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明長城

廣武明長城

廣武明長城據有關資料和碑文記載,是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修築,屬內長城,全長約40華里(從新廣武到西安峪),土牆尚存26華里,剩餘部分為殘跡,保存較完整的在山陰縣新廣武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武明長城
  • 外文名:Guang Wu Great Wall of the Ming Dynasty
  • 修築時間:明代洪武七年
  • 類型:內長城
  • 全長:約40華里
  • 所屬景點廣武邊塞文化旅遊區
遺址現狀,坍塌事件,專家評論,

遺址現狀

廣武明長城全長10000米,城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沿山脊緩行,隨山勢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見的巨龍,全部為磚石結構,上面有敵樓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並築有易守利攻的腰門等建築,它東臨雁門關,西瞰寧武舊城,南通五台勝境,北達雲岡石窟,是我省境內明代長城的代表作,是國內長城之珍品,極具軍事科學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
重修後的月亮門重修後的月亮門

坍塌事件

2016年10月3日晚至4日晨之間,山西廣武明長城標誌性景觀、被廣大旅遊愛好者稱為“月亮門”的殘存長城敵樓發生坍塌。廣武明長城是現存包磚最完整的明長城之一,也是原汁原味的古長城,對於坍塌,當地相關部門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2016年11月當地政府對已坍塌的廣武明長城標誌性建築"月亮門"進行了保護性重修,但已經難以恢復到坍塌前自然風化形成的樣子了。重修後的"月亮門"只剩下一根柱子,其餘部分均用新磚進行了加固,並根據敵樓布局搭建了台基。該段長城其餘部分則仍然是保持原樣。
位於北京京郊的八達嶺、山海關等地的長城雖然雄偉壯麗,但已不是原狀。只有廣武明長城未經過人工修復,卻保持了歷史原貌,所以,北京曾把這段長城作為修復京郊長城的依據。據當地人介紹,近年來,也曾有過一定的維修,但是效果並不明顯。
據當地學者表示,對長城的破壞主要來自:長期風雨侵蝕,造成長城自然損毀;多年來沿邊村民耕地建房直接從長城扒磚取土,道路截斷穿行牆體;旅遊開發和破壞性修復很多關口原始風貌消失,還有就是多地的礦山、採石場私挖濫采,對長城和當地生態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專家評論

就長城文化旅遊的發展前景而言,“月亮門”的倒下必然會激發起山西旅遊規劃者對旅遊開發與保護的思考,那么“月亮門”的倒下就不是一件壞事,文物的保護固然重要,相對於開發而言,經濟振興的意義要遠遠更大,執政者只有找準文物保護和旅遊發展的完美結合點,才是對人民最好的交代(緊箍咒行走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