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裸鋸鱗蝦虎魚

廣裸鋸鱗蝦虎魚

廣裸鋸鱗蝦虎魚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蝦虎魚亞科鋸鱗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裸鋸鱗蝦虎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形態特徵,生物學描述,分類討論,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VI,I-9 ;臀鰭I-7;胸鰭17;腹鰭I-5;尾鰭2+13+3。縱列鱗24~25;橫列鱗6~8;背鰭前鱗0。鰓耙2~4+10~12。椎骨26枚。
體長為體高的4.5~4.7倍,為頭長的3.3~3.7倍。頭長為吻長的4.4~5.1倍,為眼徑的3.4~3.7倍,為眼間隔的6.1~7.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6~1.8倍。
體延長,側扁;背腹緣深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小於體高。頭中大而高,亞圓形,側扁,背部稍隆起。頭部背面無感覺管,亦無感覺管孔。頰部凸出,具2條水平狀(縱向)感覺乳突線,無垂直狀感覺乳突線(圖506)。吻短,吻長小於眼徑,背緣高隆,前端圓鈍。眼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稍狹,其寬約為瞳孔的一半,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後鼻孔均具1短管,緊位於眼前吻部。口中大,前位,斜裂,下頜稍長於上頜,略突出,下方無垂直的橫列感覺乳突線。上頜骨後端僅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尖銳,排列成帶狀;兩頜外行具若干個彎曲和擴大的犬齒,內行亦具若於稍擴大的齒和2行不規則的小尖齒。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截形。鰓孔狹長,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前鰓蓋骨後緣無棘,亦無感覺管孔;鰓蓋上方亦無感覺管孔(圖506)。
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第一背鰭下方的體側被中大櫛鱗;頭部的鰓蓋、頰部、項部、胸鰭基部、背鰭前方的體側、胸部前方、腹部均裸露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相距頗近;第一背鰭較低,小於體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稍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一至第四鰭棘較長,但不呈絲狀延長,平放時,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較第一背鰭為高,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中部鰭條較長,平放時,幾乎伸達尾鰭基,所有鰭條均不分支。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二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各鰭條均有分支。胸鰭寬圓,中側位,鰭長等於或稍大於頭長,無絲狀游離鰭條,後緣伸達肛門的垂直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小於頭長,左、右腹鰭的內側鰭條僅2/3處具癒合膜(connectingmembrane),相互癒合,其末端1/3處無癒合膜,分離,因基部無膜蓋(frenum),故腹鰭雖有2/3的癒合,但不形成一吸盤。各鰭條均分支。尾鰭長圓形,約與頭長相等。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頭部暗黃色,體呈米黃色,頭區有5條具深色邊緣的淺色亮橫帶,橫頻寬僅為瞳孔直徑的1/2;第一條淺色橫帶自眼前下緣向下達上頜骨後端,第二條淺色橫帶自眼間隔向下伸達頰部,第三條淺色橫帶自眼後方的項部處向下經眼後緣伸達前鰓蓋骨緣,第四條淺色橫帶自項部的中部開始向下彎向鰓蓋骨的腹緣,第五條淺色橫帶始於第一背鰭起點處向下一直沿胸鰭基部伸向下方。胸鰭基部具1黑色橫紋。體側無橫帶。各鰭透明,微黃色。

生物學描述

廣裸鋸鱗蝦虎魚為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也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水深1~3m處,不常見。體長20~30mm。

分類討論

廣裸鋸鱗蝦虎魚首次由Winterbottom和Burridge於1993年報導分布於台灣。我們未採到廣裸鋸鱗蝦虎魚的標本,以上描述摘自文獻(Winterbottom and Burridge, 1993a)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朝鮮半島,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