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濤

廣陵濤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廣陵濤盛於漢代到六朝,消失於公元766到799年唐代的大曆年間。當年潮湧上溯至廣陵城南曲江江段時,因水道曲折,又受江心沙洲的牽絆,形成怒濤奔涌之勢,故稱廣陵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陵濤
  • 文獻:《廣陵濤辯》
  • 類別:涌潮
  • 時間:盛於漢代到六朝
詞義解釋,文獻記載,廣陵濤的消失,地圖信息,

詞義解釋

廣陵濤:
基本解釋:1.漢枚乘《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後即以"廣陵濤"稱廣陵(今揚州)曲江潮。漢時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後勢漸殺。唐大曆後迄不見。

文獻記載

清 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云:"春秋時,潮盛于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枚乘 《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 。”後即以“廣陵濤”稱廣陵 (今揚州 ) 曲江潮。 漢時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後勢漸殺。 唐大曆後迄不見。

廣陵濤的消失

枚乘的《七發》約寫於公元前二世紀中葉,正是廣陵濤全盛之時,也是揚子江地形最適合洪濤發育的時期。身為吳王劉濞的文學侍從之臣,枚乘曾不止一次地陪同劉濞和諸多諸侯王登高台觀賞,親眼目睹過廣陵濤撼人心弦的宏偉氣勢,才寫出這樣輝煌的不朽辭章。此後,隨著長江所挾帶的泥沙日益淤積,長江口門日漸東移,廣陵潮形成洪濤的條件越來越弱,以至消失。但這一自然過程,仍不時被人提起。例如時至東漢,王充在《論衡》里仍然寫到:“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南朝劉宋永初三年(422),檀道濟任南兗州刺史,鎮廣陵時,“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觀濤”,也就是說,在泰州的江段上仍然可以看到廣陵濤浪卷波涌的雄姿。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依然在《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詩里,情不自禁地寫出如下的句子:“我來揚都市,送客回輕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廣陵潮。”儘管此時的廣陵濤已是強弩之末,但尚未完全消失,所以李白仍然能在揚州城裡看到廣陵濤的餘波。另一位稍後的詩人李紳,在《入揚州郭》詩前的小引里寫道:“潮水舊通揚州郭里,大曆以後,潮信不通。李頎詩‘鸕鶿山頭片雨晴,揚州郭里見潮生’,此可以驗。”可見廣陵濤完全消失是在唐大曆年間,即公元766年以降,已是李白仙逝之後的事了。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東關歷史文化旅遊區(東關街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