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歷史
2006年8月,學校根據上級檔案要求,同時為了集中整合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研究決定對公共管理學院學科專業進行調整,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正處級教學機構)。2007年9月,學校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集中精力推動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經研究決定,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更名為政治學院,同時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政治學院與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合署辦公。2007年底,藝術教研室單獨設立藝術系,從學院分離。
組織機構
政治學院現任院長
雷德鵬教授、書記蔣德星副教授、副書記楊興華講師、副院長羅紹康教授和文東升副教授。學院下設行政辦公室、研究生辦公室、教學辦公室,以及教學輔助機構資料室、實驗室、成教部等。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49人,其中專任教師44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講師17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23人(含在讀博士1人)。其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的13人。在區內外具有一定學術威望的4人:學術帶頭人烏尼日教授長期從事女性問題研究,多年來有創造性地探索女性與參政問題,取得了突出的相關研究成果42篇,其中主要有《建國初期走上政壇的傑出女性》系列之一、之二、之三(《廣西黨史》02.3-4;04.2)等等;
甘自恆教授是思想政治理論創新研究專家,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學術造詣,在重要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8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6部專著,主編和參編教材12部;羅宗火教授長期從事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發表論文41篇,主編或參編教材11部,合作出版編著3部,主持或參與各類課題研究24項,其中有12項教學和科研成果獲省、廳、校級獎;羅紹康教授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2篇,學術論著49篇(部),承擔了20項科研課題,主編和參編德育課教材9部。
專業設定
概況
自從2007年9月學院成立以來,學院領導班子堅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長”的辦學理念,集中學院資源,大力推進學院的學科學位點建設。到2011年7月為止,學院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體系化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科學位教育體系。
首先,學院目前已經擁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碩士學位點、6個二級碩士學位點,學科體系初具規模。
其次,學院科研隊伍整體素質獲得較大發展,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為13人,在讀博士人數9人,占學院教師總人數的45 %。同時,學院通過制定中長期教學科研戰略發展規劃,整合各方面力量,培育了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各個科研團隊。
第三,學院科研工作收穫了豐碩的成果,獲得國家社科項目立項6項,順利完成一項並獲得“優秀”,省級項目20餘項,核心刊物120餘篇,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30餘項。
第四,學院學科和學位點建設具有較強發展活力和服務社會的前瞻性。面對新的區內和國內需求,更好服務廣西經濟與社會發展,學院組織各方面力量成立了中國-東協政治關係研究團隊,作為學校“211工程”項目的“中國-東協政治經濟關係研究”的一個子項目開展研究工作。可以預見,中國東協政治關係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定能成為學院的一個帶有濃厚地方性特色,服務地方的新的學科。
最後,學院與外部的學術交流也日趨活躍。先後舉辦了全國倫理學年會、全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選送50餘人次參加各種全國性學術會議,並邀請國內各著名高校的專家學者40餘人到學院講學。
各學科學位點建設
一級學位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位點有51名研究人員,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5名;博士18名;有9位教授曾任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用教材的主編、副主編,5位教授是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家組組長或成員,8名教師被評為省級和校級教學名師、優秀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工作者。至2011年7月,本學科點共發表了論文460多篇,出版著作43部、教材23部;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26項,科研經費216萬元(縱向經費203萬元);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8項,教學成果獎和教材獎國家級1項、省部級6項。本學科在全國2008年學科水平評估中排第18位。
學科帶頭人風采:李繼兵,教授/博士。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教創新創業教育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副會長,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形勢與政策》專家組組長,廣西大學社科聯主席,廣西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廣西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 ,其中,在《光明日報》理論版發表學術論文4篇。專著和主編學術著作有《浸潤與養成——大學文化視野中的學生髮展》等10餘部,副主編著作5部;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教育廳級項目10多項。曾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教師”,撰寫的系列論文《論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獲廣西大學200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系列論文《校園文化與時俱進論》獲廣西大學200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主持的“全區高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單獨開課探索重點項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屆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主持的課題成果“影響高校德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獲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類一等獎。參與的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研究與實踐——精品課程建設”2009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屆教學成果三等獎(排名第二)。論文《高校宣傳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高校黨建與實踐”徵文一等獎(2009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二級學位點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現象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2)蘇聯、越南、古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師資隊伍: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6人。
學科帶頭人風采:雷德鵬,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等領域的相關研究,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與辯證法》、《現代哲學》、《江蘇社會科學》等國家級或權威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持完成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鑑定等級:優秀),多次獲得省級科研獎勵。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主要研究方向:(1)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發展研究;(2)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及其套用研究;(3)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東協政治關係問題研究。
師資力量: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
學科帶頭人風采:羅紹康,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家組成員。承擔了20多項教學項目和科研項目,發表著作30餘篇(部),其中高水平核心期刊10餘篇,多次獲省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主要研究方向:(1)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婦女運動史;(2)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3)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研究。
師資隊伍:教授8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在讀博士3人。
學科帶頭人風采:烏尼日,教授。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學會理事、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會員、廣西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廣西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廣西倫理學學會副會長。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區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專家組組長。發表學術論文和著作70餘篇(部)。主持、參與省級、廳級、校級教學、科研項目21項。
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研究方向:(1)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2)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3)東南亞文化與比較德育研究。
師資隊伍: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
學科帶頭人風采:黃東桂,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倫理學研究。主持或參與省(部)級課題20項,公開發表學術及教改論文50多篇,獲獎論文8篇。主編教材1部,參與撰寫專著及教材13部。目前參與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中國近現代社會問題與中國共產黨的理論;(2)近現代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問題。
師資隊伍: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
學科帶頭人風采:文東升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黨的建設和 “三農”問題研究,在《學術論壇》、《理論月刊》等期刊上以獨著或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共30餘篇,主持6項課題。出版學術專著1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政治文明與黨的建設;(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研究;(3)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問題研究。
師資隊伍: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
學科帶頭人風采:朱映雪,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主持和參與多項省級以上項目研究,在《求實》,《學術論壇》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曾獲得多個省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覽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批准號
| 主持人
| 完成情況
|
1
| 《回返人性——論胡塞爾對科學合理性的重建》
| 06XZX006
| 雷德鵬教授
| 已結題成果鑑定等級為“優秀”
|
2
|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熱點難點及對策研究》
| 10BKS055
| 李繼兵教授
| 在研
|
3
|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學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10DJ006
| 黎曉嵐副教授
| 在研
|
4
| 《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研究》
| 10XDJ005
| 謝春紅教授
| 在研
|
5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史研究》
| 11CZX012
| 黎學軍副教授
| 在研
|
6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用研究》
| 11XKS008
| 陳立言副教授
| 在研
|
教學科研
學院承擔全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全校研究生(包括碩士、博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品德教育是對青年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和基本環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成高校教育任務的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徑,是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知識的動力源泉,具有為培養社會主義“四有”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學院根據教育部“05”教學改革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整合力量,設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和“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論課”六個教研室,同時還面向全校開設部分大學生素質教育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院的多名教師分別獲得“校優秀共產黨員”、“校優秀教師”、“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榮譽稱號。
在圓滿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成立相應的科研團隊,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創新研究。“中國-東協政治關係與政治合作研究”創新團隊以長期研究思想政治學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的研究人員為主體,聯合校內政治學科的研究人員,組成在知識、職稱、學歷和年齡上結構較為合理,整體實力較強的學術隊伍。該團隊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勢,特別是善於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理論創新。5年,已經在政治學相關領域如政府政治、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女性與參政、政黨政治、世界格局與全球化問題等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區域政治格局、社會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富於系統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收錄和全文轉載。另外,學院還擁有“廣西馬克思主義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廣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廣西大學創造學與創新力評價研究所和廣西大學婦女與發展研究中心四個研究機構,每年都有許多科研成果問世。據統計,近3年政治學院教師共發表論文216篇,出版專著、教材18部(本),承擔的各級科研課題達83項,榮獲各級各類教學和科研獎勵92項。
學科建設
學院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碩士點的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工作,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四個專業碩士點。在冊碩士研究生73人,研究生班1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