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

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

《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是2007年3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編委會。

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5-2020年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
  • 作者:《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編委會
  • ISBN:7-80209-464-X
  • 頁數:373頁
  • 定價:98元
  •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3-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條形碼:9787802094642
  • 印刷日期:2007-3-1
現狀與挑戰,未來發展,

現狀與挑戰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並在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省陸地總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87%;全省海洋面積約為41.93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度3368.1公里,占全國岸線的1/5,近岸海域包括河口、港灣和近海淺海水域,面積為7020.5平方公里(附圖1)。
全省共有21個地級以上市,分成珠江三角洲地區、粵東地區、粵西地區及山區四個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江門、佛山等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惠陽、惠東、博羅和肇慶市的端州、鼎湖、高要、四會等縣(市、區),面積為4.2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23.7%;粵東地區包括汕頭、潮州、揭陽和汕尾等市,面積為 1.5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8.6%;粵西地區包括陽江、茂名和湛江等市,面積為 3.26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8.1%;山區包括梅州、河源、韶關、清遠、雲浮等市和惠州市的龍門、肇慶市的廣寧、懷集、德慶、封開等縣,面積為 8.91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49.6%。
(一)發展現狀。
廣東是經濟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成績顯著。1979年至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86億元增加到11769.7億元,年均增長13.4%。2002年,全省人均GDP為15030元,為全國人均GDP的1.9倍。
胡錦濤總書記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指出,廣東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近年來,廣東省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省與各市政府簽訂環保責任書,先後實施政府環境保護任期目標責任制考核、地方黨政領導環境保護實績考核和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強化了各級領導的環保責任;通過認真實施《廣東省環境保護“十五”計畫》,全面啟動珠江綜合整治工程和治污保潔工程,積極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省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生態環境總體保持良好。
(二)存在問題。
1. 協調發展失衡
(1)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23%和31%,2002年GDP和財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別高達72%和87%,東西兩翼、山區土地總面積和人口總數分別占全省的77%和69%,但2002年東西兩翼GDP和財政收入僅分別占全省的20%和7%,山區GDP和財政收入僅分別占全省的8%和5%,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差異顯著。
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GDP達34295元,東西兩翼和山區僅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24.3%和15.4%,與1990年東西兩翼和山區人均GDP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29.5%和28.1%相比,差距擴大。2002年廣東人均GDP最高市為最低市的13.1倍,兩極差距明顯。
(2)區域生態環境差異顯著
我省山區經濟欠發達,開發強度不大,自然植被受破壞程度相對較小。在我省四大區域中,山區總體生態環境較好,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我省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和物種資源寶庫,同時也是我省重要飲用水源的發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帶,其生態作用和環境功能極為重要。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城鎮化工業化水平高,開發強度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四大區域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總體環境質量較差,水和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粵東、粵西沿海地區地理優勢明顯,大氣環境容量相對較大,但由於氣候影響,其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生態保護能力相對較弱。同時,粵東地區人口密度大,水質性缺水嚴重,粵西地區受自然因素影響,工程性缺水顯著。
(3)資源消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強度較高
2002年全省人均綜合用水量為504立方米,明顯高於全國43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萬元GDP耗水量為38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美國的4.6倍;萬元GDP能耗為0.96噸標準煤,高於浙江省0.85噸標準煤的水平。
2002年廣東省萬元GDP廢水排放量為41.7噸,與江蘇省的39.9噸接近,遠高於浙江省的33.2噸、山東省的21.9噸和上海市的35.5噸;萬元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8.1千克,高於江蘇省的7.2千克、浙江省的7.4千克和上海市的6.1千克;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為8.3千克,高於浙江省的8.0千克。
可見,廣東省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依然沒有發生根本轉變,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仍處於較高水平。
2. 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1)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水污染問題是廣東省最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2002年全省江河幹流水質以Ⅱ類為主,總體良好,但部分流經城市的河段和內河湧水環境污染嚴重,現有水質監測斷面中,17.5%的省控斷面屬劣Ⅴ類水質,生活有機污染特徵明顯,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由於水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部分河段納污量已超出環境容量,粵東地區由於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處理設施配套不完善,部分河段水質惡化,造成珠江三角洲和粵東地區水質性缺水比較嚴重。
2002年全省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83.8%,雖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而且隨著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將面臨較大威脅。
廣東省入海河口水質總體保持良好,韓江和九洲江入海河口水質屬三類,但珠江口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屬四類。近岸海域環境由於受到來自陸地污染源、海上工程及交通運輸、海產養殖等的影響,海域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局部地區還出現過度利用海洋資源的現象,廣東近岸海域已成為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赤潮高發區,2002年308%的城市的近岸海域水質屬超四類。
(2)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下降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續增加,2002年為97.55萬噸,酸雨頻率居高不下,為40.5%。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污染較為嚴重,各城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比值呈增長趨勢,以氮氧化物污染為特徵的機動車尾氣型空氣污染日漸突出,已出現光化學污染徵兆,並形成了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現象。粵東、粵西地區和山區空氣品質相對較好,部分地區污染加重。
(3)固體廢物污染負荷加重
全省固體廢物產生量快速增長,2002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2044.9萬噸,其中危險廢物產生量44.6萬噸。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及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水平低,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率僅2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74.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59.3%。尚未建立完善的廢舊電子電器回收系統,拆解企業無序發展,產業化水平、處理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嚴重污染環境。
(4)局部地區生態破壞突出
城鎮化大量擠占生態用地,城市綠地明顯減少,生態功能明顯減弱。全省水土流失問題雖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區依然嚴重,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強度大,2000年水土流失面積為142.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
森林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林齡、林種結構不合理,森林生態功能較差。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明顯,截至2000年外來物種入侵面積達108.1萬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7億元。紅樹林濕地破壞嚴重,2001年紅樹林資源調查資料顯示,全省紅樹林面積僅10065.3公頃,歷年被占用的面積達7912.2公頃。
海洋及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下降,近80%的魚、蝦、蟹、貝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出現大面積萎縮,甚至消失。珊瑚礁、海草場、濱海濕地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陸架海區的底層漁業資源密度不足原始資源密度的1/9,北部灣海區的資源密度不足原始密度的1/8。
農業面源污染負荷加重,農村生態環境和衛生條件普遍較差,有機污染和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顯露。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未引起高度重視,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形勢嚴峻。
(5)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形勢緊迫
全省有放射源約6500枚,多年積累的廢源和閒置源難以及時收貯,鈾礦冶煉所產生的尾礦和廢渣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處理,加上一些核設施陸續退役,遺留大量放射性廢物,存在重大的放射性環境污染隱患。同時,廣播電視、無線通信、電力輸送、電氣化鐵道等伴有電磁輻射和感應的設備越來越多,電磁輻射污染糾紛急劇增多。
3. 環境管理能力薄弱
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差距很大,粵東、粵西地區和山區的大部分地區環境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完善,環境監測、監察、信息、宣教和固體廢物管理等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足,隊伍素質偏低,設備落後,環境管理能力和執法能力薄弱。核安全和輻射環境管理能力滯後。

未來發展

1. 環境壓力加大
廣東省第九次黨代會和省委九屆二次全會確定了未來的奮鬥目標,到2010年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省未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任務將更加繁重。
2. 資源瓶頸凸現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持續增長,粵東、粵西地區及山區也將形成新的城鎮聚集區。據預測,2010年我省總人口將突破1億,城鎮化率達65%以上,人地矛盾逐漸加劇,水資源和能源進一步緊缺。
按目前廣東省的資源能源消耗水平估算,到2010年,全省生產生活用水量將增加18%,占本地水資源量的27.3%;到2020年,將增加34%,占本地水資源量的30.9%。到2010年和2020年,能源需求量也將分別增加45%和89%。
3. 產業轉移加快
伴隨著全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升級,部分產業將逐步向粵東、粵西地區和山區轉移。
粵東、粵西地區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生態保護能力較差。山區是我省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是我省重要飲用水源的發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帶,生態作用和環境功能極為重要,其水質狀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目前,化工、紡織印染、陶瓷、冶煉等部分污染行業已開始向粵東、粵西地區和山區轉移,並有不斷加快的跡象,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必將導致這些地區的環境污染負荷明顯增加,產業轉移引起污染轉移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以建設和諧廣東、綠色廣東,實現富裕安康為目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循環經濟,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強生態保護,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民民眾身心健康;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合理規劃城鎮和產業發展,從區域整體的角度解決環境問題,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確保區域環境安全,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節約資源,循環高效:遵循循環經濟理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分類指導,分區控制:根據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條件的差異,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控制。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環境優先,山區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粵東、粵西地區堅持發展中保護的戰略。將全省劃分為嚴格控制區、有限開發區和集約利用區,進行生態分級控制管理。
創新機制,強化調控:強化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主導作用,明確職責,落實分級目標、任務,創新機制,採取措施,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三)基準年。
規劃基準年為2002年。
(四)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構築山區生態屏障,把粵東、粵西地區建設成廣東未來快速協調發展的新跳板,把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全國具有示範意義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和諧進步、生態環境優美、適宜居住的綠色廣東。
近期目標(2005-2010年):總體布局,重點建設。構築生態安全體系,實施治污保潔和珠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推行清潔生產,初步形成循環經濟框架,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力爭不欠新賬、多還舊賬。50%的地級以上市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要求,若干市率先達到生態市建設要求。
遠期目標(2011-2020年):全面建設,維護提高。全面落實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程,形成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循環經濟社會體系,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80%的地級以上市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要求,50%以上的地級以上市達到生態市建設要求。
廣東省環境保護目標見附表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