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即海珠濕地,是我國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濕地。

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核心保護區包括海珠濕地區域及官洲街侖頭及華洲街土華、小洲、龍潭四個經濟聯社,占地總面積約為1100公頃,重點保護海珠濕地範圍內的高畦深溝農業景觀、古樹資源以及濕地周邊龍潭村等4個村社的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 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系統介紹,所獲榮譽,

系統介紹

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是充分利用高溫多雨、水網密布等自然條件,通過順涌建圍、設定閘梪、挖溝抬畦、溝(涌)泥上田,提高土壤層高度和深溝蓄水調水以抵抗潮汐漲潮、颱風、乾旱等廣東常見極端天氣影響,發展旱作為主、兼顧養殖,巧妙構建了極富智慧且旱澇保收的“基圍+水梪+高畦深溝+園藝作物+禽魚養殖”生產模式及“水—果(菜、花卉)—草—魚—鳥”完整生態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海珠區的高畦深溝系統始於秦漢,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09年,美國著名農學家富蘭克林·H·金在此拍下了迄今所見世界首幅高畦深溝景觀的照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園藝學家高魯甫、地理學家梁溥等對遺產地的高畦深溝做了記錄和研究。僅海珠濕地及其周邊地區的高畦深溝農業系統存留面積超過800公頃,畦面超過2200塊,深溝超過9500條,水梪數量超過400個。
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
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始於秦漢,是兩千年以來海珠勞動人民在緊鄰廣州城、商品農業發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溫多雨、地處珠江弱潮河口、水網密布的自然條件創造的一類極具珠江三角洲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這裡地處經千年圍海造田、築堤種果而成的嶺南名果產區,農耕與果商歷史文化悠久,文脈積澱深厚。其獨特的果基農業系統,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目前該遺產項目已成為廣州市民可達、可享的重要生態空間,成功打造了自然教育、農耕文化科普領域頗具影響力的“海珠模式”。在全球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將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個寶貴的樣板。

所獲榮譽

2021年8月,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名單正式公示,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廣州市海珠區)入選其中。
2021年11月22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認定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為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