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旨在瞄準國內外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的前沿課題,整合廣東省乃至國內外放射性環境污染控制的科技力量,形成區域優勢,集中力量攻克和解決本領域基礎性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取得標誌性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
- 主管部門:廣州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
發展歷史
廣東省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依託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設。實驗室於2012年9月立項,於2018年12月通過項目驗收。在2017年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考評中被評為良好。
科研條件
廣東省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擁有寬能多道γ能譜議、低本底液體閃爍儀等大型儀器設備,總值達到2500萬以上,實驗室和實驗基地的面積達2500m以上,基本開展科研和教學的基本條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開設了《環境放射化學》、《輻射與人體健康》等課程。
科研成就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多項,省部級項目3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其中SCI論文50多篇,中文論文50多篇,獲批專利4項,申請受理9項。在以下方面開展研究並取得重大進展:
1、在放射性同位素鉛(Pb)、鉈(Tl)、鈾(U)、釙(Po)等測定新技術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2、開展典型放射性核素污染產生機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建立了非傳統同位素技術實驗室。3、開展零價鐵和四鈦酸鉀晶須聯合處理含鈾廢水研究。基於污泥資源化利用為出發點,研究富鐵污泥碳熱還原合成載鐵生物炭複合材料,探究碳熱過程中,鐵元素隨碳熱條件轉換的規律與機制。4、開展羥基磷灰石對廢水中鈾的去除性能研究,探討了羥基磷灰石與天然磷灰石去除鈾的機理。5、研究改性木屑、豆渣、稻草等廢生物質對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性能,比較探索生物質的改性特徵與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之間的關係。提出放射性廢水深度處理吸附材料的研究方法,將這些吸附材料套用於放射性廢水的深度處理,為礦山放射性廢水的達標排放提供重要的技術指導與支撐。6、在國內首次開展了典型放射性核素污染區植物系統發育特徵及生態修復機理研究,針對粵北鈾礦放射性核素污染區植物性狀進行系統發育特徵分析,並開展了U和Ra等超富集本土植物的篩選;進行了植物根系土壤環境對核素遷移轉化的影響研究,以及不同生長時期、發育階段和植物器官對放射性核素的富集規律。
人才培養
實驗室負責人陳迪雲教授長期從事環境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研究隊伍,其中核心成員20餘人,90%人員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成員在實驗室管理與建設以及放射性環境問題研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聘請侯立安院士為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每年培養研究生10~15人,重點實驗室已畢業研究生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