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境內,地理坐標介於北緯24°15′35″—24°30′28″,東經107°13′48″—117°19′54″之間,規劃總面積156.7平方千米。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地處雲貴高原南部邊緣,地勢北高南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森林覆蓋率約80%,植被為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有動物100餘種。

2018年3月, 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授予廣西東蘭地質公園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 地理區域:雲貴高原南部邊緣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
  • 面積:156.7 km
  • 氣候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植被類型: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
  • 批准時間:2018年3月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特徵,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地質資源,主要景點,開發建設,基礎建設,品牌建設,歷史文化,交通路線,交通,線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涉及武篆鎮、東蘭鎮、泗孟鄉、蘭木鄉等行政區域。地理坐標範圍為北緯24°15′35″—24°30′28″ ,東經107°13′48″—117°19′54″之間。公園東至新煙村、武篆鎮,西至蘭木鄉拉林,南至江平村,北至泗孟鄉坡銳村,總面積為156.7平方千米。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地貌

  • 地質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區域位於廣西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中段,以北西向構造和旋卷構造為主,東西向構造片段局部隱現。公園範圍內地層以石炭—三疊系最發育,泥盆系零星出露,以海相沉積為主,海陸互動相次之,第四系分布很少。
  • 地貌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東蘭縣,地處雲貴高原的南部邊緣,桂西北部山區,地勢北高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順著地勢從東北、西南匯入紅水河。境內侵蝕低山、侵蝕谷、溶蝕窪地相間,構成了東北部侵蝕低山、 中山地區, 中南部侵蝕谷地區,西南峰叢窪地地區。北部主要為碎屑岩山區,南部主要為碳酸鹽岩山區。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氣候條件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東蘭縣,屬中、南亞熱帶之間的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徵是夏長冬短,雨熱同季,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局部災害天氣頻繁,光、溫、水的地域差異明顯,四季分明。

水文特徵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內河流主要為東平河、那倫河,有天寶湖等湖泊,有括仁潭、後皇潭、小龍潭等泉眼。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地處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植被區,植物主要有杉木、馬尾松、樟、泡桐、苦楝、毛紅椿、木荷、馬蹄荷、蝴蝶果、任豆、菜豆樹、紅豆杉、柏、棕櫚、板栗、八角、油茶、油桐、竹類等。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為紅豆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6種,為金絲李、桫欏、喙核桃、香木蓮、毛紅椿、翠柏。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內有陸生、水生動物100餘種。主要有猴、麝、獐、箭豬、山獾、九江狸、果子狸、野豬、水獺、水麂、黃麂、黃鼠狼、黃猺、野貓、斑鳩、鷓鴣、野雞、毛雞、 白鷳、野鴨、喜鵲、 了哥、啄木鳥、貓頭鷹、鷹、鷂鷹、夜鷹、杜鵑、畫眉、鴉、麻雀、鯉魚、塘角魚、夾錐魚、油魚、泥鰍、草魚、竹魚、連拐魚、小白魚、花魚、蝦、蟹、龜、鱉、蛙、蟾蜍、蛇、穿山甲、蛤蚧、壁虎、蜂、蟬、蟋蟀、瓢蟲、蜻蜓、蜘蛛、蝴蝶、螺螄、蝸牛、蚯蚓、水蛭等。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為麝、穿山甲、大靈貓,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為獐、水獺、黃喉貂、鷂鷹、白鷳、大壁虎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資源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蹟有地質 (體、層) 剖面大類、地質構造大類、古生物大類、地貌景觀大類、水體景觀5大類,地層剖面、沉積岩相剖面、構造形跡、古動物、岩石地貌等7類,區域性標準剖面、古無脊椎動物、岩溶地貌、流水侵蝕地貌、冷泉景觀等8亞類。主要有蘭木化石群、蘭木峰叢、江巴峰叢、弄台峰叢、泗孟田園殘丘、天寶山洞穴、列寧岩洞穴、列寧岩北洞穴、板岜溶洞、蘭木溶洞、新煙溶洞、坡銳天坑群等。

主要景點

列寧岩也稱為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位於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武篆鎮南部,是個天然石洞,洞口寬64米 ,洞高43米 ,縱深137米。民國十一年(1922年),韋拔群與陳伯民等人在洞內開辦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民國十九年(1930年),紅七軍軍長張雲逸來到武篆,提議改名為“列寧岩” 。1963年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州土司衙署遺址位於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武篆鎮舊州。明代(1475年—1535年)為東蘭土司衙署。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韋正寶承襲知州職,在州治舊州建造城堡,開鑿護城河,闢地造花園,挖掘魚塘,修建亭台。今僅存城址、護城河、柱石磴、拴馬石、魚塘、水井及洪武年間開鑿的可通七關橋的舊州隧道。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舊州古軍事隧道位於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武篆鎮舊州,是古代軍事遺址,為明朝洪武年間韋氏土司開鑿。隧道長約1000米,寬0.8—1.5米不等,上面皆用石拱製成,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數丈有石磴一座,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22年11月,河池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開園工程項目、新建博物館(2F)、新建觀景平台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

品牌建設

2016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原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授予東蘭自治區級地質公園資格。
2018年3月, 自然資源部 (原國土資源部) 授予廣西東蘭地質公園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歷史文化

螞拐節也叫蛙婆節”、青蛙節”、敬蛙節”,盛行於紅水河岸邊的巴疇、長江、金谷、隘洞、東蘭、長樂、大同等鄉鎮,是通過祭祀、埋葬青蛙來預測年景、祈求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民俗活動。節日從正月初一開始,歷時各地不一,有的5至7天,有的長達一個月。節日程式為:找螞拐、祭螞拐、葬螞拐、化裝表演、對歌。東蘭縣內紅水河畔沿襲下來的螞拐歌圩有100多處。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椿榔舞又名木棒舞,流行於紅水河畔東蘭縣的壯族鄉村,是壯族民間文藝活動。表演以長短木棒頭尾相擊,發出不同節奏的響聲,表演者主要以男子為主,有時也有婦女參舞。少則三四人,多則八到十多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著一塊墊板,先擊板而後擊棒,發出音響,分有兩人對打、三人互打、眾人交打等打法。擊打節奏的改換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有時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該舞蹈一般在農閒時節,或者在每年的春後、秋後及喜慶的日子進行表演。
銅鼓舞主要為過年、婚嫁時進行,起源於勞動、祭祀、娛樂或禮儀,說法不一。從舞蹈表演形式看,則與娛樂較密切,流傳至解放初期的銅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銅鼓,一人敲打牛皮鼓伴奏,一人舞雨帽或簸箕,一人敲打竹筒。

交通路線

交通

從東蘭縣縣城出發,沿瑞臨線行駛3.4千米,右轉進入G357,行駛1.9千米,再進入汕昆高速,行駛19.9千米,進入武篆互通,行駛1.1千米,右轉進入X896,行駛2.6千米,即到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線路

①紅色科普科考專線:東蘭烈士陵園→壯鄉英雄文化園→魁星樓→列寧岩(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韋拔群故居→東里革命陳列室。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東蘭國家地質公園
②綜合科普科考專線:東蘭銅鼓博物館→東蘭烈士陵園→泗孟田園觀景台→科普宣教館→蘭木化石群→魁星樓→地質博物館→列寧岩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東平河穿洞群→江平田園風光→喀斯特坡立谷→東里三潭→韋拔群故居→東里革命陳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