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土黃芪

廣西土黃芪

廣西土黃芪(學名:Nogra guangxiensis)為豆科土黃芪屬下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廣西土黃芪
  • 拉丁學名:Nogra guangxiensi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土黃芪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種植方法,留種採種,採收加工,

形態特徵

攀援草質藤本,全體疏被粗長毛。葉具單小葉;葉柄長1.5-3.5厘米;小葉紙質,兩面粗糙,狹長圓形或長披針形,長12-19厘米,寬2.3-3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圓或微心形,邊緣略背卷;中脈粗壯,上面凸起,下面高隆起,側脈9-15對,兩而凸起,以50-60度角伸出,小脈網狀,兩面微凸;小葉柄長3-4毫米;小托葉鑽狀,與小葉柄近等長。總狀花序腋生,長5-15厘米;不分枝或具1-2分枝;花具梗,單生或成對著生;苞片小,早落;小苞片2,卵狀披針形;花萼長約7毫米,5裂;裂齒狹披針形,上面2齒與萼管等長,下面3齒稍長於萼管;花冠淡黃色,旗瓣闊橢圓形,長約10.5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2內彎的短耳,瓣柄長約2毫米;冀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9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鈍或圓,基部具尖長耳垂。瓣柄長約3毫米;龍骨瓣鐮形,長約8毫米,寬約2.5毫米,背部彎拱且多少合生,先端略尖,基部無耳,瓣柄長約4毫米;花葯寬長圓形,長約0.5毫米,背著;子房狹長圓形,稍扁,被粗長毛。花柱微彎,柱頭小,頭狀。莢果狹長圓形或線形,壓扁,長4.5-5厘米,寬5-6毫米,基部圓,先端具一長2-3毫米的尖喙,被疏長粗毛;種子6-8顆,圓形,長和寬約3毫米,黑褐色,光亮,具種阜。花期8月。

生長環境

典型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喜冷高燥和光照充足、忌水撈和土壤黏重板結的深根植物,耐旱、耐寒,適宜生態環境為海拔800~1500米的高原草地、林緣、山地;年太陽總輻射每平方厘米110~140千焦,以每平方厘米130千焦最佳;年均氣溫-3~80C,最好2~40C;≥100C積溫為-400C和380C;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土地要求土層深厚,有機質多,透水力強的砂質壤土,pH中性後微鹼性,草原栗鈣土或黃沙土均可。
黃芪種子吸水膨脹後,當地溫達到60C即開始發芽,以20~250C發芽最快。生產上多在春季地溫5~80C時播種,播後10~15天就可出苗。也可於夏季地溫在20~250C時播種,播後僅需5~7天就可出苗。當幼苗出土後,根系吸收能力差,入土較淺,怕乾旱,尤其旱風、高溫和強光。小苗五出複葉出現以後,根瘤形成,吸收根顯著增多。根系的水分、養分供應能力增強,葉面積擴大,光合作用增強,幼苗生長速度顯著加快。從播種到開花前均為幼苗生長期。
多年生宿存的黃芪根每年地溫5~80C時開始萌芽,100C以上陸續出土返青,並迅速生長,約30天即可達到正常株高,其後生長速度有減緩下來。一年生黃芪僅生有一個莖,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莖數相應增加,可多達10~20個。因此,生長多年的黃芪多呈叢生狀態。黃芪莖較粗狀,具棱槽,多分枝,常委綠色。

分布範圍

廣西(天峨、蒙山)、雲南東南部。生於山地路旁草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天峨。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採用種子繁殖方法2。1種子處理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白粉病白粉病
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後浸泡2-4h時,將種子膨脹的部分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h,待萌動時播種。
機械損傷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時為度,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砂下種。
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沖洗半小時後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播種採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後。在壟上開溝8-10cm,施入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10kg做種肥,復土5cm,踩底格子後採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再復土3-5cm鎮壓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3kg。
間苗、定苗、補苗當苗高5-7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通過2-3次間苗後,每隔8-10cm留壯苗1株。如遇缺棵,應小苗帶土補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補苗。
中耕除草黃芪幼苗生長緩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時,要結合間苗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2次於苗高8-9cm,第3次於定苗後各進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後於5、6、9月各除草一次。
追肥黃芪喜肥,在生長第1、2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kg或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後每667平方米施入廄肥2000kg加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10kg、餅肥150kg,混合拌勻後於行間開溝施入,施後培土防凍。打頂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長,減少養分的消耗,於7月底前進行打頂。可以增產。

留種採種

採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穫。收穫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採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採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穫。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於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乾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黃芪種子的採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採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採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裡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採收。收後先將果枝倒掛陰乾幾天,使種子後熟,再曬乾,脫粒、揚淨、貯藏。

採收加工

一般2-3a採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採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淨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鬚根,曬至半乾,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覆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乾品300kg左右。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採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採收。
黃耆黃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