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聚焦C4作物,兼顧C3作物,瞄準種業前沿和廣東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著力攻克現代種業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突破現代種業核心關鍵技術。重點發展南繁種業、種質創新與品種選育、種子健康與逆境治理、智慧農業等領域。
歷史沿革
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前身是我國甘蔗領域的泰斗王鑑明教授於1953年創建的海南甘蔗育種場。自1952年以王鑑明教授領頭,由中南農業部、廣東省、四川省、海南等地科技人員組成的“甘蔗開花調查隊”,為建立國內首個甘蔗雜交制種基地踏上漫漫的選址征程,足跡遍及海南的海口、陵水、定安、藤橋、加茂、昌感、崖城等地,最終選定在北緯18°的千年古城崖州落地生根,開創了我國大陸甘蔗雜交制種的新紀元。
1951年,在順德五沙成立廣東糖業公司甘蔗試驗場。1954年更名為廣東製糖工業公司甘蔗試驗場。1956年搬遷至廣州赤崗,成立新的甘蔗科學研究所。
1956年,在廣州小北成立食品工業部糖酒工業研究室。同年,搬遷至廣州昌崗,更名為甘蔗製糖科學研究所。
1957年2月28日食品工業部製糖工業管理局指示甘蔗科學研究所和甘蔗製糖科學研究所兩所合併,成立為食品工業部製糖工業管理局廣東甘蔗製糖科學研究所。
1958年改為輕工業部甘蔗糖業科學研究所。同年,成立於1953年的海南甘蔗育種場併入本所,為其下轄的二級單位。
1959年下放廣東省輕工業廳管理並改名為廣東省甘蔗工業科學研究所,1961年隸屬廣東輕工業科學研究設計院領導。
1963年1月輕工業部收回管理並恢復名稱為輕工業部甘蔗糖業科學研究所。
1965年改名為第一輕工業部甘蔗糖業科學研究所。同年,湛江甘蔗試驗站併入本所,為其下轄的二級單位。
1969年改為廣東甘蔗糖業科學研究所。
1971年改名為廣東省甘蔗糖業食品科學研究所。
1978年輕工業部再次收回管理並恢復名稱為輕工業部甘蔗糖業科學研究所。
1995年改名為中國輕工業總會甘蔗糖業研究所。
2001年改名為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2010年改名為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2015年整建制進入廣東省科學院,改名為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
2020年改名為廣東省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2021年廣東省科學院重新整合,將原廣東省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中的部分與農業相關的部門整合為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與工業相關的部門與醫療器械所合併整合為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有在職職工200多人,高級職稱、博士等人才100多人。
機構設定
管理部門(5個):黨委綜合辦公室、行政綜合辦公室、基地管理辦公室、科技業務部和財務資產部。
業務部門(5個):生物育種研究室、植物健康與逆境治理研究室、種業科技信息研究室、海南育種科研基地和湛江種業科研基地。
科技創新與服務平台(15個):國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廣東分中心、全國甘蔗育種及雜交制種基地、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三亞研究基地、農業農村部廣東甘蔗種質資源野外觀測實驗站、南繁種業育種技術轉化試驗平台、廣東省南繁服務中心、廣東省甘蔗種質資源庫、廣東省甘蔗遺傳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現代農業(果蔗)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藥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現代農業(藥肥互作與作物逆境調控)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廣東省現代農業(資源環境與農產品安全)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廣東省果蔗科技創新中心、湛江市科普教育基地和遂溪縣科普教育基地。
掛靠單位(2個):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和廣東甘蔗學會。
機構領導
黨委書記、紀委書記:顏國榮
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所長:安玉興
副所長:齊永文
黨委委員、副所長:王勤南
黨委委員、副所長:吳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