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書院
三湖書院,位於廣東南海。清同治八年(1869)知縣陳善圻捐俸、籌款創建於西樵,為全邑士人肄業之所。因其位居西樵山下的應潮湖、鑑湖、會龍湖之間而得名。延請耆賢,按時講書。每年講“四書”一部、經一部及“四書”文、律賦、雜文。每月考課3次:初五為官課期,十五、廿五為館課期,每年授課9個月。每課“四書”文1篇、試帖1首。不設膏火,獎賞優厚。官課獎金由縣令捐廉,館課獎金由書院經費支付。經費主要來自捐俸與籌款,書院創建當年共得銀6000餘兩,發商生息,年息作為山長修脯、
學長酬金、館課獎賞以及各種雜費之用。書院為磚木、金字梁木構架,兩進祠堂式。書院門匾上“三湖書院”四個大字,以及原來書院上的門聯據說都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之手。1878年冬,21歲的康有為離開了教育他3年的嶺南儒學大師朱次琦,來到西樵山三湖書院修學2年,積極為後來的戊戌維新運動作充分的理論準備,探索變法圖強之路,並在後來發動了轟轟烈烈的“
戊戌變法”,為此,三湖書院也素有“戊戌搖籃”之稱。
春盡花魂猶戀石;
雨余山氣欲吞湖。
清代梁啓超題三湖書院
醫用奇方芳百世;
補天壯志志三湖。
當代劉逸生、關山月題三湖書院
維新救國長索筆;
弘道宣經景宜心。
當代曾景充題三湖書院
觀瀾書院
觀瀾書院,位於廣東順德。
翻水成文,須知蘇海韓潮,不外淵源洙泗;
觀瀾有術,安得乘風破浪,直教洄溯瀛州。
方如瑋題觀瀾書院
雲谷書院
位於廣東南海。明正德十二年(1517)吏部尚書湛若水創建。有息存堂、明倫堂、見泉樓、左瀑亭、右瀑亭、小歇亭、憩雲亭、二妙閣、澄心亭等。地處山林之間,環境幽靜,與大科、石泉、四峰書院並稱明代西樵
四大書院。教人以體認大理為宗旨,屬白沙學派。不僅為聚徒講學、談論心性之所,且為當時學術中心所在。
石泉書院
位於廣東南海。明正德十二年(1517)少保方獻夫創建。有沛然堂、紫雲樓、御書樓、天湖亭等,與大科、雲谷、四峰書院並稱明代西樵四大書院。方獻夫講學其中,與湛若水不同,論性以“性相近”為宗旨,謂“充塞天地,貫徹古今,無非一本此理”。嘉靖進士陳激衷曾掌教於此。後圮。
大科書院
位於廣東南海。明正德十四年(1519)吏部尚書湛若水創建。有凝道堂、寅賓堂、進修齋、敬義齋、禮門、時時亭等,地極清幽。與石泉、雲谷、四峰書院並稱明代西樵四大書院。湛若水自任山長,講授陳獻章(白沙)之學,從者頗眾,訂有《訓規圖》、《堂訓》,訓導諸生,使之正履行、敬學業。嘉靖間,湛若水之門徒正德貢生張希載掌教其中,於肄業者影響頗深,有所謂“性和藹而不肯詭隨,士薰基德,不嚴自化”之說。後廢。
四峰書院
位於廣東南海。明嘉靖二年(1523)太保霍韜創建。有崇禮堂、環翠樓、臥雲樓、敦古堂、毓秀軒等。與雲谷、大科、石泉書院並稱明代西樵四大書院。霍韜講學其中,強調“為學須刻勵處恭,切當用功,從天理上思,便是窮理,窮理即所以養心”。曾有《心性圖解》,以訓導諸生。嘉靖後期,戶部郎中葉春及曾掌教於此。後圮。
文昌書院
位於廣東佛山。明崇禎十五年(1642)在籍尚書李忠定捐銀1500兩,建於明心鋪文昌正街。購學田隙地畝余。“金碧丹堊,輝映日月”。內祀文昌帝君。“一以培風氣之不足,一以作士類之維新”,自此,佛山“文運蒸蔚而起”。李忠定逝世後,鄉人士不忘其德,奉其像祀之。
鳳山書院
位於廣東順德。明知縣吳廷舉創建於城西鳳凰山麓。旋廢。後知縣葉初春改為四賢祠,祀明布政使劉大夏、知縣吳廷舉、吏目鄒智、舉人李承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縣姚肅規捐修,創建書舍,仍祀四賢。雍正二年(1724)改為鎮標守備署。乾隆三年(1738)紳士游法珠等請遷營署,還復書院,未成。二十三年知縣高坤捐俸復建。構堂8楹為講院,可坐數百人,院後有樓祀四賢,左為魁星閣,鳳山之下有池,環池築學舍40餘間,池旁為西廳,面山臨水,可釣可觀,廚房、浴室皆備。仍名“鳳山”。嘉慶十七年(1812)知縣周祚熙、鹹豐元年(1851)署縣郭汝誠倡同紳士羅家政等重修,建監院一所,修復學舍28間,重新頭門。每歲由官延師主講,甄別考取生童進院肄業。光緒二十四年(1898)招收內課生監45名,童生35名,每人月給膏火銀2兩。經費主要來自官撥田產及租銀。康熙二十二年撥田211.76畝、租銀597.32兩。嘉慶間續有增加。後延請名儒,講習切磋,每科累有中第者。光緒三十二年改設高等國小堂。
田心書院
位於廣東佛山。清康熙十二年(1673)僑籍人士陳繡卿、盧梃樵倡捐修建於山紫鋪南泉觀音廟左,因地環以田,故名“田心”。前為大坪,進而為大門、講堂、寢室、兩廂,井然有序。院內原祀文昌帝君,後又增祀宋儒先賢五人。五十二年
左副都御史左必蕃與僑籍人士重修,並建廳廚。為佛山僑籍人士會文之所,盛時各鄉來會者達400-500人,一般亦有300-400人。每10多人主持一會,每年有20餘會。文章必當天交卷,收齊後匯送鄉中先達評定甲乙,首名獎銀1兩,其下以次遞減。“粵中論文者至不敢輕閱田心會文,謂此固文章藪澤,恐去取稍苛,貽笑大方”。嘉慶四年(1799)廣東督撫覺羅吉以煤廠充公糧銀2000兩交紳士吳、陳兩家置鋪產,以其租息作每年院中會文獎賞費,自是書院始有經費。道光八年(1828)再加修葺,並增建房屋、小廊、月池等,同時,將官封賭博房5所撥為院產,總督李鹿坪捐銀千兩,置房3間,租息皆作為書院經費。光緒末年廢科舉,文會遂停,經費改撥予佛山學堂,但院址猶存。民國初,佛山教育會曾設於此。
佛山書院
位於廣東佛山。清乾隆八年(1748)知縣黃興禮倡建汾江義學於佛山鎮柵下鋪廣德里。嘉慶七年(1802)知縣楊楷以舊地低濕,移建於豐寧鋪衙旁街分府署左,更名佛山書院。歲撥靈應祠租銀80兩、田心書院租銀40兩為延師修脯及課士膏火費用。二十四年同知王繼嘉以院前地方狹隘,且有買賣商販,喧鬧如市,
肄業諸生常患干擾,乃捐俸五百兩,拓而大之。建壁於前,周築以牆,左右置二門供出入,講堂、齋舍、廳廚、浴室俱全。鹹豐四年(1854)毀於火。七年英法聯軍侵占廣州,考棚被毀,全府紳士倡議將書院改為考棚,曾於此科試數次。同治五年(1865)少府李大經、陳敏書捐俸,偕同佛山人士復建,延師授業。肄業生分內課、外課,內課納費6元、外課3元。每月4課,其一為官課,由同知及巡檢主持。光緒間陳梅坪為主講時人才最盛,內外課肄業者達200餘人。光緒十五年(1889)中舉者達1O餘人,及門多顯達之士,如三水之梁士詒、新會之梁啓超等為最著者。十五年全鎮捐款重修。三十年(1904)改為佛山高等國小堂。次年附設初等國小,為兩級國小堂。1912年南海督學附設於此。1916年改為南海縣立第一師範講習所。
福山書院
位於廣東佛山。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全鎮鄉紳為增會文之所,辟講習之地,盡課程之變,育棟樑之材而捐建於佛山鎮紀綱鋪紀綱街。以“災害罕逢,厲虐鮮遇”的佛山為“斂福錫民”之意而命名。書院原為民眾產業,後借為五斗司署。民國間改為警察第四分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