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國紅壤區的土壤學專業研究機構。

1958年12月,中國科學院廣州土壤研究所成立。1960年底,中南土壤研究室,所隸屬於中南分院。1996年,改名為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2016年,更名為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2020年,更名為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246人,其中正高23人、副高37人;博士91人、碩士70人;下設研究中心5個、支撐部門5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 創辦時間:1958年
  • 主管部門廣東省科學院
  • 現任領導:所長:李芳柏、黨委書記:曾曉舵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510650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8年12月,中國科學院廣州土壤研究所成立。
1960年底,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與武漢分院合併為中南分院,廣州土壤研究所更名為中南土壤研究室,所隸屬於中南分院。
1963年2月,中南土壤研究室遷至廣州飛鵝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土壤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上被迫停止。
1978年,恢復中南土壤研究室,後改名為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1980年,所址遷至廣汕公路旁的馬路崗。
1996年,改名為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2016年,更名為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2020年,更名為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2023年6月5日,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與上海海洋大學進行了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及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授牌儀式。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全景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246人,其中國家級人才6人,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級優秀青年人才4人;省級優秀人才24人,包括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廣東特支計畫獲得者8人;正高23人、副高37人;博士91人、碩士70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22人。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劉承帥、劉同旭
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劉承帥、崔江虎、陳俊華、王琦、劉同旭
廣東特支計畫獲得者:劉承帥、於煥雲、陳俊華、劉同旭
(註:名單不全)

科研部門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下設研究中心5個、支撐部門5個,同時,研究所也是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環境資源與生態保育學會的依託單位,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C)執行機構。
研究中心:土壤與土地資源研究中心、污染控制與修復研究中心、水土保持與非點源污染研究中心、區域景觀與土壤生態研究中心、紅壤生物地球化學研究中心
支撐部門:土壤修復技術與裝備工程中心、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中心、土壤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分析測試中心

設施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7月,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建有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由主體大樓與模擬降雨實驗大廳組成,擁有館藏廣東各類土壤標本3000餘件,其中大型土壤剖面標本100餘件,成土礦物、岩石、母質、土壤生物等標本一批。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項第一),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3項第一)、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第一)、廣東省專利金獎1項(第一);發表SCI論文449篇,其中自然指數論文49篇,中科院一區論文174篇;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課題、國家優青、國家基金重點、國家聯合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重點等共22項。
部分獲獎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獲獎情況
獲獎時間
1
稻田鎘砷污染阻控關鍵技術與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
2
礦物-胞外呼吸微生物間電子轉移
機制及其環境效應
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9
3
一種鐵基生物炭材料、其製備工藝以及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套用
中國專利銀獎
2018
4
鎘砷污染稻田安全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第十屆大北農科技一等獎
2017
5
一種可抑制水稻吸收重金屬的稀土複合矽溶膠
中國專利優秀獎、廣東省專利金獎
2016
6
紅壤區農田鎘/砷污染控制關鍵技術與新產品創製
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6
7
董塘鎮凡口鉛鋅礦周邊地區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與評估
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16
8
熱區農田長殘留農藥降解微生物資源發掘及其降級機理
海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6
9
汕頭市貴嶼電子廢物污染土壤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和綜合示範
汕頭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6
10
UTM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及套用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6

學術期刊

生態環境學報》主要刊登中國國內外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具有明顯創新性和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研究論文、重大調查研究報告,少量刊登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重大前沿問題有獨到見解和理論建樹的綜述文章和觀點類文章。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期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期刊,多次獲“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2001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廣東省優秀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和“廣東省精品科技期刊”。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生態環境學報》

人才培養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自2005年以來累計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69名,博士研究生57名。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招收研究生或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所徽主要由內外兩個圓構成。內圓由黃色的一撇一捺分割為三個部分,三個部分的主色調分別為紅色、綠色、藍色,分別代表著紅壤、藍天和植被,象徵著研究所以紅壤為對象,土壤學為核心,為紅壤區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的發展目標。外圓主要包括研究所的中英文名全稱,內圓中紅色區域下方的1958為研究所的創建時間。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研究所所徽

文化活動

2023年6月23日,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舉辦“土生土長”科普活動暨廣州科普開放日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
曾曉舵
副所長、紀委書記
程炯
副所長
劉同旭、陶亮

歷任領導

機構名稱
名單
職務
任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土壤研究所
陸發熹
所長(兼)
1958.6-1960.12
中國科學院中南土壤研究室
陸發熹
所長(兼)
1960.12-1961.12
中國科學院中南土壤研究室
陸發熹
主任(兼)
1961.12-1963.11
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陸發熹
所長
1979.11-1983.12
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鄒國礎
所長
1983.12-1987.1
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鄒國礎、朱世清
所長、代所長
1987.1-1988.11、1988.11-1990.5
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朱世清
所長
1990.5-1993.11
廣東省土壤研究所
萬洪富
所長
1993.11-1997.12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萬洪富
所長
1997.12-2002.4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李定強
所長、書記
2002.4-2006.9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李定強
所長
2006.9-2010.12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李芳柏
所長
2011.1-2018.7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
李芳柏
所長
2018.7-202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