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山

廣武山

廣武山有兩處,分別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河南省滎陽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武山
  • 外文名稱:Guang wu shan
  • 地理位置:天水市武山縣車家川,河南省滎陽市
  • 開放時間:早6晚10
  • 門票價格:60
  • 著名景點:襄武之地,楚河漢界
甘肅廣武山,滎陽廣武山,

甘肅廣武山

廣武山高聳入雲,崇山峻岭西東縱列40公里,位於今天水市武山縣車家川。廣武山是隴右制高點之一、天水西大門,隴西(包括狄道)東大門,除了青居山(川陝間)、六盤山是最好的屯兵之地。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 95年)所看中的“襄武之地”之一:“止戈解衣可耕田,披甲操兵宣戰鬥”。所以,今隴西初置“襄武縣”,武城川(今新寺、馬力川)三國魏再置襄武縣(治安家嘴一帶),其原因就是這一帶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都優越。正因為這樣,漢李廣(?——前119年,今甘肅秦安人)練兵也選中了個廣武山。 許多辭書典籍注釋“武城山”(即廣武山、鐵籠山)時無不是援引發生在這裡的軍事戰爭來說明的。《辭源》武城山:“在今甘肅省武山縣西南。三國魏甘露元年,姜維從董亭赴南安,鄧艾拒之於武城山,即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甘肅省》分冊,鐵籠山:“在武山縣西部,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鄧艾拒姜維於武城山,圍困如鐵籠,故名。又名武城山,唐代稱朱圉山,屬秦嶺地槽系之北秦嶺北部。”《三國志》鄧艾傳也有類似的記載。“南安郡”時治今隴西縣東南寶鳳鄉一帶。北宋仁宗皇祜五年(公元1053年)三月,古渭州(治鞏昌)歸宋。陝西轉運使范祥狃、於功利修築城牆,歷一年九個月竣工。皇祜六年十二月,蕃部驚擾,“青唐族羌攻破廣吳嶺堡,圍啞兒峽砦,殺官軍千餘人。”(《隴西縣誌》)“廣吳嶺堡”,指鐵籠山當中峴南、今漳縣武當鄉當中嶺村和北、今武山高樓鄉洩兵村諸邊堡。其進軍路線是出大大溝,翻寨子梁去破啞兒峽寨的。若過“廣武坡”,便成了南轅北轍。
明末清初甘州(治永平縣,今甘肅張掖市)副將米刺印(公元1 648年)的反清戰爭援鞏昌軍被挫敗的地點,也是在廣武山。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米刺印與丁國棟(公元1650年)在甘州起兵反清,計殺甘肅省巡撫張文衡等,擁立明延長王朱識識 ,連下涼州、蘭州、狄道、渭源、岷州等地,有眾十萬,號稱百萬,進而分兵圍鞏昌(甘肅巡駐地、甘肅省治)。大軍駐岷州。米剌印帶主力直奔鞏昌,丁國棟繞道今漳縣(時屬岷州地)從東邊包抄。米刺印攻破鞏昌城東、西、北關城。清知府高拓斯、總兵王胤久據守大城。丁國棟所率部謀破廣吳嶺(廣武山),出天衢,占啞兒峽,包抄鞏昌。時在秦州(今天水秦州區)練兵的清陝甘總督孟喬芳(公元1595年一1654年)聞知軍情,親率主力馳鞏昌救援,另派副將馬寧、趙光瑞奔廣吳嶺阻擊反清軍。在廣吳嶺(廣武山)兩軍打了遭遇戰,受擄。丁國棟命部隊後撤,邊退邊打,損失慘重。退至渭源,與鞏昌敗退的米刺印軍會合,且戰且退。年末退至永昌,在古城窊戰鬥中,米刺印陣亡。清軍又尾追逃竄的丁國棟軍,至肅州城(酒泉),反清殘軍被團團包圍,城破,全體將士壯烈犧牲,丁國棟被俘,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遇害蘭州。
這兒的“廣吳嶺”也指廣武嶺(廣武山)。因為反清軍意在包抄鞏昌,沒必要過廣武坡。怎么能在廣武坡“挫敗”呢?廣武坡歷史上沒有設定過軍寨、邊堡(1935年8月國民黨臨時駐軍,作為圍截長征紅軍的第十八道軍事封鎖線,沒有建築物),但明末清初有泰山廟、黑虎龍官廟。這是用來鎮山、鎖龍脈、把山門莊門的建築物,是中國道教民俗的體現。這完全切合廣武坡“活山”——不斷泛泥沙、出水、滑坡的地理實質。這近處的軍防點是廟兒嘴范家坪(今二號橋、支鍋石峽);范家坪因滂沙河沖刷已無,碉堡尚有殘跡。

滎陽廣武山

廣武山,昔稱三皇山,又曰敖山,當地人稱邙山,綿延30公里,海拔150一250米,位於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
從駱駝嶺沿黃河西行3公里,有一東西走向的山嶺稱為廣武山,據《滎澤縣誌》載,廣武山“山勢自河邊陡起,由北而南,綿亘不斷……峰巒尖秀,峭拔數十丈,朝霞暮煙,變態萬狀”。北面,滾滾黃河緊貼山腳而過;西南,萬山叢錯,群峰崢嶸。這裡,不僅谷深坡陡,崖壁參差,而且西有成皋之險,東北有敖倉之粟,南有重鎮滎陽,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廣武山上有一條由南向東北的巨壑,歷史上稱為“廣武澗”,這裡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公元前203年,漢軍趁項羽東擊各地之機,出兵奪取成皋,後屯兵廣武,阻楚西進。楚王項羽急忙率兵西來,亦屯兵廣武,和漢軍隔澗對壘,兩軍在此連番爭奪,相持數月,最終因楚軍缺糧,軍心渙散,加上韓信也出兵擊楚,項羽被迫與漢約和,以“鴻溝”(即“廣武澗”)為界中分天下。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指此鴻溝。後人把劉邦項羽隔澗據守的營壘分別稱為漢王城、霸王城,歷代不少文人騷客到此憑弔,留下千古絕唱的詩篇。晉人阮籍登廣武山觀楚漢戰場時,嘆道“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唐朝韓愈《過鴻溝》詩曰:“龍疲虎困割川原,億萬蒼生性命存。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李白的《登廣武古戰場懷古》描寫的更為形象:“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赤精斬白帝,叱吒入關中。兩龍不並躍,五緯與天同。楚滅無英圖,漢興有來功。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
廣武山
霸王城位於東廣武山頭,長1000米,牆身寬26米多,城牆最高處達15米。在霸王城上有一個微微隆起的土堆,後人稱之為“項羽堆”。它是當年綁劉邦父親劉太公示眾的高台。《史記·項羽本記》載,項羽在軍糧不繼、難以久戰的情況下,曾用要煮死劉太公的方法脅迫劉邦退軍,劉邦則以兩人曾約為兄弟的誓言,反擊項羽“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有軍師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才赦免了劉太公。後有人在這個土堆修建了一座“太公亭”,現亭已被毀,只有台基清晰可辨。漢王城位於西廣武山頭,長1200米,現存城牆最高處達10米多,高出黃河200餘米。在漢王城上,有一片隆起的高地,據說是劉邦的點將台。當年劉邦、項羽在此對壘,項羽人多勢眾,劉邦將寡兵微,為了迷惑項羽,劉邦從點將台下向滎陽(今古滎鎮)開了一條地道,讓屯在廣武的軍隊悄悄地在廣武和滎陽之間往返,以示自己有源源不斷的援軍,使項羽不敢下決心攻城。在廣武山頭楚漢軍壘之間,立有一座漢白玉石碑,石碑高4米多,頂端雕刻著一個老虎頭,虎頭下,刻著劉邦、項羽“臨澗對話”時戰旗如雲、刀槍林立的畫面。碑的正身,一面用篆體陰刻著“漢霸二王城”5個大字,一面用文字記述了楚漢相爭的歷史。佇立碑前,山風習習,聳人毛髮,使人想起清代詩人江天淯“古堡風傳百戰聲”的詩句。在瀕臨黃河的廣武斷壁上,佇立著“戰馬嘶鳴”鐵塑,鐵塑高7米,重10噸,面對滔滔大河,引頸長嘶,底座上,是丟棄的刀、槍、劍、戟。戰馬的主人已喋血沙場,只留下故馬戀主,徘徊悲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