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縣葵陽鎮的榜山自然村坐落在海拔830米的葵山山腳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將近五個世紀的漫長日子裡,唐、龐、肖三姓的鄰里和睦共濟,同住一個村、同行一條路、同燒一山柴、同飲一泉水。
如今該村有2850多人,其中唐姓人口占全村90%以上。這村有六多,即人口多、富裕戶多、讀書人多、古宅多、祠堂多、荔枝多。在中國300多年的科舉歷史中,榜山村出過2個進士。據《興業縣誌》記載,該村民國時期和建國以來的大專學生就有110多人,縣團級以上的GB也有17人之多。
榜山村的古宅都是順著山嶺的坡度而建,鱗次櫛比,分7排,每排四五座,每座分上下廳,也有一廳和三廳的。這些明末清初的建築許多是內牆用泥磚疊起,外牆用青磚包住,青瓦蓋頂,四角用石灰漿圍欄,高度五六十厘米不等。大部分的圍欄都刻畫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些房屋的屋頂的四個屋角還繫上“銅鈴”。至於廳堂、室內的投料、裝飾雖然陳舊,但是從雕像、布局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富麗堂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興業縣榜山村
- 坐落於:海拔830米的葵山山腳下
- 歷史:500多年
- 戶口:2850多人
簡介,景觀,古代史,現代史,葵山,
簡介
興業縣葵陽鎮的榜山自然村坐落在海拔830米(2014年GPS測定)的葵山山腳下,榜山是一座古老文明並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自然村,從明代弘治年間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村總人口約為2850人,其中常住人口2280人,外出幹部及其子女家屬定居在外的有570人。,在將近五個世紀的漫長日子裡,唐、龐、肖三姓的鄰里和睦共濟,同住一個村、同行一條路、同燒一山柴、同飲一泉水。
如今該村有2850多人,其中唐姓人口占全村90%以上。這村有六多,即人口多、富裕戶多、讀書人多、古宅多、祠堂多、荔枝多。在中國300多年的科舉歷史中,榜山村出過2個進士。據《興業縣誌》記載,該村民國時期和建國以來的大專學生就有110多人,縣團級以上的GB也有17人之多。
景觀
榜山村的古宅都是順著山嶺的坡度而建,鱗次櫛比,分7排,每排四五座,每座分上下廳,也有一廳和三廳的。這些明末清初的建築許多是內牆用泥磚疊起,外牆用青磚包住,青瓦蓋頂,四角用石灰漿圍欄,高度五六十厘米不等。大部分的圍欄都刻畫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些房屋的屋頂的四個屋角還繫上“銅鈴”。至於廳堂、室內的投料、裝飾雖然陳舊,但是從雕像、布局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富麗堂皇。
坐落在村中央,建造於乾隆年間的唐廷椒戶的一廳兩房的古宅是最具代表性了。該建築坐北向南,大門口的門框是用四方石墩墊著。入口的小廳的兩面牆是青磚砌起,高5米多,屋頂用“三合土”築起80厘米高的高圍欄並雕上飛龍猛虎、龍鳳呈祥。步落天井,迎面而來是閃閃發光的兩面牆壁鑲滿了青色和白色的琉璃瓷條,白色的牆叫天福金錢,青色的牆叫青龍金錢。踏上廳堂,仰望,用木板雕成的大帷幕帳橫掛在廳堂的半空,長8米、寬2.5米的幕帳氣勢雄偉。廳堂兩側靠近格皮處,用木圓柱連成梯形結構。連線石圓墩的大圓柱鑲嵌著長2.5米、寬1米多的這塊木板上雕刻有精美圖案,左圖為加官晉爵,設定得像宮殿,十幾個文武官員神態各異;右圖為積善堂,穿著古裝的20多個人物在打掃庭院,濃濃的勤勞氣氛使人看了浮想聯翩。左右兩個房室的兩付門扇均雕刻有各種花草樹木。窗扇則是一群白鶴飛臨青松,蜂蝶則在花叢中采蜜。走進這間古色古香的門第就如置身於宮殿,流連忘返。這間古老的民宅距今已有300多年,用完好無缺來形容並不過分。談起這些,屋主老人感觸地說:“我家子孫都決心保護好它。前些年湛江市一商賈願出巨資要買走這些雕樑畫棟,我都一口謝絕了……”
該村的民居排列井然有序,每條巷口都有6米寬,通風、通氣、陽光足、便交通。從這些建築可以看到我們祖先在建築上有很深的造詣。
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廟堂,大都存放有家譜和祖先的牌位等。如該村唐姓的唐氏祖祠,其門口的對聯是:百歲蒸嘗地,千秋宦賢門。
兵馬第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這座建築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門聯是:戎馬功高先宗第,世代賢智後嗣門。該祠的建設布局有大廳、中廳各一間,讀書、練武廳各1間、住室4間,涼亭一座,花魚池兩個。據傳該村武進士唐維舟曾在這裡練武。1945年桂東南抗日革命起義前的抗日自衛軍司令員李雲蒿就遷移到這裡進行了地下革命活動。建國後成為村里少年兒童讀書的地方,村民俗稱榜山國小。這座具有歷史、政治意義的名居都建有亭台樓閣、雕樑畫棟、還雕刻有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的木板來遮檐。大門口右旁掛著自治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到榜山村參觀不去兵馬第是個最大的遺憾!”大凡到該村旅遊的人們如是說。
500多年來,該村以紀念祖先,相繼建起了進士祠、宗子祠、文華祠、汝修祠、鳴熙祠、維舟祠、侗朴公祠等13個。這些古色古香的祠堂受到了全村民眾的愛護和瞻仰。至今這些古建築仍保護得完好無缺。該村老人唐殿紀感慨地說:“幾十年來,民眾去祭祀發現有漏水、牆壁有裂痕或地上有髒亂東西,人們都主動去撿修、清理,愛護村裡的古建築,成了村民一種自覺的行動。”
這位於葵山腳下,距村兩公里的大泉口唐氏祠堂,雄偉壯觀,氣勢恢宏,它是一座現代的仿古建築,耗資210萬元。這是一幢上檔次、上規模的唐氏宗祠,三層面積900平方米,經過兩年半的施工,於2009年11月竣工。
還有保存得比較好的侗朴公祠和武德祠也是很有特色的家祠。
侗朴公祠又名大廳,是汝修長子鳴煕的家祠。大廳正中懸掛著一塊大牌匾,這是明朝永曆皇帝賜給鳴煕的誥封匾,此匾長2.5米,寬1.2米,厚0.12米,樟木材質,重達100多公斤,十分罕見,是唐廷槐等三位老人在歷次浩劫中冒險藏匿保存下來的。
武德祠是武進士唐維舟的家祠,又名進士祠,是唐維舟中進士後第二年所建,其室內室外都有精美的壁畫和灰塑。灰塑是用石灰、桐油混合植物纖維之後雕塑、上色而成,那些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和花鳥蟲魚都栩栩如生,至今雖歷經250多年,仍然閃耀著絢麗的光彩。
榜山村在現代史上遭受了三次重大的歷史文物的浩劫。1945年的血與火大浩劫十來年後,到了大躍進年代,村里又遭受第二次劫難,建於清朝鹹豐年間的環抱全村的大圍牆被無償拆掉,將全部特製牆磚運到木根圩建葵陽禮堂。這條環村大圍牆,周長2545米,高3.5米,寬0.5米,共設有3個大閘門和13個炮樓,目的在於防禦盜賊,保護村民安寧。這些閘門和炮樓,按“劍戟森嚴、三軍壯勇、圍牆堅固、萬載安康”16個字的順序排列命名。如今圍牆已不復存在,僅剩下兩處殘垣供人們追憶懷古。
第三次劫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搞破四舊(即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將村裡的廟屋、社壇剷除拆掉,甚至武進士唐維舟根據民間傳說於乾隆年間在葵山主峰扇殿頂上創建的名勝古蹟蕭公廟也被摧毀。有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後撥亂反正,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村裡的廟屋、社壇以及葵山扇殿頂上的蕭公廟,獲得了重建新生,許多善男信女積極捐資投勞,修建上山的道路,利用廟裡積累的功德金購買水泥、紅磚、河沙,在蕭公廟旁建起了廊寮、砌起了石凳,使人們有個休息的地方;同時還在六樟嶺腳原來蕭公老爺蕭萬載誕生的六樟村舊址,仿照葵山頂上的蕭公廟建起了另一座蕭公廟,方便不能爬山登高的老人朝拜。如今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蕭公老爺的誕期,山上山下兩座廟宇都各有數以千計的人入廟燒香叩拜,祈禱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幾百年前的進士弟
唐氏宗祠
飛檐
大門
畫棟
屋檐
將軍像
文官模範
進士弟門前的半月塘
古代史
榜山村得天獨厚,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山水山泉奔流不息,引進村里,成為潔淨的天然自來水;流進田間,澆灌出五穀豐登,養育代代村民。早在明清時代,榜山村就出了一批科名仕宦。其中有武進士出身的唐維舟一人,舉人出身的唐汝修、唐鳴隆、唐鳴熙、唐鐘琛、唐尚修5人。另外還有貢生、監生、附生、廩生、庠生等164人。
榜山唐氏始祖唐秉義及其妻子龐氏,一個享年96,一個享年97,可謂百年偕老。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秉義94歲的時候,皇帝欽賜他們百歲齊眉冠帶壽官。後輩都稱秉義為百歲祖。
一門鼎盛,功名顯赫,唐秉義之子唐汝修,歷任浙江崇德、湖南耒陽等縣知縣,告老還鄉後樂善好施,建造西望江大石橋,傾囊賑濟饑民,獲興業縣“名宦鄉賢”之美譽。秉義之孫、汝修長子唐鳴煕,任四川廣元縣正堂,後升戶部主事,誥封中順大夫(正四品官祿);汝修三子唐鳴勛,任北京北城區司馬正指揮(正四品官祿);鳴煕三子唐橋任高州電白縣知縣,提授監軍道,升監軍副使,誥授中順大夫(正四品官祿)。除此之外,教諭、學正、教授、千總、侍衛等七品以上文職武職官員累計有28人之多。
唐秉義的長子唐汝修和孫子唐鳴煕、唐鳴勛等人接連金榜題名,當上了文官武將,於是他們將原來的湴山村的村名,改為榜山村的美名。
進士弟
唐氏宗祠
現代史
榜山代有人才出,民國時期,政界軍界的官吏、黃埔軍校的軍官也有十多人。在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中,更是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有的還成了革命烈士。唐殿桓,又名唐任,字敬中,1926年考入國立上海勞動大學,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秋,受組織委派回到廣西,先後在陸川、興業、岑溪、南寧等地以教師的身份為掩護,發展黨組織。他是最早在興業開展建黨活動的中共黨員。1938年調任中共南寧市委書記。1940年秋,由於南寧特支委的錯誤處理,他被害於果德縣(今平果縣)。1983年12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布給唐敬中平反。
1945年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是廣西繼百色起義之後最大的一次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有政治部負責人、葵陽支隊支部書記唐健和一批骨幹分子。22歲的地下女共產黨員、宣傳隊員唐寶瑤,18歲的鬰林高中學生、宣傳隊員唐耀華,在起義戰鬥中壯烈犧牲。葵陽鎮西南面牛窿嶺下建立的桂東南起義革命烈士紀念碑,就鐫刻著唐寶瑤、唐耀華的名字。
唐敬中的遺骸也遷葬於這個烈士陵園。
唐寶瑤、唐耀華的墳墓也在這個烈士陵園。
興業縣解放之初,成立縣人民政府,首批任用幹部的時候,唐健、唐廷昆、唐雲波、唐旭、唐應封、唐經楊、唐選信等一批文化水平高的革命青年,就走上了科長、區委書記、區長的領導崗位。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唐健,後來還任玉林縣副縣長、玉林市(縣級市)人民政府顧問。長江後浪推前浪,榜山後起之秀的人才亦有不少,有的是廳、處級幹部,有的是高學歷、高職稱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副教授、教授、主任醫師、高級記者、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是榜山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這些建築,坐落在村子的中間,有的是兩進式,有的是三進式,最富麗堂皇的是唐維舟之父唐尚鉉所建造的六進豪宅,從塘塍圩邊順著緩坡次第迭上,直到村頂。
這些房子,外牆是火磚包皮,桁條不出牆外的“封火牆”,青磚青瓦清水牆,房頂和山牆上砌築翹峨犄角,檐口有吉祥之物的繪畫、紋飾或浮雕;室內雕樑畫棟,五彩斑斕。除了20多棟特色民居,榜山還有9座較大的宗祠和家祠,其中保存、重建、維修得最好的是唐氏宗祠、侗朴公祠、兵馬第、武德祠。
1945年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時,兵馬第曾經是指揮部,後來敵人瘋狂反撲,包圍榜山,炮擊榜山,乘虛攻進榜山後便大肆殺人放火,槍殺9名躲藏在家裡沒有撤離的無辜民眾。燒毀的房屋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許多古建築也不能倖免。著名的六進豪宅被燒成一片廢墟,唐氏宗祠被燒成一堆瓦礫。
這是1949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在原址按原樣重建落成的唐氏宗祠。唐氏宗祠是榜山唐氏始祖唐秉義的宗祠,系秉義長子汝修於萬曆年間所建,因宗祠歲月最老,所以後人都習慣稱其為老廳。由於年深月久,宗祠日顯陳舊,2008年全村唐氏眾人又集資進行修葺,使這座兩進式的古建築更顯古色古香。現今的老廳之內,既有祖宗牌位,又有木刻匾額、石刻碑文、楹聯、贈詞,還有百歲祖夫婦及功名卓著的達人畫像。碑刻、匾額書寫的御賜進士、百歲壽官、中順大夫、名宦鄉賢、監軍副使、舉人、拔元、北京兵馬司正指揮等等,都是榜山村真實的歷史榮譽;殿堂還有榜山舉人唐汝修自寫的對聯,清朝三位狀元及其他外地高官題寫的贈聯。所有這些,都記載了榜山村人尊重歷史的美德。
走進老廳就像走進一座歷史文化的殿堂。
北京北城區兵馬司正指揮唐鳴勛的家祠兵馬第,是一座花園式的親水庭院建築,由廳堂、亭子、花池及廊廡構成,中間的正廳與涼亭相連,涼亭的兩邊是花圃,花圃的前面是兩個荷花池,荷花池水通過暗道與前面的大塘相連,大塘之外,風光無限,美不勝收。
民國時期,兵馬第就作為村裡的學校,從這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職務的陳岸同志,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在此住過一段時間,與榜山的革命同志秘密開展地下革命活動。1945年,兵馬第部分建築被國民黨自衛隊焚毀,直到1952年才修復,繼續成為育人學堂。1981年陳岸親率區黨委慰問團到榜山慰問。1985年3月2日,玉林市在葵陽鎮隆重舉行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40周年紀念大會,玉林市委、市政府行文,把兵馬第定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頒發《桂東南起義指揮部舊址》牌匾一塊,鑲嵌在大門的牆上。
桂東南起義指揮部舊址
葵山
在廣西玉林市興業縣葵陽鎮的北面,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名叫葵山。海拔830米的葵山,是興業縣的諸山之秀,清朝的時候,葵山的“葵峰夕照”就列為興業的八景之一,葵山物產豐富,盛產龍眼,荔枝,板栗,榜山生態土蜂蜜,樹木林立,四季宜人。
葵山之陽的一條支脈,幾經曲折起伏,突然冒出一個小山包,空中鳥瞰,就像一條巨龍從雲霧山中奔騰而下,龍頭、龍頸、龍身、龍尾,活靈活現。依傍龍頭,有一座大村莊,像龍口含著的一顆明珠,熠熠生輝,這村莊就是聞名遐邇的榜山村。
興業最高峰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