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平縣,為實施縣計畫20多億元市政工程建設,突擊10天完成33萬多平方米的拆遷任務,導致使1000多戶民眾的房屋被拆,土地被徵用。廣平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趙風河道出玄機:工程根本沒有與住戶簽訂拆遷、安置等協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平速度
- 事件曝光時間:5月25日
- 曝光媒體:《京華時報》
事件介紹,事件本質,事件反思,
事件介紹
河北邯鄲廣平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然而,縣裡計畫年內完成20多億元的市政工程建設,並用10天完成33萬多平方米的拆遷任務,使1000多戶民眾的房屋被拆,土地被徵用。廣平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趙風河道出玄機:根本沒有與住戶簽訂拆遷、安置等協定。對於為什麼被拆遷,一位居民說,“因為三年大變樣,你拆也得拆,不拆也得拆”…… (《京華時報》5月25日)
事件本質
“廣平速度”是赤裸裸的違法行政
毫無疑問,這種大規模的狂熱造城,亦會製造出一定的投資機會,會對地方的招商引資帶來推動,在G D P上會得到比較快的體現,甚至城市也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這種罔顧一切的發展模式,從長遠來看注定是一種透支型的發展模式,它透支的其實是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性關聯。尤其是在速度與口號支配下的造城拆遷中,由於強制性力量的集中介入,造成了雙方議價權的不平等,必然會製造出後患無窮的社會矛盾。G D P上去的同時,社會管理的成本其實已大大增加。但就廣平縣的大拆遷而言,未簽補償協定即強拆逼遷,這已經不是什麼效率問題了,而是赤裸裸的違法行政。當地該如何收場?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年大變樣”讓權力倫理走樣
如果公共財政有了錢,有了能力進行大規模、系統性的城市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讓城市“三年大變樣”,沒什麼不可以的。畢竟,城市環境水平的大幅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寬闊的馬路,舒心宜人的公共場所,受益的是全體市民而不是政府。但問題是,按照廣平縣的規劃,今年實施的“11168”工程如果全部完成,縣裡將要投入20多億元。而該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截至去年初,全縣仍有5萬多人沒有擺脫貧困,去年全縣財政收入只有1.3億元,這么一點財政收入剛剛能維持運轉,請問20多億元的建設資金從哪裡來?
所以,不管從哪方面看,這更像是一種公權力推動主導的大幹快上、聲勢浩大的形象工程。很容易因為規劃發展的急功近利和後續資金的投入乏力而不了了之,淪為轟動於一時但卻貽害於長久的“半拉子工程”。顯而易見,公眾之所以對“三年大變樣”持憂慮反對態度,關鍵就在於此。大眾擔心這樣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建設會在推進過程中異化為貪大求洋、好大喜功的“政績建築”和“面子標誌”,不但浪費大量無謂的財力物力,還會嚴重戕害公共利益。
推土機的轟鳴中傳遞出權力審美的囂張
有學者曾將建築審美分為三種:專家審美、民眾審美和權力審美。延伸到社會政治領域,廣平縣的“三年大變樣”工程,就是典型的權力審美的產物,推土機的轟鳴中所傳遞出的是權力審美的囂張和亢奮。
事件反思
對於貧困縣廣平縣的市政工程,如果按照民眾審美的視角,可能是雖不現代甚至略顯破舊落後,但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彼此相適應的;如果按照專家審美的視角,可能是離現代、時尚、先進、賞心悅目等距離遙遠,需要脫胎換骨地予以改造。政府作為公權力的擁有者和行使者,原本理應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將市政建設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結合起來,選擇一種折中的方案。但是,在畸形的政績觀、形象觀、權力觀的刺激下,政府往往心浮氣躁、急於求成,從而按照權力審美的視角,選擇一種超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功利路徑,一味地貪大求全、標新立異,以求轟動效應。其結果必然是毀損了常態發展的社會環境,損害了芸芸眾生的切身利益,敗壞了整個地方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