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介紹
天津廣東會館位於天津舊城鼓樓南,南開區南門裡大街。建於1907年,由當時的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倡建,是廣東旅津人士設立的集會、寄寓機構。現為天津市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緻的清代會館建築。它既體現了我國嶺南的建築風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點,是中國罕見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珍品,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築。它既體現了我國嶺南的建築風格,又凝聚著旅居天津的廣東人創業的艱辛。
歷史變遷
大約300 年前,廣東商人就和福建、潮州的商人結成商船隊到天津經商。他們的商船,船頭油成紅色,上面畫有大眼雞,被稱做“大眼雞船”。每年春天,當季風颳起的時候,他們便滿載貨物,浩浩蕩蕩,沿海北上,順海河進入天津。日久天長,這些商人就形成了建幫(閩幫)、潮幫和廣幫3大派系。為了營業、團聚方便,他們集資興建了“閩粵會館”,3幫輪流值年管理會館。道光末年,正趕上廣幫值年,因為一個經手人虧欠公款造成矛盾, 建幫、潮幫拒絕廣幫值年,並且不許廣幫查看帳目,廣幫在閩粵會館 陷入被排斥的境地。 光緒末年,天津海關道廣東人
唐紹儀,為了發展鞏固廣幫勢力, 倡議集資重新修建自己的會館,並且帶頭捐獻白銀4 千兩。這個倡議受到廣幫商人的熱烈回響,很短時間內就集資9 萬多兩白銀,在天津城內
鼓樓南大街購置了原鹽運使署舊址的土地開始興建新會館。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1 月14日新會館落成,取名廣東會館。
這座建築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和跨院、套房組成,占地面積約1.5公頃。主體建築為戲樓,設計獨特。看台分樓上下二層;坐席分散座、茶座和包廂三種;戲台為伸出式,無木柱,觀眾可從三面觀看演出;藻井高懸在戲台正上方,重約10噸,外方內圓,圓心用變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不僅造型別致,還起到音箱效果。戲台上飾有各種彩色木雕,無不刀法精細,栩栩如生。後台亦兩層,樓上為化妝室。院內四周有鋪房、住房三百數十間,其間栽花種樹,清新幽雅。辛亥革命後,該館是多次重大愛國進步活動的主要場所。其中,1912年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在這裡演講。
內部景觀
會館象一座大
四合院,磚瓦木料大多從廣東購買,院門宏闊,羅漢山牆高 聳,廳堂都出廊廈,內部裝修華麗,很有嶺南特色。會館周圍還建造了鋪房、住房300 多間,並且在會館東南面修建了“南園”,栽花種 樹,設立醫藥房,供廣東同鄉休息養病。當年南園裡有桃花林、葡萄 園,景色十分優美。 戲樓是天津廣東會館的主要建築,前面有懸掛著“嶺渤凝和”巨 匾的寬闊的四合院,穿過夾道,是一座可容納7、8百人的木結構室內 劇場,樓上觀眾席為包廂,樓下是散座。戲樓舞台深10米,寬11米, 頂部是用細木構件榫接而成的
螺旋式藻井,雕花工藝精美,音響效果 良好。前台橫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獅子滾繡球圖案,兩角雕成荷花含苞 欲放狀的垂花柱,舞台正面鑲嵌著巨幅《天官賜福》木雕,天官、童 子、猿猴、松柏、雲氣和4 角的
蝙蝠,構成活潑、協調的畫面。戲樓 的門窗也雕有獅、鳳、牡丹等傳統紋飾。 在這座北方少見的戲樓上,1911 年就演出過革命新劇。1912年8 月24日,同盟會北方支部曾請孫中山先生在此演講。“五四”時,這 里經常舉行民眾集會或演出,著名表演藝術家
梅蘭芳、
楊小樓等人都 曾在這戲樓上演出。 1925年。共產黨人安幸生組建天津總工會,也以廣東會館為會址。 天津淪陷時,會館一度成為日本侵略軍開辦的警官教習所。 現在,重新裝修後的廣東會館已成為了解和欣賞我國戲劇藝術和 展示中國戲劇文化的視窗。
展室
現在這裡是天津市戲劇博物館,設有《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三個展室。展出中國戲曲簡史陳列,天津戲劇發展史陳列等,以及一些戲曲界人士的專題性展覽。館內還收藏與戲劇有關的文物及藏品四千餘件,其中包括著名京劇藝術大師
梅蘭芳、
尚小雲、
馬連良等人的書畫品及演出服裝等,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交通線路
15、25、37路車可直達。
開放時間
9:00—11:20 14: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