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成立於2004年6月,是校黨委宣傳部直屬的學校通訊社,官方性質、社團組織、按照正規新聞單位進行管理運作。作為學校新聞報導的常備軍和主力軍,擔負著全校的新聞宣傳重任,負責學校官方渠道的新聞采編工作,傳遞學校黨委行政的聲音,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宣傳學校的教學科研成就,反映火熱的大學生活,繁榮校園文化。

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為學校的網站、相思湖廣播電台、《廣西民族大學報》、《廣西民族大學校友通訊》及校外新聞媒體提供稿件。校黨委宣傳部十分重視大通社的建設,為大通社提供寬敞的辦公室,配備先進的采編設備,配置資深專職老師培訓、指導、把關,邀請校外媒體編輯記者講學指點,規範采編業務流程、不斷提高新聞采編質量。

大學生通訊社現有成員107人,其中實習生46人。由新聞部、專題部、編輯部、攝影部、培訓部五個職能部門組成,在西校區、泰國、越南設有記者站。

基本介紹

  • 網站名稱: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
  • 上線時間:2004年6月
  • 現有成員:107人
  • 作用:宣傳學校的教學科研成就
部門設定,品牌建立,

部門設定

新聞部:負責校園動態新聞采寫工作。報導學校大事、要事、外事,關注校園熱點,關注廣大師生,反映火熱的大學生活。本部記者或枕戈以待,或奔走於校園每一個角落,一有新聞發生,總是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或記錄或拍攝,以最快的速度帶給廣大師生最新的新聞信息。
專題部:負責校園專題新聞采寫工作。用新聞的眼光審視校園生活,以專題的方式捕捉校園的精彩。搜尋校園重點,追蹤校園熱點,剖析校園難點,專訪名師名人,獵涉學生精英。本部記者用心去體會,用筆去挖掘。書寫學人故事,謳歌時代精神。
編輯部:負責本社及學院來稿的編輯工作。作為新聞的第一讀者,負責新聞稿件的編輯、校對、審核、發稿等相關工作。編輯的工作是“為她人做嫁衣裳”,為使稿件能更加準確、客觀、公正、明了,編輯們必須眼若火明,心如針細,審視新聞事實,理順篇章文句,提煉鮮明主題。
攝影部:負責新聞攝影工作。與新聞的第一時間同在,這不僅是攝影記者的口號,更是攝影記者的行動,哪裡有新聞,攝影記者就端起“長槍短炮”往哪裡沖,拼搶在新聞第一現場,捕捉稍縱即逝的新聞瞬間、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現場。用畫面帶你走進新聞,走進現場,感受精彩。
培訓部:面向全校開展新聞培訓。秉承大學生通訊社把普通人培養成精英的宗旨,發揮大通社的新聞資源優勢開展新聞專業培訓,由豐富經驗的老師和大通社精英編輯記者主講指導,讓廣大新聞愛好者學習到專業的新聞采編知識、技能,為大通社和全校各單位團體培養新聞寫作人才。
把普通人培養成精英人才培養體系 宣傳營造軟實力,能寫就是硬道理,大通社一直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己任。經過五年的發展,大通社已經形成了以三個平台為基礎的培訓→實習→工作實踐→成才→培訓教師一條龍循環式的新聞人才培養體系。
三個平台 專業培訓:學員參加記者編輯培訓班,學習專業的基本的新聞采編知識、技能,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培養新聞素養。
校園實踐:從培訓班中選撥優秀學員到大通社工作,做校園記者編輯,在校園新聞報導中實踐理論,提升能力,走向專業。
社會實踐:寒暑假期間,本社將推薦記者編輯到駐邕各大媒體單位進行采編實習,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讓社會檢驗我們的能力。
五年碩果 大學生通訊社提出“把普通人培養成精英”的育人要求,把一個個普通的同學培養成新聞寫作人才。截止2009年8月,全社在校內發稿累計達6950餘篇,其中學校網站湖畔視點5942篇,校報1000餘篇,占全校新聞量的85%;全社在校外報刊網站發稿累計3730餘篇,其中到媒體實習發稿達3140餘篇,是名副其實的校園新聞報導主力軍。建社以來,大學生通訊社培養出了各類人才120餘名,實現畢業生就業率百分之百。在最近收集到的大通社畢業生就業資料顯示,一些畢業生直接到國家級、省級、市級新聞單位工作,大多數畢業生到有影響有實力的高端單位工作。有些單位連年接收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的畢業生,從而提高了學校的社會聲望和競爭力。
大通社十分重視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加強與駐邕各大媒體單位、駐邕高校新聞團體和校內相關新聞團體的交流合作。五年來,大通社與新華社廣西分社、中新社南寧支社、《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等媒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定期舉辦駐邕媒體記者交流會和到駐邕各高校進行交流學習。2007年廣西新聞網在我社設立駐廣西民族大學記者站。
2009年暑假,我社推薦64位成員到駐邕媒體單位實習,在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南寧日報》、《當代生活報》、南寧新聞網、《南寧晚報》等報刊發表稿件642篇。我社還為優秀成員尋找更高層次的實習鍛鍊機會,目前已有14位成員推薦到新華社駐廣西分社、《人民日報》廣西分社、《光明日報》駐廣西記者站、中國新聞社南寧支社等知名媒體實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經過五年的發展,大學生通訊社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廣西民族大學新聞報導的主力軍,構建起廣大同學成長成才的大平台。
大學生通訊社歡迎有志於新聞事業的同學加盟!

品牌建立

品牌一:校園新聞采寫 
與新聞同在 與民大同輝——新聞報導我們是主力
【大學生通訊社報導】,打開廣西民族大學網站,時時可以見這樣的訊息頭。五年來,她時常映入人們的眼帘,印在民大師生的心中。她的背後就是大學生通訊社這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活躍在校園每一個角落的校園記者隊伍。五年來,作為學校新聞報導的常備隊和主力軍,大通社記者一直衝在民大新聞的最前線,哪裡新聞,哪裡就有大通社的記者。大型活動、重要會議、外事活動、學術報告、體育比賽、文藝演出處處可以看到掛著記者證的大通社記者;哪裡有新聞哪裡有故事,大通社的記者還會找上門去。有時,扛著長槍短炮(相機)匆匆行走在校園間的我們,儼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在採訪,我們在忙碌,因為我們是校園報導的主力。
品牌二:記者編輯培訓班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品牌培訓—記大學生通訊社“編輯記者培訓班”
大學生通訊社成立之初,為了提高本社記者編輯的業務水平,舉辦了第一期記者編輯培訓班。沒有想到這培訓班越辦越大,來參加培訓的人越來越多,一傳十,十傳百,竟成了民大新聞培訓的一大名牌。
大學生通訊社首期培訓班於2004年下學期開班,由指導老師黃國春副教授主講,開設新聞基礎、新聞採訪、訊息寫作、專題寫作、新聞編輯、新聞攝影等課程,主要培訓大通社記者編輯的新聞采編專業技能。2005年舉辦第二期。2006年,由於要求參加培訓的人越來越來,大通社決定舉辦面向全校的公開新聞記者編輯培訓班,讓更多的新聞愛好者參加培訓,學習到專業的新聞采編知識、技能,為全校各單位團體培養新聞寫作人才。以後每個學期一期,參加人數由原來的50—60人發展到130多人,不少學院組織選派學生來參加培訓,培訓本學院新聞寫作人才。課程改由老師上第一次課,其餘的課程由大通社成就突出、的學生記者編輯主講,這些資深記者編輯都是在正規新聞媒體發表稿件50篇以上的,具有豐富的新聞采編經驗,他們以自已的親身經歷,實戰經驗,向學員講授新聞知識和采編技能。他們根據現實新聞采寫需要選擇課程內容,選取大家熟悉的實例材料,精心製作精美的課件並認真投入課堂講授。用大家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材料,找出其中問題或毛病。除個別案例外,課堂上所用材料和所舉例子都是就在校園裡發生並由本社記者采寫的新聞,熟悉而親切。這些新聞事例讓學員了解記者,了解新聞,了解大通社的新聞寫作水平和實力。
培訓班始終堅持“指導老師+本社記者+外媒記者”的培訓模式:指導老師講授新聞基礎知識,本社記者編輯講授主體內容,邀請外媒記者與學員交流互動。讓學員學到最有用、最實用的新聞知識。培訓部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記者交流會,邀請如廣西日報、南寧日報、廣西新聞網等報社記者來進行交流,讓本社記者編輯和學員能面對面的與職業記者交流,感受職業記者們的親身經歷,學習記者的成功經驗。
培訓部實行聽課證制度,上課考勤、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實踐指導、結業考試實行嚴格管理。保證教學質量,保證學員能學到實用的知識。學習成績好的學員可以選拔到大學生通訊社做實習記者編輯,通過考核,完成任務的可以較為大學生通訊社的正式記者編輯。就這樣,大通社形成了培訓——實習——實踐——成才——培訓教師一條龍的新聞人才培養體系,循環發展。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大學生通訊社編輯記者培訓班讓更多的同學學習專業的新聞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同學們的新聞寫作能力,被同學們譽為“最專業的新聞培訓”。不僅各學院、各社團的同學紛紛來參加培訓,西校區的同學不辭勞苦,每周五、六晚上堅持來參加培訓班學習,那種精神令人感動。一些外校的同學慕名來參加培訓,牆內開花,牆外也飄香。
重大活動:我們在第一線
大學生通訊社的成立改變了民大無官方報導有歷史,報導學校的重大活動和中心工作是大通社一項重要的任務。
隨著每年一度中國—東協博覽會在南寧舉行,廣西民族大學的重要地位日益顯現,國家領導人來視察民大、外國政要來訪問民大,自治區的許多重大活動放在民大,許多著名人物出現在民大,這些,大學生通訊社都隨同採訪,一一報導。
2004年,越南副總理范加謙訪問民大,我社記者陳爽、黃喆採訪報導。寮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民大,我社記者黃喆採訪報導。
2005年,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訪問民大,我社記者韋新娜等。
2006年,泰國公主詩琳通訪問民大,中央和自治區各大新聞媒體隨同採訪,我社派出記者李文梁、韋慶芸等多人採訪報導,韋慶芸利用自身的泰語優勢獨家專訪詩琳通公主,發表了大學生通訊社獨家專稿,令各大媒體意想不到。
2007年,寮國總理波松訪問民大,我社記者黃小容等採訪報導。
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考察民大,我社記者王妙倫、李艷紅採訪報導。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力瓦爾地率中央慰問團到民大慰問,我社派出王妙倫、黃已珍等多名記者採訪報導。
2009年,自治區主席馬飈在民大大禮堂舉行廣西青年學生形勢政策思想教育報告會,我社派出陳鳳萍等記者跟蹤採訪報導。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李開復博士來到民大,為民大師生作了題為《成長中的十個啟發》的激情演講,我社記者翁樹強等記者採訪報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自治區主席馬飈等領導陪同下到民大考察,我社向燕等記者隨行報導。
……
這些重大活動,寫上民大新聞,寫入民大歷史,也寫進了大通社的歷史。
學校的重大活動、中心工作,學院的重大活動、社團活動,教學科研、校園文化更離不開“大學生通訊社的報導”。大通社還利用本社記者出國留學的機會,在泰國和越南設有常駐記者站,報導我校學生的留學情況和我校與東南亞國家高校的交流合作情況。這是中國高校新聞單位中絕無僅有的。
專題報導:講述民大故事
大通社的專題報導歷來是師生們關注的熱點,追蹤民大的人物,擷取民大的精彩,講述民大故事,把民大更深的內涵挖掘出來。
民大是人才輩出的地方,有國務院特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著名專家學者,還有許多敢拿第一的人物。從大通社的專題報導《化古奧為神奇》中,我們看到了獲得全國教學軟體大賽一等獎的海柳文教授的執著追求,從《最高領獎台上的彩虹》中我們領略了物電學院簡宇虹老師的風采,在《從陪練到教練》中,我們了解到伍廣津教授與民大龍舟隊的拼博精神。還有許多許多。在民大學生中,優秀人才曾出不窮。大通社采寫不少專題報導,《身殘志堅的楊昆奇》,《戰勝北大驕子,進入外交戰線》的陸兵,《從相思湖到好萊塢》的梁錦威,《相思湖畔勤讀書,大洋彼岸盡瀟灑》的錢正芸,《莫道女兒嬌,自強出奇巧》的2008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陸紅紅。還有許多關於全國大賽獲獎者、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幹部、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奧運志願者、外國留學生、選調生、西部志願者、大學生村官等的專題報導。挖掘優秀學生背後的精彩故事和奮鬥足跡,從不同層面反映我校大學生的精神風貌,關注學生素質技能提高,畢業就業問題。大通社還挖掘校園趣聞軼事,《民大一送水工,竟是東協外語通》、《老彌益堅——記水電維修張沖師傅》、《 民大怪才:從火車司機到研究生—記考取南京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楊顯強》等展現多姿多彩的民大生活。在寫這些精彩故事和神奇人物的時候,我們為廣大師生展現了 “厚德博學,和而不同” 的民大精神。
新聞攝影:留住永恆的瞬間
在民大校園網、校報上,一張張圖片記錄著民大的精彩,吸引著讀者的目光。這都是大學生通訊社攝影記者們傑作。攝影記者們日夜“長槍短炮”不離手,等的就是那精彩一瞬間。“與新聞的第一時間同在”,這不僅是攝影記者的口號,更是攝影記者的行動。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會有大學生通訊社攝影記者的身影。新聞可以補記,但新聞攝影是永遠都不能補的。所以,大學生通訊社的攝影記者總是要跑在時間的前面,拼搶在新聞第一現場,捕捉稍縱即逝的新聞瞬間、新聞人物、新聞現場,將民大的精彩奉獻給大學,將珍貴的歷史留下。看!三月桃花惹人醉,“團結杯”籃球賽集錦,校運會精彩瞬間捕捉……一張張精彩的圖片,一路飆升的點擊率,見證了攝影記者的專業素質和敬業精神。
大學生通訊新聞部、專題部、攝影部三位一體,活躍在新聞第一線,報導校園新聞,記錄民大歷史,使瞬間精彩定格為永恆。
品牌三:新聞媒體實習  媒體實習 檢驗我們的成果
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在校內很響,但到走出校門還行不行,那只能到社會媒體實習中檢驗了。通過幾年制度化的推薦記者編輯到報社、通訊社的實習,大通社的同學交回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大通社的水平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大學生通訊社始終把做好宣傳工作與培養高水平人才緊密結合起來,提出 了“把普通人培養成精英”的育人方針,出作品、出人才,社員實踐幾年在大通社最大的收穫是成才。
為了使記者編輯們得到更大的鍛鍊,從2004年起,每年寒暑假,大學生通訊社都組織記者編輯到新聞媒體實習,跟職業記者編輯學習更高水平的技能,在社會實踐鍛鍊自己,提高水平。得到了各大新聞單位尤其是駐邕媒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實習人數由最初的幾人到現在的幾十人,實習單位由最初的兩三家媒體單位到近十家,每期實習發稿數量有最初的不足百篇到超過500篇。截至2009年暑假,大通社先後推薦記者編輯到《人民日報》(華南版)、新華社廣西分社、中新社廣西分社、《光明日報》廣西記者站、《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南寧日報》、《當代生活報》、《南寧晚報》、《南國早報》、《法治快報》、《西部開發報》等新聞媒體單位實習鍛鍊近270人次,實習期間發稿3300餘篇。其中2009年暑假,我社推薦64位成員到新聞單位實習,在新華社廣西分社、中國新聞網南寧支社、《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廣西記者站、《廣西日報》、廣西新聞網、《南寧日報》、《南寧晚報》、南寧新聞網等報刊網站總共發表稿件642篇。一篇篇刊登在白紙上的黑字作品,檢驗了同學們的新聞工作能力,凝聚了同學們奮鬥多年的成就,為畢業就業增加厚重的實力。
“黃艷梅、賴新雲、林志勇,他們青春的面龐,經常在我的腦海中一輪一輪地回現。”校黨委宣傳部黃國春老師說,“每年都會看到一批從大通社這個搖籃成長起來的畢業生被新聞單位錄用,我們就很在成就感。”他覺得,“出作品重要,出人才更重要。”
如今,大學生通訊社的記者編輯換了一屆又一屆,無論人員如何變換,大家始終保持著那份對大通社這個大家庭的眷戀與感激,因為他們在這裡努力會獲得一份厚實的收穫。
現就職於《梧州日報》的賴新雲就始終珍藏著在自己在大通社裡的美好記憶。“對我來說,非常感謝黨委宣傳部給過我關照和指導的老師。”在《南國今報》工作的林志勇更是常常說“很想回去看看”。
大學生通訊社成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新聞寫作人才,如今,無論在校內大小活動現場,還是在區內許多知名的媒體,總能看到從大學生通訊社走出的那群年輕朋友的身影。他們的成長是民大大通社的驕傲。
大學生通訊社在學校新聞網發表的稿件也被外界媒體頻繁轉載,五年來被轉載稿件總計440餘篇,先後發表或轉載於《中國教育報》、《廣西日報》、《南寧日報》、《當代生活報》、《南寧晚報》、《南國早報》等多家大型報刊,也有不少新聞報導被廣西電視台、廣西人民廣播電台、南寧電視台等廣播電視媒體播發。2007年,廣西新聞網校園頻道在廣西民族大學開通,廣西新聞網將民大大學生通訊社確定為廣西新聞網駐廣西民族大學記者站,長期轉載大學生通訊社的報導,為同學們的鍛鍊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