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縣,主要包括平安村、大寨村、小寨村等片區的連片水稻梯田以及海拔在梯田以上匯水區內的部分山林。總面積為2986.17公頃,其中濕地總面積為 941.77公頃,濕地率為 31.54%。共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3個功能區。
龍脊梯田景區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景區,是以梯田稻作農耕文化為主體,集自然景觀與少數民族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
- 森林公園級別:國家級
- 地理區域:華南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
- 面積:2986.17 公頃
- 管理單位: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5年12月
- 類型:濕地公園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點,水文,土壤特徵,資源情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開發建設,歷史人文,交通線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縣,地理坐標為北緯 25°43′42″~25°50′25″,東經110°05′42″~110°12′16″之間。濕地公園規劃範圍主要包括平安村、大寨村、小寨村等片區的連片水稻梯田以及海拔在梯田以上匯水區內的部分山林。濕地公園邊界主要以匯水面山脊線和金江河東側河岸為界,其中,北側邊界以匯水面山脊線和建新自然保護區邊界劃定,東側和南側邊界主要以金江河東側河岸為界,西側以匯水面山脊線為邊界。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為2986.17公頃,其中濕地總面積為 941.77公頃,濕地率為 31.54%。
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
地形地貌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龍脊鎮和泗水鄉核心區域,地貌類型為侵蝕構造中山陡地形,同一大地貌單元內亦有多種次一級地貌。地貌特徵為梯田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礎,境內梯田群規模宏大,海拔高分布在 350~1100m 之間,垂直高差達到 800m,最大的梯田山地坡度達 50 度。
氣候特點
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冷熱分明,乾濕明顯,晝夜溫差大,高海拔地區雲霧多,濕度大,冬季多霜雪,低海拔地區夏有酷熱。年平均氣溫 18.1℃,其中 1 月份最冷,平均氣溫 7.8℃;7 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 26.7℃,極端高溫為 39.5℃,最低氣溫為-4.8℃。年平均降水量豐富,4~8月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 70%,旱季多出現 9 月或 12 月至翌年 2 月;年降雨量 1546.7mm,平均相對濕度 82%,降水量大於蒸發量。霜期 12 月中旬至次年 2月下旬止,霜期前後共 60~90 天,結冰日數 10-15 天。每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為全年低溫時期,3 月份氣溫逐漸上升,但在 3~4 月仍常出現低於 12℃的“倒春寒”的現象。
水文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內水系非常發達,以山澗溪流為主,有大小溪流 50 余條,濕地公園東側有金江河(茶流河)自東北向西南穿流而過。金江河源於龍脊鎮海江東之大虎山北麓,是由小寨河、大寨河、翁流河、下步河、中六河、江頭河、路底河等小河匯流而成,集雨面積 84.9hm2。金江河與白水河於和平圩匯流後稱“和平河”。和平河流經和平、日新、龍勝三鄉鎮,於縣城西注入桑江。公園西北側有潘內河,源於泗水鄉之洋頭坪北麓。經大盤、重風,於沂潭注入潯江。公園內雨蘭水庫位於平安村附近,集雨面積 1.4hm2,總庫容 23 萬立方米,有效庫容 21 萬立方米,水資源較豐富。濕地公園的水源補給以自然降水和林區自然徑流為主。
土壤特徵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所處境內土壤多為砂岩、頁岩,少量為花崗岩、石灰岩、石英岩母質發育而成的山地薄層土壤;土壤垂直分布較明顯,海拔500m 以下多為山地紅壤,500~800m 多為黃紅壤,800~1350m 多為黃壤,1350m以上則以黃棕壤為主。pH 值一般在 4.4~6.5 之間,以薄土層居多,表土層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資源情況
植物資源
濕地公園共有維管束植物 78 科 204 屬 304 種。其中,蕨類植物 13 科 15 屬19種,占維管植物總數的6.2%;裸子植物5科8屬9種,占維管植物總數的3.0%;被子植物 60 科 181 屬 276 種,占維管植物總數的 90.8%。常見的有池杉(Taxodiumascendens)、碎米莎草(Cyperus iria)、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白茅(Imperatacylindrica)、水竹葉(Murdannia triquetra)、叢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長葉沿階草(Ophipogonohwii)、十字苔草(Carex cruciata)、星花燈心草(Juncus diastrophanthus)等。濕地公園內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 1 種,為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7 種,為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閩楠(Phoebe bournei)。
動物資源
濕地公園共有脊椎動物 21 目 46 科 112 種。其中,魚類 4 目 5 科 13 種,兩棲類 2 目 6 科 17 種,爬行類 3 目 6 科 10 種,鳥類 7 目 20 科 58 種,哺乳類 5目 9 科 14 種。目、科、種均以鳥類和兩棲類居多,其中鳥類最多,有 58 種,占濕地公園脊椎動物總數的 51.8%,兩棲類占公園脊椎動物總數的 15.2%。濕地公園內擁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15 種,為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虎紋蛙(Rana tigrina)、小鴉鵑(Centropus toulou)、草鴞(Tyto longimembris)、斑頭鵂鶹(Glaucidium cuculoides)、黑鳶(Milvus migrans)、蛇雕(Spilornis cheela)、松雀鷹(Accipiter virgatus)、雀鷹(Accipiter nisus)、紅隼(Falco tinnunculus)、燕隼(Falco subbuteo)、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鷳(Lophuranycthemera)、水獺(Lutra lutr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
開發建設
2015 年,為進一步有效保護中國農耕文明的活化石、水土保持體系工程的範例——龍脊梯田,將其打造成國家級民族生態品牌,龍勝縣人民政府指示縣林業局開展進行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的申報工作,組織編制了《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6-2020)》,同年 12 月 31 日獲國家林業局批准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
2016 年 2 月,龍勝各族自治縣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成立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的批覆》(龍編〔2016〕2 號)檔案,批准成立“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與原“龍勝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合併為同一機構,對外掛“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牌子。管理局為縣人民政府管理的正科級全額撥款參公事業單位,負責實施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管理。
2020年12月25日,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0年通過驗收的國家濕地公園名單”。
歷史人文
龍脊梯田歷史悠久,梯田始建於秦朝,成形於唐朝,完工於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龍脊的壯族、瑤族先民世代耕種梯田,仍保留著“偶耕”等原始的耕作方式。梯田依山形地勢而修,從水流湍急的河谷到雲霧繚繞的山巒,凡有水、有地的地方,都開鑿了梯田。形成了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千層天梯上雲端的壯麗景觀!龍脊梯田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7℃,氣候宜人。龍脊景區占地面積70.1平方公里,連片梯田面積10734畝。龍脊梯田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1200米之間,最大高度差為860多米,坡度在26—50度之間,層級最多達1100多級。最大的田塊面積不超過一畝,最小的田塊只能插3株禾苗,有“青蛙一跳三塊田”和“一床蓑衣蓋過田”的說法。
“龍脊”是一個廣泛的地理名詞,是因為周圍群山山脈的走向像一條長龍,這裡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神龍的脊背上而得名。景區內共有8000多人口,主要居住著壯族和瑤族民眾。包括:龍脊、平安、大寨、金江、小寨、中祿六個行政村。各村寨的梯田和民族風情各有特點,民俗節慶豐富多彩,以五月開耕節、六月梳秧節、七月“六月六”(農曆)曬衣節、十月龍脊金秋梯田文化旅遊節為代表,民俗風情濃郁、民族文化燦爛多姿。
交通線路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位於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距桂林市65公里。321國道經過景區大門,景區距桂三高速公路龍勝雙洞出口僅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