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都城隍廟,原為廣州府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地區最大、最雄偉的城隍廟。據載,廣州府的城隍由於是受省級長官拜謁,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間,廣東觀風使焦祈年奏請朝廷,廣州府城隍升格為管轄全省的“廣東都城隍”,與同期北京的“都城隍”平級。
城隍是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宗教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都城隍廟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
- 管轄區域:廣東全省
- 級別:與同期北京的“都城隍”平級。
歷史變遷,現狀,
歷史變遷
原都城隍廟有儀門、中門、拜亭、大殿等,拜亭左右有齋宿所,曾被評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民國初年孫科大修馬路,擴建惠愛路(今中山四路),都城隍廟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只留下了拜亭和大殿。
解放後,城隍廟被用作被服廠,生產軍用被服物資。
現狀
1956年城隍廟成為廣州市材料試驗機廠,從此在市區徹底“消失”。
1993年被列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不對市民開放。
2010年10月31起重修都城隍廟完工,並同日正式免費對市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