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1)森林生態系統植被演替、維持機制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2)森林生態系統界面水熱交換生態機理及生態學過程、(3)城市尺度森林景觀格局及與環境間的互動規律研究。
發展歷史
廣東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廣東省境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腹地;以廣州市太和鎮帽峰山林區為主站,地理位置北緯23º16′、東經113º22′;輻射觀測區分布在佛山市順德區、高要市、中山市(北緯21º30′~23º30′間、東經112º00′~115º00′間)。2004年獲國家林草局批准成為廣東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科研條件
生態站具有科研用房約200 m。科研設施和儀器包括:(1)野外長期固定監測樣地計33塊、凋落物框各36個、凋落物分解實驗場6塊。(2)測流堰3座、坡面徑流場10個、穿透水試驗場3個、樹幹莖流試驗場2個、滲透實驗剖面場3個。(3):綜合觀測塔3座、林區常規氣象站2個,環境氣象要素與空氣負離子觀測站1個。(4)土壤物理化學定位觀測實驗場6個、土壤溫濕及水分滲透觀測場4個、土壤重金屬原位監測系統1套。
配有地面氣象站、氣象梯度波文比系統、CO2/H2O通量系統、雨量計(HOBO)及水位計(level 2000)、NOX/SO2環境監測系統、空氣負離子環境監測系統等野外長期監測儀器設備16套;專項儀器包括:碳同位素分析儀、土壤水分測定系統、攜帶型葉面積儀、環境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土壤CO2通量自動測定儀系統、光合作用系統、樹幹液流測定系統(TDP)、臭氧檢測儀、植物高壓導水率測量儀、人體生理監測儀和土壤重金屬原位測定系統(Niton XL3t 600)等26台(套),價值720萬元。
科研成就
依託生態站平台承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科技部社會公益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方政府資助項目等21項,總經費881.3萬元。依託生態站平台發表論文28篇;其中SCI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為27.911;合著出版專著2部(總字數22.0萬字);排名第6獲梁希二等獎1項,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
人才培養
生態站施行站長責任制,現任站長肖以華,固定研究人員7人,生態站固定人員7名,其中研究員1名(返聘),流動人員8人;副研究員3名,具有博士學位5人。生態站連續5年培養碩士生5名、博士生2名。現有研究人員專業涵蓋森林生態學、城市森林、環境生態學、森林水文學等相關專業。近年來,組織重要出訪5團次,派出專家出國5人次,接待來訪32人次,促進了中美、中澳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城市林業和土壤環境生態學等領域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