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峰林平原大農業與地下水開發示範研究

《廣西峰林平原大農業與地下水開發示範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張之淦、夏日元、陳偉海、黃保健、勞文科、曹良超、盧玉東、連克、樊保東、劉志雲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峰林平原大農業與地下水開發示範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主要完成人:張之淦,夏日元,陳偉海,黃保健,勞文科,曹良超,盧玉東,連克,樊保東,劉志雲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070035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7-2-27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廣西來賓、柳江峰林平原大農業開發示範研究”由地礦部下達的兩個課題構成,分別完成於1991~1995年和2000~2002年。重點在開展土壤生態系統運行和水分賦存規律理論前沿研究基礎上,研製、推廣大農業和地下水開發新技術,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 1、通過解決鐵質和礫石不均分布因素影響中子水分測定精度的關鍵技術,成功地把地中蒸滲儀和中子測水技術引進亞熱帶岩溶地區生態系統研究,建成國內外首座以監測岩溶紅土剖面水鹽運移為中心的生態試驗站。 2、提出“反調型地下水庫”構思,並研製成功規範性的水庫修建方法。 發現經過新生代約5000萬年長期熱帶和亞熱帶條件下演化,中國南方峰林平原區已形成成熟的三元分帶剖面,其中表層帶為次生鬆散物充填帶,厚40~50m,頂部20m的平均充填程度高達基岩的50%,有效動態給水率達1%~2%,用作地下調節庫容比基岩大5~10倍。 在來賓縣歸納出8種岩溶蓄水構造類型指導找水,把定井成功率從30%提高到80%以上;使用項目成員先前自主研製的音頻大地電場儀,配合其它快速水文物探技術,把小平陽峰林平原區物探定井周期縮短1個數量級;聯合利用“蓄水構造”和快速物探定井技術,成功地把廣西岩溶平原區定井成功率從30%左右提高到80%以上,定井周期縮短2/3以上。 3、使用環境監測手段開展了玉米地膜節水技術農業生態效應的水文學機制研究,取得玉米增產22.5%的好結果。 4、將甚低頻儀(DDS-3)和氡氣測量法用於岩溶塌陷和地裂縫勘測;提出岩溶塌預測的逐步回歸方程和逐步判別函式式和柔體反濾層塌陷處理法,查明示範區覆蓋層較薄,灌溉抽水人工地下水降幅不足天然動態變幅的一半,抽水誘發大型土層塌的機率極小;在地裂縫和塌陷高發區發現氡氣異常,從而揭示了小平陽示範區地裂縫和塌陷帶具構造控制的岩溶成因,為圈定塌陷和地裂縫高髮帶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5、建成了廣西首座岩溶資源環境信息系統。 6、發現並論證了在岩溶分水嶺地區岩溶發育強烈的“穿山岩溶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