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介紹
籌建過程
1956年11月,廣東省衛生廳分組討論,決定成立
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由衛生廳報經省人委批准進行籌備;1957年8月,衛生廳調派王開五、金澤國等4人組成籌備小組,當年撥發籌辦費20萬元,並分配醫本科畢業生7人來院充任助教,隨即擬訂教學計畫,建立財務單位,採購設備,開始各方面的籌備工作;1958年5月,衛生廳決定以廣東省人民醫院、省衛生防疫系統的各個防治研究所及省婦幼保健院為辦學基礎建校。
正式成立
1958年6月23日,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建立“
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粵人[58]973號《關於成立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等問題的批覆》),隸屬廣東省衛生廳。
9月11日,省人委辦公廳同意由何俊才、張同久、李琉明、周壽愷、查樹蘭、洗維遜等10人組成“學院籌備委員會”,領導籌備建校和招生開學等工作(粵人辦[58]422號文)。
校址變遷
一、原校址:
建院初時,省衛生廳指撥廣州市先烈南路的原省幹部療養院院舍為校址,加以修繕和擴建;開學初期,暫借用惠福西路的原廣東省廣州助產學校校舍(該校當時併入省廣州衛校)開課,1959年初,開始遷入先烈南路院舍。
二、衛生專業遷入寶崗與醫士學校合併:
1960年8月至1961年12月,根據省衛生廳指示,將衛生專科班遷入本市海珠區寶崗與廣東省廣州醫士學校合併,組成“進修學院衛生系——中專部”的合一教學行政單位,中專部分對外仍保留廣州醫士學校名稱,對內則為進修學院衛生系的中專部,統一使用師資、校舍相教學設備,解決了進修學院當時因學生人數增加院舍不足的困難,增強了辦學力量。
三、最後遷址寶崗(現校址):
1961年12月,省衛生廳調整省屬三所院、校的校舍及改組專業的設定,將學院遷至海珠區寶崗的原醫士學校校址(學院原院址讓給
中山醫學院開辦腫瘤醫院),醫士學校則遷至省衛校原址——惠福西路。至此,衛生系與醫士學校的教學行政組合亦告結束。
學院遷至寶崗之後,曾先後加建了教學大樓,教工宿舍以及必要的教學設施,以後又建成圖書館一座,這些設施,成為“
廣東醫藥學院(現
廣東藥學院)”建校的主要辦學基礎。
專業
專業:建院時,先後開辦衛生、婦幼保健、外科五官科、內科及放射、高級護理等多種適應當時需要的專業,並穿插各種短期進修學習班。
1960年曾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協作,主辦廣州市第二業餘醫學院,畢業生有79人,後經省政府批准,由高教局統一發給畢業證書,承認其大專學歷。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針對全面建設本省衛生事業所迫切需要的衛生預防和專科醫療技術人員,主要培養各專、縣衛生機構所迫切需要補充的公共衛生和缺少的婦幼、外科、五官、結核放射、皮膚、護理等各種專業的專科化醫師,使專、縣醫療單位能夠 “配套成龍”,以適應全面建設衛生業務的需要。
師資:
學院成立時,僅有教師33人,次年增至46人,到1962年,教學人員已發展到125人,行政人員78人。“文革”前教職工人數達到275人。
臨床和衛生保健各專業教研組的師資,主要由省人民醫院、省衛生防疫局及省保健院的高級醫務衛生技術人員為基礎調整組成。大部分教師,均有較長的實踐工作經驗和理論水平,教學質量較高。
教學機構
普通課和基礎課的教研組有:馬列主義基礎、物理、化學、生物、解剖組織、生化、病理生理、藥理、微生物、組織胚胎、生理、病理解剖、寄生蟲、外文、體育等;
臨床學科的教研組有: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學、祖國醫學、皮膚科、婦幼保健、護理學;
衛生學科的教研組有:保健組織、流行病、環境衛生、營養衛生、勞動衛生、兒少衛生。
招生:
1958年秋季開始招生,分公共衛生、婦幼保健、外科五官科等3個專業班,學制3年,9月份開學。招生對象是本省衛生系統(含農墾、工礦、部隊)有4—5年工作經驗的中級衛生技術幹部,經過文化測驗錄取入學。首屆錄取336人。
發展歷程
1、大煉鋼的衝擊
1958年9月首屆學生入學開課僅3周,就受到停課大煉鋼鐵的衝擊,接著又參加人民公社衛生工作,直至1959年3月才返校複課。
2、“文革”破壞,革委會是學校的最高領導機構。
“文革”期間(1966年6月開始),學院和全國各高等院校一樣,遭受破壞,停止招生,批鬥及下放教師,儀器設備部分散失。
1968年4月,成立學院革委會,王開五任主任,李金水任副主任;
1969年2月,學院改辦成“新針醫院”、“第二醫療站”等等。
3、三校合併,校名更改。
1970年8月,省衛生廳主持將廣東省廣州衛生學校、廣州醫士學校併入進修學院, 定名為 “廣東省衛生學校”,進修學院一段時期停辦。
同年12月成立“革委會”,以師琳琦為主任,吳長龍、羅清、江惠為副主任。
4、 恢復校名。
1973年6月14日,廣東省革委會批覆,同意恢復“
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開設衛生、藥學、口腔3個專業,計畫每年招生200人,學制3年,並成立“
學院革命委員會”,丘峰為主任,師琳琦、王世貽、杜淇璋、游紹立任副主任。廣東省衛生學校仍然保留,與進修學院並設于海珠區寶崗原址,剩餘人員、設備及檔案歸入“醫藥學院”統一調配使用。
5、自然停辦。
1981年6月30日,由省衛生廳上報,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暫停辦學。
社會貢獻
20年來,培養了各種專業大專畢業生1500餘人,專科醫師進修生400餘人,以及一些短期訓練班結業生。這批衛生技術人員,遍布全省各級醫院、衛生防疫部門和各級衛生行政機構。根據調查統計,1964年全省各縣均有進修學院衛生、婦幼、慢病,外科五官科等專業的畢業生各1—2人。進修學院畢業的校友成為衛生建設的骨幹力量,其中不少人成為地、縣一級的衛生領導或業務骨幹,為本省的衛生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邊遠山區的衛生醫療事業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首屆領導
學院,由衛生廳副廳長張同久同志兼任首任院長,聶躬厚為黨委副書記,隨後指派查樹蘭(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兼任學院教務長,冼維遜(省衛生防疫局副局長)兼任副教務長。
1962年1月,為了加強工作,省衛生廳同意學院成立院務委員會,由李福海任主任委員,李琉明、查樹蘭為副主任委員。院務委員有冼維遜、施復晉、金澤國、師琳琦、沈育民、寒星等共15人。
組成學校
廣東省廣州衛生學校
一、廣東省廣州衛生學校——最早開辦藥學和衛生檢驗大專教育的省屬重點中專。
建立時間:
1951年4月20日成立,原名是“廣東省衛生技術學校”,這是我省第一間多科性的省辦中等衛生技術學校。首任校長由省衛生廳廳長陳汝棠兼任。
校名和校址變更:
一、1952年10月,根據省衛生廳的通知,廣東省衛生技術學校改名為“廣東省第一衛生學校”。校址在廣州市惠福西路123號當時的中央醫院(解放後改建為廣東省人民醫院)內。
二、1953年8月24日,省教育廳、衛生廳發出聯合通知,重新編定全省中級衛生學校的校名,其中規定廣東省第一衛生學校改名為“廣東省衛生學校”。
三、1953年9月,中央衛生部批示,根據中等專業學校的定名原則,廣東省衛生學校應更正為“廣東省廣州衛生學校”(以下簡稱省衛校)。
四、1961年12月,省衛生廳結合調整房舍,改組省屬三所院、校,將學校遷至本市南石頭一間造紙輕工業學校移交的校舍內。原校園則由省醫士學校從寶崗遷入。
有若干學校併入:
省衛校建立前後的一段時間,先後有下列學校併入:
一、1951年4月至1952年10月,有光華醫院護士學校、江村普惠醫院護士學校、東莞普濟醫院護士學校、廣東省第一醫士學校等併入。
二、1953年8月廣東省第一助產學校(前身為私立圖強助產學校)併入。
三、1953年10月私立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由省衛生廳接辦改制,學生轉入。
四、1958年上半年,廣東省廣州助產學校(前身為私立婦孺、國民、永康、贊育等助產學校及粵東醫事學校)併入。
專業設定——最早開辦藥學和衛生檢驗大專教育:
1、 初期開設專業
護士班(2年半制)、放射學技術人員訓練班(1年制,高中畢業入學)、藥劑員訓練班(1年制)、醫士班(2年半制)、護理助理員訓練班(半年制、國小畢業入學)。
2、若干學校併入 專業明顯增多
臨床檢驗、藥劑、醫士、護士、助產、醫士助產、保育醫士、X線技士、中藥士等等專業。1954年,曾設內科醫師專修班 (後交中山醫學院接辦)和婦產科醫師專修班。
3、 與醫士學校的專業調整後,形成新的辦學方向
(1)專業調整
1959年8月,省衛生廳調整專業,決定調出二年級檢驗士專業學生一班,轉入廣東省廣州醫士學校培養為衛生檢驗士,以適應衛生防疫單位開展衛生檢驗工作的需要,同時由醫士學校調出二年級醫士專業學生一班,轉入省衛校培養為保育醫士,為本省婦幼保健機構培養技術人才。
1961年12月,根據省衛生廳要求,將保育醫士、X線醫士、醫士、助產士、護士等4個專業轉交醫士學校接辦,同時接辦醫士學校轉出的衛生檢驗士專業。
(2) 形成新的辦學方向
此後,省衛校以辦理藥劑專業(3年制)、檢驗士專業(3年制)為主。
4、 最早開辦藥學和衛生檢驗大專教育
1960年9月至1963年,曾先後接受省衛生廳的委託,開辦藥學專科班、藥學專業幹部專修班;
1960年11月至1964年5月,開辦業餘藥學專科班和業餘檢驗專科班,其畢業生後經省人民政府審核批准承認其大專畢業學歷。從此揭開了我院藥學和衛生檢驗專科教育的歷史。
文革破壞:
1966年6月,“文革”開始。經歷了10多年的苦心創業,設備、教學逐步走向正規化的一所藥劑、檢驗中專學校,不少教職工受迫害和批鬥,學校停課,教師下放及調出,圖書儀器設備以及家具幾乎全被無價分送出校。
社會貢獻大:
省衛校成立20多年,培養了各種專業人才共約2500人,其中藥劑專業畢業生470餘人,檢驗專業畢業生約500人。另外,藥學大專班畢業生約70人。省衛校的畢業生,遍布全省,很多人成為藥學、檢驗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或部門負責人,以及婦幼、放射等學科的骨幹,為本省衛生事業、特別是藥學、檢驗方面的建設,提供了大批技術人才,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歷屆校領導
1951年建校時由省衛生廳廳長陳汝棠兼任校長,陳少春、費文為副校長;
1951年10月陳廳長因政務繁忙,辭去中央醫院院長和校長的兼職,改派古鴻烈兼任院長和校長;
1955年9月,省衛生廳改派寒星為校長,金澤國為副校長;
1951年至1955年,先後擔任副校長的有費文、陳少春、林素蘭、潘沃權等;
1958年廣東省廣州助產學校併入,原副校長楊國材隨任省衛校副校長;
1959年3月,金澤國調職進修學院後,曾派江惠、康守中任副校長;
1961年12月,省衛生廳改派陳瑞徵為校長,李寶玉為副校長,楊國材調任醫士學校副校長;
1965年7月陳瑞徵調任醫士學校第二校長後,由康守中任校長;
1967年3月,學校成立革委會,由江惠任第一副主任,陳建裕任副主任。
廣東省廣州醫士學校
二、 廣東省廣州醫士學校——首個蘇聯模式的省屬重點中專
歷史背景:
建國後,採用蘇聯模式開辦醫士專業。1951年2月,廣東省衛生廳根據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的部署,分別布置由省、市較有基礎的醫院、開辦醫士學校多間。廣州市當時由市立醫院、方便醫院、柔濟醫院、紅十字會醫院分別成立廣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醫士學校。
建校時間:
1953年8月,廣州市衛生局將廣州市第一、第三醫士學校合併,9月份,正式成立“廣州市醫士學校”,並派廣州市人民醫院院長孫鹹波兼任校長,陳瑞微代理副校長。
1955年10月,廣東省衛生廳決定將廣州市醫士學校接辦。從1955年10月25日起,改名為“廣東省廣州醫士學校”(以下簡稱省醫士學校)。
校址變遷——奠定學院現校園的基礎:
1、原校址:在廣州市德泥路。
2、第一次遷址:海珠區寶崗
省衛生廳接辦醫士學校之前,已選定本市海珠區寶崗(即我院現址)撥款建設校舍。1956年夏,新建校舍落成,課室、宿舍、實驗室、圖書室、辦公室、大禮堂等共有大樓7座,並有運動場所,配套齊全,設備較為完善,1956年9月,全校遷入新校舍開課。
3、最後遷址:從寶崗校園→原省衛校校址(惠福西路)
1961年12月,省衛生廳結合調整房舍,改組省屬三所院校時遷到——廣州市惠福西路123號當時的中央醫院(解放後改建為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寶崗校園則由進修學院遷入。
進修學院的原校址則讓給中山醫學院開辦腫瘤醫院。
專業設定及調整:
1、原有專業
醫士專業和衛生醫士專業(1951年設)、醫士助產士專業(1956年增設)。
2、與省衛校專業調整後形成新的辦學方向
(1)調整專業
1959年8月,省衛生廳決定調整專業,從省衛校調入二年級檢驗士專業一班,開始增辦衛生檢驗士專業,醫士學校同時調出二年級醫士專業學生,轉入省衛校培養為保育醫士。
1961年12月遷址時,接受原省衛校的保育醫士、X線醫士、醫士助產士、護士等4個專業;醫士學校則將衛生檢驗士專業轉交省衛校接辦。
(2)形成新的辦學方向
醫士學校以辦衛生醫士專業(3年制、1964年曾改為4年制)為主導,同時開設X線醫士(3年制),助產士(3年制)等專業,1963年增辦口腔醫士(4年制)專業。
1960年間,曾接受省高教局的委託,開辦物理學師資培訓班(大專學習班)及其他一些短訓班。
三校合併:
1、與進修學院衛生系合併
1960年8月至1961年12月,醫士學校與進修學院的衛生系合併組成“衛生系——中專部”的教學行政單位,統一使用師資、校舍和教學設備,使進修學院衛生系的大專班和醫士學校衛生醫士專業的中專班,通過互相協作,共同提高。
2、三校合併
1970年8月與進修學院、省衛校合併,統一稱為廣東省衛生學校。
文革破壞:
1966年6月,十年動亂開始,醫士學校遭受嚴重破壞,大批教師職工被批鬥、迫害、下放、外調,學校財產、檔案部分散失,曾改名為“廣東人民醫校”並成立革委會,師琳琦為主任,鐘壽、李亞球(學生代表)、鄺治熙(學生代表)為副主任。
社會貢獻大:
培養了各種專業的醫士人才2000多人,其中衛生醫士專業畢業生近700人,為本省各級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特別是衛生防疫事業的建設,培養了大批衛生技術人才,校友遍布省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其中很多人成為單位的領導或技術骨幹,為廣東衛生事業的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歷屆校領導:
首任領導:廣州市人民醫院院長孫鹹波兼任校長,陳瑞微代理副校長。
1955年10月劃歸省辦之後,由陳瑞微任校長,孟昭雲任黨總文書記、副校長;
1960年3月提升柳振家、熊敬皚為副校長;
1961年12月師琳琦接任校長,楊國材為副校長(陳、熊分別調去省衛校及進修學院);1965年陳瑞微調回醫士學校,任第二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