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5年廣東省中醫藥研究委員會成立(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前身)
1959年建立我國首個南藥種植基地--海南省海南藥材場
1968年建立廣東省首個南藥示範基地--廣東省湛江南藥試驗場
1968年進行我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外南藥引種,共引進50多個南藥
1984年主持第三次國家中藥資源普查廣東省和海南省的普查工作
1985年成立廣東南藥研究所,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管理
1992年由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資改革設立非公司企業法人事業單位
1998年保留牌子,併入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2012年成轉制劃轉廣東省衛生計畫委員會管理(三類事業單位)
2016年完成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成建制劃轉廣東省教育廳
機構職能
兩個平台,五大中心
一、南藥研發平台
1.南藥資源中心:
中藥資源調查、種植環境監測、中藥種植規劃、中藥育種栽培、種植技術支持、採收加工技術等。
2. 產品研發中心:
中藥提取物、中藥化妝品、中藥保健品、中藥藥膳、中藥新藥、中藥獸藥、中藥農藥、模式實驗動物等。
二、綜合服務平台
1.檢驗檢測中心:
藥品、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潔淨室、環境等領域檢 驗,實驗室具備CMA和CNAS資質。
2.諮詢培訓中心
政府的民間智庫服務、南藥產業規劃與諮詢、生物醫藥工程設計諮詢、南藥生產技術與諮詢、職業技能培訓。
3. 運營中心
科研管理、項目運作、信息化平台、政產學研一體化。
科研條件
1.建有國家南藥開發試驗基地、廣東特產中藥材GAP實驗基地、廣東省生物種質資源庫(華南中藥種質資源)、廣東省南藥種植技術服務中心、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南藥資源實驗室、中藥新藥實驗室、保健食品實驗室、中藥化妝品實驗室、生物發酵實驗室。
2.檢測中心分常規理化實驗室、色譜實驗室、無機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進行藥品、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潔淨室、環境等領域第三方檢測工作,已經獲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實驗室認可(CNAS)證書,具備4000餘項檢測項目能力。
科研成就
先後承擔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幾十項,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銀杏葉的微量內酯成分及其構效關係研究”、“唐松草中環鳳梨蜜烷型三萜皂苷選擇性增敏唐松草鹼的作用機制研究”等項目,榮獲多項國家教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省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獎。其中“栽培南藥春砂仁高產的隱蔽技術”獲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獎。“白豆蔻引種栽培技術”、“中藥材倉蟲調查研究”、“海馬人工養殖的研究”等獲廣東省政府三等獎。“巴戟天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獎。“巴戟天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獲國家星火獎二等獎。“檳榔紅脈穗螟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檀香引種栽培技術推廣”獲廣東省政府二等獎。“檳榔炭疽病的防治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沉香人工結香技術”獲廣東省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得力膠囊”獲廣東省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優質牛大力GAP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獲得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
中藥質量研究是中藥現代化工程中重要的一環,廣東省中藥研所多年來十分重視中藥質量研究工作,近年來開展了多種藥物質量標準研究、中藥材鑑定和中藥材有效成分測定等橫向和縱向課題的檢驗檢測工作。完成的課題有“廣藿香色譜指紋圖譜及廣藿香酮標準品製備方法研究”、“廣藿香(油)標準提取物質量標準研究”、“T/GDGAA 0001-2018同方高麗參標準”、“銀杏指紋圖譜研究及主要有效成分測定”、“玄參及其破壁粉粒的指紋圖譜研究”、“何首烏的指紋圖譜研究”、“樂脈顆粒指紋圖譜研究及主要有效成分的測定”、“廣東海風藤的指紋圖譜研究”、“喜樹指紋圖譜研究及主要有效成分的測定”、“五指毛桃的主要有效成分測定”等。
此外,圍繞中藥保護及開發利用研究這一中心工作,廣東省中藥研所開展了一系列中藥新藥、醫療機構製劑、中藥化妝品、中藥保健食品、消毒品、醫療器械等新產品的研發工作。獲得了5件新藥臨床批文,並指導企業進行新藥工業化大生產。開發了注射用鹽酸丙醯左卡尼汀、阿奇黴素緩釋乾混懸劑化藥、注射用鹽酸氨溴索、氨酚曲馬多咀嚼片等新藥,牛大力系列固體飲料、功能性糖等食品、檀香護膚系列產品、無患子洗護系列產品、牛樟精油系列產品、烏髮原料、草本頭皮營養液等中藥產品。
人才培養
現有員工71人,其中博士及博士後10人、碩士14人、中高級職稱22人,另外特聘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拔尖水平的50位專家顧問助力研發,形成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團隊。已建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和中山大學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及多所大學的研究生培養基地。
產學研結合
1.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養健康促進分會
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養健康促進分會成立於2020年12月19日,是由從事醫療健康養老領域的服務、生產製造、產品流通、科研教學、運營管理、金融保險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專家學者,以及其他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等自願組成。醫養健康促進分會積極回響黨和國家的號召,切實為服務醫養健康事業的企業搭建平台,積極探索和研究涉老醫養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律,推動涉老醫養健康產業創新發展,為貫徹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廣東省中藥研究所被聘為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養健康促進分會 — 醫養示範基地共建單位,曾慶錢所長被聘為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養健康促進分會常務副會長、常務委員。
宗旨:
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繁榮醫藥衛生文化事業,促進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文化體系建設。
目標:
積極回響黨和國家的號召,切實為服務醫養健康事業的企業搭建平台,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醫養產品電商平台,推動我國醫養健康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國家南藥科技創新聯盟
國家南藥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南藥聯盟”)由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中藥研究所、采芝林、華潤三九等單位(企業)發起,鏈動起全國11省區250餘家企業、單位牽手共建成立。聯盟主要由南藥區從事南藥研究、技術推廣、生產經營與金融信息等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參加的非盈利性、公益性社團組織,聯盟經主管單位國家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批准設立,接受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工業與信息化廳、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中醫藥局、廣東省林業局、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
廣東省中藥研究所被聘為常務副理事長單位,曾慶錢所長被聘為常務副理事長。
南藥聯盟會員主要來自廣東、雲南、廣西、海南、香港以及江西、貴州、湖南、江西等南藥區,以及四川、北京、黑龍江、河南等,聯盟入會會員已超過250家。
南藥聯盟採用新模式、新機制與新動能,整合國內“中藥農業”產學研政融資源,建立南藥區科技與生產要素的流動(內循環),打通南藥區與區外(國內外循環)、與“一帶一路”沿岸國家(國際外循環),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南藥新發展格局。南藥聯盟奉行市場原則,賦能成員,組建專家智囊團助推南藥產業發展,塑造中國南藥品牌,提升南藥產業核心競爭力。
南藥聯盟在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以及社會道德風尚的前提下,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下,聯合南藥區域中致力於中國南藥研究與生產套用的企事業單位,積極推動中國南藥資源保護、品種選育、生態種植技術、產品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優勢區域規劃、產業主體培育、品牌打造、市場推廣等,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促進成果的推廣套用。
3.廣州天然綠色化妝品技術創新聯盟
聯盟是由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倡議組織國內外相關領域優勢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創新聯盟將以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研發新產品、制定行業標準、整體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為主要任務,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是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型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在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以及社會道德風尚的前提下,以引導創新要素向核心企業集聚,形成企業主體,政府主導,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聯合國內化妝品產業領域的主流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下積極推動化妝品產業理論、套用技術的自主創新與科學發展,共同建設、共享成果、促進成果的推廣套用。
堅持產研學結合,融合互動發展,在行業主管部門和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和指導下,共同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協作攻關,促進我國化妝品產業快速發展。
聯盟接受國家及省市科技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
聯盟常設辦事機構(秘書處)辦公地點設在廣東省中藥研究所。
組建聯盟的主要任務:
1、近期任務:建立健全廣州化妝品技術創新聯盟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等。整合各種資源,引導聯盟會員資源共享,建立聯盟技術創新服務平台與服務體系,指導服務規範和服務標準,發揮資源效率,促進產業鏈完善和配套,對化妝品的原料的合成或提取、個性化產品研發、生產、禁限物質和功效成分的檢測、安全性和功效性評價等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整合研究,申報相關科技產業項目。
2、中期任務:推動企業開展高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幫助、協調企業技術開發、試驗和套用,促進產業向規範化、特色化、專業化、集群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整合及培養人才,形成聯盟專家團隊。
3、遠期任務:集成和共享技術創新資源,加強國內外合作研發,突破關鍵性技術瓶頸,以自主智慧財產權等科技成果為主線,推動廣東省化妝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力爭成為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