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鎮-概況
石灣鎮石灣鎮原是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下西沙河與東江環抱的一個港灣,故名石灣。石灣鎮位於惠州西南面,與東莞石龍鎮隔水相望,從地圖上看,一條東江將兩鎮一分為二。石灣鎮素有“羅浮山下第一鎮、東江明珠”之美譽。
石灣鎮處於北緯23。7’25”,東經113。51’47”。石灣鎮是東江的沖積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在20。C-22.2。C這間,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無霜期達360以上。
石灣鎮是廣東省的中心鎮之一,也是惠州十八個中心鎮之一,全國“千強鎮”。位於博羅縣的西南端,鎮域面積83平方公司,全鎮下轄1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西部與增城市接壤,南部隔東江、西沙河與東莞市石龍鎮和該縣園洲鎮相望,北鄰福田鎮。石灣鎮經濟發展快,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億元,工業生產總值35億元,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1.25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6300元。石灣鎮城鎮面貌日新月異。
石灣鎮-行政區劃
石灣鎮原是羅浮山下西沙河與東江環抱的一個港灣,故名石灣。明代屬石灣巡檢司社護都(二、三、五、八、九各圖)、仙都(十二圖)。村約有:石灣約、北鎮圍、里(李)陂水、中岡、上坊、滘下、鸞岡、洪聖坊、源頭、上滘、泊頭、鐵場、白沙、西埔、黃塘等。清末劃於第十二區。民國27年(1938年)為正義鄉,包括鐵場、滘下、元頭、梅村、西埔、黃西、竹園、田心、新岡、鸞崗、石灣市、湖山、李(里波水)、中岡(中心岡)、牛頭洲、黃塘等。沙逕、白沙則入禮義鄉。
石灣鎮-歷史沿革
在清代,由於石灣鎮土地平坦肥沃,陂水灌溉便利,且多湖泊地塘,農業相當發達,手工業和商業繁盛。由於商業經濟的活躍,石灣地區形成了兩個圩市。鐵場圩逢二、四、六為圩期,是石灣北部的大農貿市場。石灣號稱“石灣市”,已無固定圩期。
城鎮發展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省築廣九鐵路,西從增城紅花地入縣界,經石灣西南部的大涌瓦窯、南跨東江至東莞石龍。那時候的石灣成了各種加工業、農工產業的重鎮。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0月,石灣屬第五區,分清鄉和鐵場鄉。鎮域包囊赤瀝,而析出永寧、竹園屬福田,源頭茹屋屬東博,白沙屬九潭。1952年5月,石灣屬第十一區,兩大鄉改為8個小鄉(清波、中湖、鸞滘、黃西、西田、源頭、鐵場、赤瀝),永寧歸屬西田,茹屋歸屬源頭。1956年4月,為鐵場區,下設3箇中鄉:石灣、鐵場和九潭,九潭中鄉包括赤瀝、佛嶺、義合和鳳山。1958年1月,鐵場區改為鐵場鄉。1958年10月1日,成立羅浮山公社,本地區歸屬之,原3箇中鄉改為3個管理區。1959年5月,原3個管理區合為鐵場公社。1961年4月,鐵場公社分為鐵場、石灣和九潭3個公社。1963年1月,原3個公社合為鐵場公社。從1956年4月到1978年4月,雖名稱屢易,分分合合,而鎮域不變。
1978年5月,從鐵場公社析出九潭公社。1981年11月,公社管理委員會從鐵場遷至石灣。1983年12月,鐵場公社改為石灣區。1987年3月,石灣區建制為石灣鎮,鎮政府設在石灣,下轄11個管理區(石灣、湖山、里水、中崗、鸞崗、滘嚇、鐵場、源頭、西埔、西田和黃西),1個居委會。自1978年5月迄今,石灣鎮域一直是包括現在11年管理區的地方。
石灣鎮-地名由來
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石灣鎮正式設立行政建制,當時轄神護都(今鐵場、石灣),仙福都和仙都的一部,轄下北鎮圍、里波水、中崗、上坊、滘嚇、鸞崗、洪聖坊、源頭、上滘、鐵場、白沙、泊頭、西埔、黃塘、歐陽等51個村,轄地涵蓋今天博羅九潭、福田和增城三江的部分地區。是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下西沙河與東江環抱的一個港灣,故名石灣。
石灣鎮-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石灣鎮位於中國廣東省博羅縣西南部,毗鄰港澳,與東莞市和增城市接壤,是惠州、東莞、增城的交匯點,素有“羅浮山下第一鎮、東江明珠”之美譽。全鎮轄區面積83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22℃,四季如春,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50-2182毫米,全年無霜。“三冬無雪,四季常花”是石灣鎮氣候和自然景觀的特點。
石灣鎮地處惠州、東莞、增城的交匯處,交通便利,東距惠州,南至深圳,西達廣州均為70公里。石灣大橋、羅浮山東江大橋分別連線東莞石龍、石排鎮,距東莞約15公里。鎮內交通四通八達,石灣大道、永石大道和工業大道三條主幹線貫穿全鎮,在建中的廣惠高速公路與永石大道交匯互通。水路通過東江航道,上可至博羅、惠州、河源,下可出珠江口至廣州、香港等地。鎮內有年吞吐量50萬噸的石灣貨櫃碼頭,貨輪可直達香港,貨物進出口運輸十分便利。
石灣鎮-區位優勢
羅浮山東江大橋石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鄰港澳、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距廣州70公里、深圳80公里、惠州70公里、東莞16公里,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通往粵東、梅州、河源、江西、福建的重要門戶。在石灣的附近,有東莞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開發區等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廣惠高速公路在石灣設有出入口,國道324線貫穿境內,使石灣融入斂的交通大網路。石灣貨櫃碼頭年吞量50萬噸,沿東江航道上可溯惠州、河源,下可出珠江口,直達廣州、香港、石灣大道、四十米大道、工業大道三條主幹線貫通全鎮,全鎮達標道路里程達146公里。
石灣鎮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現有工業企業81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電子、化工、塑膠、服裝、輕紡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石灣鎮已融入“珠三角”和穗港經濟圈,處於東莞計算機及電子信息製造產業群,惠州石化、數碼產業群,廣州電器產業群,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包圍中,使石灣成為珠三角產業轉移的理想投資寶地。
石灣鎮-基礎設施
石灣鎮的交通、能源、供水、通訊、金融貿易等基礎設施優勢突出,城鎮配套功能齊全。
石灣鎮自來水廠交通方面:鎮內道路網路完善,石灣東江大橋、石灣羅浮山東江大橋兩座跨江大橋分別與東莞市石龍鎮和石排鎮相連線,石灣大道、四十米大道和工業大道三條主幹道貫通全鎮,與興業中路、飛鵝大道、梅花大道等道路形成縱橫交錯網路,村與村之間均有水泥道路相通。
能源方面:鎮內建有兩座11萬伏變電站,用電普及率、生活燃氣普及率都達100%;供水方面:鎮內兩座水廠日供水量7.3萬立方米,正在籌建的第三自來水廠設計日供水量為15萬立方米。
通訊方面:目前,全鎮已開通2萬多門程控電話,並開通一線通、匯線通、寬頻等數據網路,海關、邊防檢查、檢驗檢疫等口岸部門均在石灣設有辦事處,為進出口業務提供了便利。金融機構齊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均在石灣設立分支機構,可為投資者和進出口貿易提供信貸業務、國際結算等業務和匯兌業務,業務簡便快捷。
石灣鎮-城鎮建設
石灣鎮致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1999年,投資350萬元建設面積達182畝的石灣公園;2003年,建設了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2000年-2004年,投入583萬元搞綠化、亮化、美化、淨
工業大道化等“四化”建設工程,近年來,投入400多萬元搞路燈安裝工程,實現全鎮村村通路燈。目前,鎮內人發公園、酒店、商場等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石灣鎮獲得了“惠州市十佳文明小城鎮”的榮譽稱號。
石灣鎮是廣東省十大農業示範區的一個功能區,目前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10650畝優質水稻和5500畝韭黃種植兩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以及家產品批發市場及農業科技信息中心等一批配套設施。註冊有“伴永康”稻米商標和“黃西韭黃”等農業品牌商標,其中,黃西韭黃已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品認證。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目前擁有手扶拖拉機1560台,聯合收割機53台,植保機械1000多台,示範區拋秧率達100%,機收率達95%,秸稈回田率達90%,2003年被省列為農業機械化示範鎮。
石灣建設了羅浮山東江大橋和石灣大橋,鎮政府引用羅浮山聯和水庫的清澈庫水和東江河水興建了兩座大型水廠,日供水量達8萬噸。擁有紅海貨櫃碼頭,還有惠州海關駐石灣的辦事處,周邊幾個鄉鎮的企業產品均可在石灣直接報關出口。斗轉星移,石灣由一個農業區飛躍為一個工業鎮,邁上了工業化、現代化的坦途,成為惠州西部的經濟重鎮,名列全國“千強鎮”。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當地政府還推進保護和弘揚石灣歷史文化的工作,在2004年新修編的《石灣鎮城鎮建設發展整體規劃》,正式立了一個“保護歷史文物”專項。石灣鎮以一鎮之力出版一本考古專著,可見其弘揚歷史文化的決心和魄力。
石灣鎮-農業建設
綜合養殖場石灣鎮以黃西韭黃基地和鐵場優質水稻基地為龍頭,不斷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改善投資環境,推進農業產業化、科技化、信息化進程,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黃西韭黃基地是廣東省惠州市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博羅石灣功能區建設點之一。經過5年建設,修建了高標準水泥路7.5公里,機耕路25公里,乾排渠栽彎取直12公里,支排渠9.8公里,襯砌防滲渠25公里,改變原來易旱易澇的局面,韭黃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000畝增加到現在的8500畝,是目前廣東省最大的韭黃生產基地。
蘭花培育中心黃西韭黃已由原來的年畝產值2800元增加到現在的6600元,參與韭黃種植的戶數比原來擴大3倍。原來黃西村是石灣鎮較為落後的鄉村,而2003年,據設在黃西村的農村信用社統計,該村村民存款總額達3000萬元,同時了解到黃西村民在增城三江存款有1000多萬元,90%以上農民過上小康生活,充分顯示出農業現代化的優越性。
經過農業現代化5年的規劃建設和系統整治,示範區有了質的飛躍。首先交通條件大為改善,如今機耕路四通八達,拖拉機、收割機可以到達任何一塊田。其次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據統計目前全鎮有手扶拖拉機1560台,聯合收割機53台,稻穀烘乾機2台,植保機械1000多台,示範區拋秧率達100%,機耕率達100%,機收率達95%,秸稈回田率達90%。再次是逐步調整了示範區的種植業結構,把10650畝單一的雙季稻調整為優質稻3600畝,甜玉米4400畝,蔬菜2650畝,冬種馬鈴薯1200畝,使示範區年畝產值從原來的120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5600元。農村富餘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據統計在示範區5年建設過程中,共轉移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1500多人,投入到二、三產業中去,大大加速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