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種質庫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種質庫是廣西第一個種質資源保存專業科研機構,貯藏有豐富多樣的作物種質資源,具有人才、技術、資源三大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種質庫
  • 主管部門: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主要任務是管理、保存、接收分發作物種質資源,研究作物種質資源低溫安全保存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發展確保種質低溫安全保存的預警、監測及更新等技術,維護種質庫設施設備正常運行,保證種質資源安全貯藏,向農業科研育種事業提供健康的種子。

發展歷史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種質庫於1979年6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開始建造,1981年11月竣工並投入使用,是我國第一座成功投入使用的種質庫。該種質庫包括中、長期2個庫,採用固定種子架存放種子。中期庫庫溫為-1℃±2℃、相對濕度為30%±7%,容積300立方米,可貯存種子10萬份(250克/份),安全保存種子20~26年;長期庫庫溫為-10℃±2℃、相對濕度為30%±7%,容積92立方米,可貯存種子5萬份(100克/份),安全保存種子30年以上。該種質庫運行了29年,安全保存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親本材料6.7萬份及大量區域試驗種子,成為國內運行時間最長、種子保存效果最好的種質庫,為農業科研育種事業提供了健康的種子,在我院科技人員的努力下,共培育出了3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

科研條件

2007年,在廣西財政的支助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建成了一座新種質庫,採用密集移動種子架和固定種子架存放種子。新 種質庫包括中、長期2個庫,其中,中期庫庫溫為-1℃±2℃、相對濕度為32%±3%,容積380立方米,可貯存種子8.3萬份(500克/份),安全保存種子20~26年;長期庫庫溫為-10℃±2℃、相對濕度為32%±3%,容積196立方米,可貯存種子10.1萬份(250克/份),可安全保存種子30年以上。新種質庫於2008年1月接替老種質庫投入使用,一直運行良好。該庫現保存有水稻、玉米、花生、大豆、食用豆、麻類、西甜瓜、蔬菜、高粱、小米、薏苡、芝麻、菸草、綠肥、牧草、林木等作物種質資源、親本材料7.8萬份及大量區域試驗種子,其中種質資源6萬份,親本材料1.8萬份。新種質庫的順利建成及投入使用,有利於種質資源長期安全保存及利用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親本材料和區域試驗種子的安全存放需要、促進農作物新品種的快速產出,2012年5月我院將老種質庫2號庫改造成一中短期種質庫,庫溫為4℃±2℃、相對濕度為40%±5%,容積92立方米,可貯存種子1.5萬千克,可安全保存種子5~10年;2017年2月將老種質庫1號庫改造成一短期種質庫,庫溫為8℃±2℃、相對濕度為50%±5%,容積300立方米,可貯存種子5萬千克,可安全保存種子3~5年。

科研成就

“七五”至“十二五”期間,該庫相繼承擔了雙“15”乾燥箱機械性能研究、薏苡種子發芽方法研究和高粱、食用豆優異種質的繁種評價與利用研究、庫存種質安全保存關鍵技術、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廣西農作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及共享、種質庫及冷庫除霜技術、種質庫安全及節能管理、新型種質庫安全節能運行的關鍵技術研究等18個項目的研究,其中主持完成的“提高野生稻種子發芽方法研究”項目獲1989年度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完成的“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新技術”項目獲199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加完成的“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本底多樣性和技術指標體系及套用”項目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冷庫高效電熱除霜裝置及使用方法”國家發明專利項目連續獲得第一屆、第二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展覽交易會項目銀獎;創建了二條中、長期種質庫製冷除濕設備設計選型公式以及種質庫安全管理、節能管理兩個理論體系,提出了新型種質庫安全節能運行的一套關鍵技術,設計了冷庫高效電熱除霜裝置、冷庫水沖霜及沖霜水與霜化水再利用裝置、種質庫熱氟沖霜裝置三項新產品,獲得二項國家發明專利及一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30篇;在作物種質資源低溫保存技術、野外作物種質資源考察收集繁種入庫、商業種子冷藏技術、破除種子休眠方法、種子質量檢驗技術、種質庫建造技術、種質庫製冷除濕設備設計選型及管理維護、種質庫安全及節能管理、新型種質庫安全節能運行的關鍵技術等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

人才培養

在職職工9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科技人員2人,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2人,碩士3人,技師和高級技術工人各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