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廣陵散》
- 創作年代:三國時魏晉年間
- 作者:嵇康
釋義,出處,歷史典故,廣陵散簡介,
釋義
拼音:guǎng líng jué xiǎng
[lost music and things] 失傳的技藝、學問等
出處
歷史典故
三國時魏晉年間,一個多雲的炎熱的夏日,在都城洛陽的街市上,一群兵丁、劊子手押著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嵇康朝東市的刑場走去。世稱“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思想新穎,崇尚老莊,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張“非湯武而薄周禮”。平日為人,生性孤傲,嫉惡如仇,在與朋友山巨源的絕交書中,更是無情地揭露了當權者的虛偽狡詐,終於被司馬昭以“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為藉口,判處了死刑。
那天,嵇康衣宿華陽(今陝西省商縣一帶)。飯後,他攜琴來到臨湖的華陽亭上。觀賞了一番湖亭夜景後,他焚起一燭紫植香,洗手整衣,端端正正地盤膝坐在琴前彈了起來。先是一曲《高山流水》,清亮的琴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飄蕩;接著一曲《陽春白雪》,琴韻悠揚,在湖柳叢中穿梭流暢 …… 直至夜半時分,嵇康正要收琴歇息,突然發現身後立著一位鬚眉皆白的老人在聽他彈琴。嵇康趕緊起身讓坐相詢。兩人稍事寒暄,老人即與嵇康談起了聲韻琴律。嵇康見老人深諳琴藝,就恭請老人指教一曲。老人也不推辭,盤坐琴前,閉目調息片刻後,就從容不迫地撥弄起琴弦來。
聽著勇士復仇的悲壯故事,嵇康激動不已。聯想到老人剛才演奏時琴音所傳達出的激昂和慷慨,同情和緬懷,歌頌和讚美,嵇康認定這是一支千古不朽的名曲,於是就長跪於地,請求老人傳授《廣陵散》。老人也不拒絕,就一段一段地教給了嵇康。待到東方發白時,嵇康也就基本掌握了全曲。老人再三叮囑嵇康,千萬不要再將此曲傳授他人,然後,這位自稱“古人”的神秘老人,就飄然而去了。
《廣陵散》琴曲既有雷霧萬鉤之勢,又有幽怨淒清之情演奏起來,剛柔相濟,聲情並茂。特別是它傳達的故事內容非常吻合嵇康憤世嫉俗、桀驁不馴的個性,因此,《廣陵散》成了他最心愛、也最擅長的一支琴曲。嵇康的外甥袁孝尼等人曾一再請求學習《廣陵散》曲,但嵇康恪守對老人的承諾,始終沒有答應。
被押上了行刑高台的嵇康,默默環顧著周遭黑壓壓一片的年輕學子,他的眼睛有些濕潤了。看看正午天空的友色太陽,行刑的時刻還未到,嵇康請求允許他最後彈一支琴曲告別世人,監刑官同意了。有人趕緊遞上了嵇康心愛的七弦琴,兵士也為他除去木枷,在高台上將琴安置妥當。嵇康沉靜地朝著大學生和圍觀的民眾深深一鞠躬,朗聲說道:
死一般沉寂的刑場上,慘壯悲烈的琴聲,頓時鋪天蓋地響起。
《廣陵散》在東漢末年就有了記載,因《嵇康傳》的記載,使人以為自嵇康之後便為“廣陵絕響”了。其實,自晉代袁準、唐代王績至明代朱權等歷朝不下50位琴家,代有所傳。《廣陵散》的現存傳譜,見於明代的《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等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