 1972年7月3日逝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延邊自治州州委作出決定,為他平反,恢復名譽。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