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4日,在甘竹鎮龍溪村楮塘村小組炎燒斜山場,發現裸露的恐龍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昌恐龍
- 地點:甘竹鎮龍溪村楮塘村
- 時間:1986年5月4日
- 國家:中國
挖掘過程,外形特徵,新聞價值,新聞播報,科學價值,
挖掘過程
1986年5月4日,在甘竹鎮龍溪村楮塘村小組炎燒斜山場,發現裸露化石。5月23日至6月8日,上海自然博物館、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和縣博物館聯合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出個體較為完整的化石103件,經復原、裝架,基本顯示了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骼。
外形特徵
經專家鑑定,這是一種有尾棒球結的鳥臀類恐龍化石(俗稱爬行類的"坦克龍"),它體型扁矮,四肢粗短,前肢短,後肢長,有鱗片和骨刺,是國內發現的最新品種和出土最為完整的恐龍化石,是繼北美、蒙古國發現後的第三具,為我國填補了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紀之間生物發展史的空白。這具屬甲龍科甲龍亞目類的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500萬年至1億年左右。按原樣複製的恐龍化石模型,體長6米,身高和體寬各1.4米。1989年國慶四十周年之際,化石模型首次在省博物館展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剪彩。
新聞價值
新聞播報
1990年9月18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播發"廣昌恐龍被列為'中華之最'"的訊息,《中國日報》、香港中國新聞社紛紛以醒目標早題、突出版面予以報導。《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對這一化石發掘的報導中指出。
科學價值
它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坦克"類恐龍在我國的活動範圍由北方擴展到南方廣昌一帶,解開了贛、粵一帶曾發現過恐龍蛋化石之謎,而且為研究我國的古地理深變、動物形態特徵、演化關係和藏分布提供了新的實物標本,是我國古生物發展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新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