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蠶業技術推廣中心

建所40年來,廣東省蠶業技術推廣中心(原絲綢集團蠶種繁殖試驗所),在各級黨政府領導的關心、重視和同行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老一輩蠶桑工作者的艱辛創業,繼往開來的開拓者的共同努力,把昔日的一片荒蕪之地,建成集科研、生產與一體的環境宜人的蠶種繁殖試驗所,為廣東省蠶桑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00
  • 英文名稱:00
  • 創辦時間:00
  • 創辦地點:0
  • 創始人:0
  • 涉及項目:00
  • 主要榮譽:00
機構簡介,發展狀況,發展的歷史,生產、科研成績,發展方向,

機構簡介

廣東省蠶業技術推廣中心(原名廣東省農業廳家蠶原種場、廣東省蠶種繁殖試驗場、廣東省絲綢集團蠶種繁殖試驗所)創建於1956年,2004年被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並加掛廣東省蠶業產品檢測中心牌子,是目前廣東省唯一的一家繁殖家蠶原原母種和原原種,並集良種繁育、蠶種質量檢驗監督、蠶業科學研究與開發、蠶業技術推廣、蠶桑新品種鑑定中試、桑蠶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開發利用等於一體的公益性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擁有知名“石牌”牌蠶種商標和“雪韻”牌絲棉被商標。
廣東省蠶業技術推廣中心在蠶種繁育、科研、技術推廣集質量檢測方面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一套具有廣東優勢和特設的桑蠶品種、蠶種繁育技術及質量監控體系。中心共取得科研成果12項,其中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並且選育出“東34×蘇12”、群育五號、群育七號、粵蠶321、粵楓一號、粵楓二號、粵楓三號等高產優質抗性強的亞熱帶新蠶品種。2010年培育出能吐高品位細纖度蠶絲三眠蠶粵蠶細纖1號。目前,廣東省蠶業技術推廣中心共保存蠶種質資源111多份。
中心掛牌單位廣東省蠶業產品檢測中心是省級蠶種母蛾檢疫檢驗和蠶種質量管理監督檢驗的機構,承擔全省各級蠶種的母蛾檢疫檢驗和成品蠶種質量抽查業務。中心主持編寫了《桑蠶一代雜交種》廣東省地方標準,並參與多項部頒行業標準的起草。
中心忠實履行為廣東蠶桑發展服務的社會公益職能,確保全省合格原原母種、原原種和原種的生產供應,並在全省蠶區大力推廣優良桑、蠶品種、小蠶共育、新型種桑養蠶技術及蠶病綜合防治技術等。中心服務於全省150萬蠶農,有力地推動了蠶區縣域經濟和繭絲綢產業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發展狀況

本所是農、工、貿一體化的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的直屬單位,是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肩負著我省繁殖家蠶原原母種、原原種、原種的生產任務。內設冷庫負責省內部分蠶種冷藏保護;開展桑蠶新品種選育和蠶桑試驗研究,負責全省新蠶桑和桑樹新品種比較審定工作;設有檢測設備齊全的廣州蠶種質檢中心,負責全省原種的微粒子病檢測任務。全所現有面積15公頃,其中桑園面積6.65公頃,其中有3公頃安裝噴灌設施,主要栽植桑樹品種有沙二X倫109、倫40、塘十、粵桑2號、抗青十號等品種。現有建築面積18140m2,其中生產用房11031.8 m2 ,辦公室及宿舍等生活用房5109 m2 ;其他用房2000 m2 。現有職工人數102人(包括契約工39人),有科技人員20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8人,中級和初級職稱以上12人,另離退休人員53人,本所的生產能力全年可反之原原母種1200蛾,原原種40000蛾,原種30000張,冷藏保護蠶種240000萬張,同時開展家蠶新品種選育和良種繁殖試驗研究工作。

發展的歷史

1955年,省農業廳根據中央農業部指示精神,為適應廣東蠶桑生產發展的需要,增產高品位生絲以符合外貿要求,計畫加速推廣改良蠶種,提高蠶種質量,健全良種繁殖制度,充實、完備蠶種生產機構,擴大生產規模,特產處派張其俊、吳鵬摶兩位工程師選擇華南農學院管轄的楓嶺和白石崗兩個小山坡籌建家蠶和蓖麻蠶原種場。1956年成立廣州石牌家蠶原種場,1957年建成投產,歸屬省農業廳蠶管局直接領導。隸書關係經多次變更,1968年,轉由省農科院領導,1973年1月歸回農業廳生產處領導,改名省蠶種繁殖試驗場,1975年5月1日再度由農業廳移交農科院領導。1982年,廣東省成立農、工、商、貿一體化的廣東省絲綢公司。為加強蠶業發展的領導,1983年12月1日本場由農科院移交省絲綢公司領導至今。1993年定名為廣東省絲綢集團蠶種繁殖試驗所,再次明確我所單位性質和生產任務。中央改革開放政策猶如春風吹拂大地,使我所展現勃勃生機。十多年來,在省絲綢公司的直接領導下,圍繞在實現我省“全年二化白繭化”和朝著“優質、高產、省力、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全所職工鼓足幹勁,以高度的責任心為全省蠶桑生產優質原種和開展蠶桑研究試驗努力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本所於1984年和1990年兩度被評為全省蠶種先進單位,1989年被評為全國蠶種先進單位,同時,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獎。

生產、科研成績

(一)桑園建設
桑園是蠶種場基本建設,建場開始,同時開墾桑園,桑園面積逐年遞增,至1991年本所桑園面積達到歷史最高點6.65公頃(本所桑園面積2.46公頃,羅崗桑園4.1公頃),投產面積5.2公頃,其中羅崗2.8公頃。
據統計,從1959年至今,我所總產桑葉量為4260787公斤,年總產葉量由1959年的127757公斤增加到歷史最高產1991年的262879公斤。單產每1/15公頃由1959年的1216.5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2339公斤。每年桑葉產量均可滿足原蠶生產和科研試驗的需要。
40年來,經過職工們共同努力,總結一套比較完整的原種桑園建設和試驗:
1963年1964年,在場內利用塑膠薄膜覆蓋冬期桑樹。年中一月份能收穫1/15公頃產桑葉550公斤成績,解決了在本所冬期保種養蠶的飼料。
1064年起在我所建立坡地桑品種桑園,評比選出優質高產品種“倫40”。全所擴大“倫40”的種植面積,適當配種“塘十”、“殺二X倫40”等優良品種。實現本所桑園良種化,為原蠶生產奠定優質的基礎。同時,改進桑樹插條技術推廣,加速全省桑園良種化的進程。
40年來,我所不斷地加強栽桑技術的研究並總結出如“等高梯田,深溝厚肥,壯苗適密,合理施肥,及時鋤草”等經驗。改善本所桑園桑葉質量,為我省新蠶區山坡地種桑提高樣板。同時,改革桑園管理制度,發揚光大職工的積極性,更好地完成各項生產任務。
(二)蠶種生產
我所建場到1985年共生產多化性原原種1111764蛾區,銷售487286蛾區。生產多化性原種470449張,銷售170866張。1963年至1995年生產二化性原種708084蛾區,銷售90982蛾區。生產二化原種359143張,售出250011張,不但滿足了本省的生產、科研、教學需要,而且支援了18個兄弟省份。並出口國外,為國家創匯。
原蠶種要求是健康原蠶、健康蠶蛾產下無帶病毒強健的蠶卵。我所於原種生產中貫徹了“高溫催青;徹底消毒、防毒;嚴格選葉;精管細養;小蠶火養;大蠶風養;控制日眠;淘汰弱小蠶、遲眠蠶;安全上簇;調節種繭保護和制種過程中溫濕度,減少後期死蛾和悶頭蛾,提高健蛾率、產卵量和淨種率;卵期間及時做好冷藏保護及冷藏後浸酸工作。認真切實抓好微粒子工作是十分重視的,曾於1966年至1975年連續10年,我所原蠶均為無毒蛾區。80年代後期至1991年,對微粒子病發生有所回升。自1991年起,我所接受國家“八五”攻關項目(85-606-05-03-03),開展對家蠶微粒子病綜合防治研究,使原種微粒子病的發生逐年下降,1993年-1995年家蠶原種批毒率均控制在0.2%以下,達到“八五”攻關要求的指標。本項目於1995年通過技術鑑定,在本所和羅定場現場拍攝防微措施做法,向全國推廣。
四、新蠶品種選育
我所是廣東省家蠶品種選育研究的重要機s構之一。40年來先後選育推廣了多個優良家蠶新品種。
——東34í蘇12 於1996年至1970年育成。1971年在全省全面推廣,獲得好成績,代替幾十年來沿用春秋蠶期“沄文、華十”正反交蠶品種。實現我省全年二化白繭化。成為我省當家蠶品種。於1979年獲得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群育五號(“東107í683”)於1973年至1977年育成該種適於高溫期飼養,抗逆性較強,好養穩產,絲質好,可繅制2A級以上的生絲。於1977年獲得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成果四等獎。
——群育七號(“東107í秋7”)於1979年到1982年育成。1983年由省絲綢公司主持通過技術鑑定,是我省歷史上在高溫季節用種的最後一個多化性蠶種。1984年獲省農業牧業技術改進二等獎。
——粵蠶321(“東43í7532·湘暉”) 於1986年至1992年育成。該種具有好養、高產、優質、易繁的特點。1993年推廣,成為我省的當家品種之一。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省推廣約有150多萬張種。於1995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此外,我所先後還育成多個比較優良的蠶品種如:“楓白”;“林一號í36”;34號;群育一號(東107í7201);“東34í石37”;“東43í湘暉”等。雖未能在生產上得到推廣,但豐富充實我省蠶品種選育工作。

發展方向

40年來,在黨的光輝照耀下,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蠶種所形成一個具有較強技術人員隊伍、較好的生產和科研設施、較高的管理水準、較優美的工和生活場所的工作單位,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探討我所今後的發展方向,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我所地處廣州發展新城市中心,國際大都市的建設發展,建設用地的徵用,減少了我所生產場地,加上大氣污染,我所的蠶種生產將面臨困難,如何調整產業布局,發揮我所人、財、物優勢,建設一個集生產、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具有現代化的新型原種場,保持我所在廣東省蠶桑生產中的地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實現桑園基地的戰略轉移
為了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以扶助蠶桑生產,確保我所在蠶種生產重要地位,目前已在無污染、空氣清新的白雲區羅崗鎮長平鄉,建設4.1公頃(62畝)桑園,全部種植優良桑品種,且長勢良好,基本滿足生產科研所需用桑。構想今後完全取代本所內桑園,進一步以現代化高標準完善桑園設施,加強管理,把桑園規格及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個新台階。
(二)建設現代化的生產、科研基地
目前我所的生產科研用房基本是建所初期的低矮平房,結構簡陋,占地較多,生產設備陳舊落後,無法有效地控制溫濕度,清潔消毒難於徹底,遠遠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今後的發展是在寸土寸金的廣州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建設占地面積少,向空中發展,建設寬暢能根據生產、科研需要,有效控制溫濕度,調節室內光線明暗,有利於徹底清潔消毒,最大限度防治微粒子病發生的高層建築,建成一個立體式的新型蠶種繁殖試驗所。
(三)保持一定的生產規模,加強科研試驗,建成一個蠶種套用科學的研究基地
整個廣東省蠶桑生產,隨著工業化,商業化的發展,“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廣東省蠶桑的發展規模必然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隨著原種生產減少,為了充分利用現有人才資源,應逐步加強科研的份量,特別是加強選育種試驗工作。增加科技力量,重點主攻夏秋蠶品種的選育,選育抗性(抗病、抗氟)強、優質、高產、易繁的夏秋蠶品種。並將建立蠶桑品種庫,進行蠶桑副產品的利用實用性研究。另外,充實完善我所的蠶種檢驗和保種設施。
(四)注意建設接待旅遊團體和國際蠶業組織的外事活動功能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我們對外交流增多。我國的絲綢行業有著悠久源長的歷史,為讓世界更多了解我國絲綢事業的發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使我所在傳播絲綢文化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