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石豆蘭

廣石豆蘭

廣石豆蘭,中藥名。為蘭科植物廣東石豆蘭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的假鱗莖或全草。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具有清熱,滋陰,消腫之功效。用於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陰虛內熱,熱病口渴,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腺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廣石豆蘭
  • 別稱:單葉岩珠、岩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微子目
  • :蘭科
  • :石豆蘭屬
  • :廣東石豆蘭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 採集時間:夏、秋季採收
  • 貯藏:略蒸後曬乾,壓緊打包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假鱗莖或全草。

性味

甘、淡,涼。

歸經

肺經。

功效

清熱,滋陰,消腫。

主治

用於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陰虛內熱,熱病口渴,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腺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虛寒者慎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蒸後曬乾。

形態特性

廣東石豆蘭,附生植物。根莖長,粗約2mm。假鱗莖近長圓形,長1-2.5cm,粗2-5mm,彼此相距2-7cm,基部生多數鬚根。頂生1葉,具短柄;葉片革質,長圓形,長2-6.5cm,寬4-10mm,先端鈍圓微凹,基部漸狹成楔形,全緣;中脈明顯。花葶高出葉,長達8cm,被3-5枚鞘。總狀花序縮短呈傘形,頂生,具2-4(7)朵花;花苞片小,比花梗(連子房)短;花淡黃色;萼片近相同,線狀披針形,中萼片長約1cm,側萼片稍長,上部邊緣上卷呈筒狀,頂端尾狀,基部大部分貼生於合蕊柱基部和蕊柱足上;花瓣狹披針形,長約5mm,長漸尖,全緣;唇瓣對褶,比花瓣短,唇盤上具4條褶片;合蕊柱腳短,其離生部分長約0.4mm。花期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附生於樹上或岩石上。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藥材鑑別

根莖纖細,直徑1-1.5mm,每隔1.4-2.5cm有一假鱗莖。假鱗莖卵狀長圓形、類圓錐形,長0.8-1.5cm,直徑4-8mm,表面具細縱棱紋,近根莖一側具1凹槽,基部不收縮成柄狀。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對金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