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詳情
案例1
廣州供電局:全國首創公用服務“六聯辦”,打造政企協同新標桿
聚焦解決企業辦事多頭跑、資料重複交等急難愁盼問題,廣州供電局持續強化政企協同、數據驅動和業務聯辦,進一步推動電水氣網市政公用服務協同辦理,在全國率先打造市政公用服務“六聯辦”(聯合報裝、聯合踏勘、聯合檢驗、聯合過戶、聯合繳費和聯合賬單),有效降低企業生產運營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亮點1.政企協同合力推出聯辦模式。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供電局聯合市水務局、市通建辦、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網際網路運營商等多個部門和單位,共同組建“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聯合服務”柔性團隊,政企通力合作、打通信息壁壘,探索形成惠企便民一體化業務制度和流程。企業通過一個平台、一套資料、一張表單、一鍵確認,即可實現多項業務聯辦。
亮點2.公用服務接入全過程協同共建。各市政公用服務單位組團現場勘查,在核實接入條件後,按規範標準制定和共享設計方案,統籌協調建設時序,同步開挖、同步檢驗、同步安裝,全面提升市政公用服務接入效率。
亮點3.用戶服務體驗全面升級。通過前端渠道數據整合、後端系統信息梳理,企業在政務服務網、“南網線上”智慧門市等,即可實現市政公用服務聯合賬單線上查詢、一鍵列印、線上繳費;辦理不動產登記過戶,同步選擇“用電服務”,可實現一、二手房用電無感過戶。
在實施成效上,市政公用服務創新“六聯辦”,通過“組合式”“套餐式”服務,將“事事分頭辦”轉為“高效辦成一件事”,壓縮企業辦事時間75%。
案例2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多措並舉推進工業用地高效利用,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
聚焦構建工業用地政策體系、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和提升審批服務效率三方面,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推進存量工業用地擴容提質,推動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
亮點1.在全國率先構建工業用地管理的“1+6+N”政策體系。出台《廣州市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實施辦法》,制定市級配套政策檔案和各區實施細則,放寬工業用地開發強度管控要求,鼓勵建設高標準立體化廠房。
亮點2.在全省率先劃定工業產業區塊控制線。統籌劃定621平方公里工業產業區塊,保障中長期製造業發展空間需求,推動製造業企業和新引入項目向區塊內集聚發展。
亮點3.最佳化審批流程提升惠企服務水平。支持各區用好工業產業區塊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審批權,企業遞交一次申請即可在本行政區內全程辦理擴容審批手續。主動靠前服務項目開工建設,免費提供用地紅線矢量檔案、地形圖,提前技術審查服務,推行用地、規劃、施工許可、人防、不動產登記多證合併辦理,帶方案出讓產業項目申請材料縮減近50%,辦證時間最高提速83.3%,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
實施成效上,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累計完成371宗存量工業用地的擴容提質審批,為企業節省購地成本約95億元,通過“五證聯發”實現單個項目審批最高提速83.3%。
案例3
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率先推出“文旅體一證通”,搶抓演出市場“紅利”
“文旅體一證通”創新分類實施“穗園通”“穗演通”,“穗園通”將41項審批事項整合為一個準入項目,對經營主體進行統一的可行性事前服務,“穗演通”對同一演藝場館(體育場館)舉辦的營業性演出活動,建立“一站式”聯合審批機制,提高審批效率。
亮點1.激活培育文化產業園區。“穗園通”適應文化產業、消費形態融合趨勢,有效推動廣州市符合規定的17個園區(景區)、標準文化產業園區形成規模化經營效應,具有適用範圍廣、審批事項融合多、預期效應好的特點,促進文旅體市場繁榮發展。
亮點2.持續保持演出市場熱度。“穗演通”對營業性演出審批、大型民眾性活動安全許可審批進行對接聯調,建立“簡材料,縮時間、優流程”的新型服務模式,吸引更多的大型營業性演出主辦單位、演出經紀機構落戶廣州,推動產業鏈條不斷最佳化、演藝市場體量不斷壯大,讓更多的文藝人才有場地排練、有舞台表演、有機會出彩。
亮點3.構建文旅體產業鏈條。在法治框架內探索原創性、差異化舉措,兼顧市場主體、產品內容、消費群體等產業要素,著眼事前事中事後協同,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文旅體消費活力。
在實施成效上,“穗演通”首次實現文化和公安部門同時壓減審批時間,聯合建立協作聯動、通報邀約等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全面快捷的辦理體驗,幫助演藝場館提高演出場次30%以上,推動改革事項全面落地見效。首批納入“穗演通”改革的演藝場館共15家,擬申請“穗園通”改革的園區共3家。
案例4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創新企業承諾制,加速工程開工進度
廣州在全國率先建立工程審批信用監管機制,依託信用信息市區聯動平台,增設實施監控功能,探索實行工程建設項目承諾制信用審批,進一步加快工程建設與投入使用時間,助力打造一流信用營商環境標桿。
亮點1.創新“信用+工程審批”制度建設。建設工程類企業資質核准、裝配式建築預售審批等事項採用告知承諾方式;檔案、光纖驗收事項由企業承諾限期完成,先行辦理竣工聯合驗收,加快完成產權登記。
亮點2.最佳化“線上線下+市區聯動”監管體系。在施工許可審批系統和竣工聯合驗收系統上增設監控功能,及時掌握企業承諾事項的履行狀況。聯合市、區各審批部門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發動區住建部門在日常監督檢查中合力審核提供資料的真偽和是否按規定履行承諾行為。
亮點3.形成打擊違約行為的長效機制。對於失信企業,線上系統將企業不履行承諾的信息自動推送至“信用廣州”公示,經審批部門確認承諾事項已履行完成的,公示信息可提前修復撤下。對於誠信企業,通過承諾制審批政策紅利,加速工程開工建設進度,降低資金利息成本。
工程項目承諾制審批政策實施以來,全市累計已辦理承諾制企業資質審批2800餘宗、承諾制預售許可800餘宗、承諾制施工許可審批超5000宗、承諾制聯合驗收4800餘宗,有效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全方位信用監督約束機制。
案例5
市市場監管局:智慧財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護航企業出海
市市場監管局成立全國首個智慧財產權保險中心,指導保險公司推出智慧財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組建智慧財產權海外保險俱樂部,構建集“保前風險評估、保中快速回響、保後定期服務”的全流程保險服務體系,為企業海外智慧財產權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亮點1.打造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人保財險、平安保險、國任財險、國壽財險等保險機構已形成市場化競爭機制,將智慧財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的槓桿率從原來的5-8倍提升至15倍以上,切實保障承保企業利益。
亮點2.精準對接企業保護需求。各保險機構組建專業團隊,為有出口業務需求的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根據市場反饋調整完善單個企業保險方案,“量身定做”規避海外智慧財產權風險策略,推動全國首單千萬保額智慧財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順利承保。
亮點3.健全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制。揭牌智慧財產權海外侵權保險服務中心,保險機構聯合高校院所、研究智庫、涉外律所等高端保護資源,聘任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智慧財產權海外維權專家,助力企業應對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已有170家次企業投保智慧財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總保額3.12億元,總保費4053.47萬元。其中,成功幫助我市某投保企業在一海外糾紛中,將實際賠付金額由最初要價100萬美元下降至4000美元,有效幫助企業減損。
案例6:
越秀區:巧用信用數據,解決老城區水電氣報裝繳費難題
越秀區首創“信用+水電氣”公共服務模式,以公共信用信息報告和信用承諾替代物業權屬證明,對守信主體提供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有效解決老城區建築因歷史原因導致無產權、未確權、無法提供可供電、供氣、供水證明的公共服務報裝困難問題。
亮點1.由“兩證”辦理到“信用”辦理升級。信用狀況良好的市場主體,可憑藉公共信用信息報告、向社會主動公開的信用承諾書替代產權證明。
亮點2.由“催費追收”向“主動繳費”轉變。依法依規將失信信息納入公共信用信息;對3年內無欠費、竊用能源、違約用能等守信主體,提供專屬客戶經理全程服務、VIP綠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
亮點3.由“雙網查詢”向“一網通辦”突破。打通南方電網服務終端與“信用越秀”小程式的數據共享通道,重塑“辦電”流程,實現數據互融。
亮點4.創新中小微企業電費融資渠道。針對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欠繳電費的個體工商戶,通過公共信用信息報告和電費繳費記錄,對因非主觀因素造成電費欠繳的主體提供“電易貸”,最高授信300萬元,實現精準放款,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困難。
“信用+供電服務”已實現低壓中小微企業用電業務全覆蓋,正逐步探索向高壓用電業務推開,截至2023年12月底,已成功辦理20家企業用電申請,累計供電量超200萬千瓦時。“信用+供氣”服務已率先完成2宗報裝工單受理。
案例7
黃埔區:創新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模式,降低中小企業用電成本
黃埔區創新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模式,搭建“埔e園”工業園區智慧用能管理服務平台,引導支持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智慧型電錶並接入平台,實現“計費規則、計量裝置、管理平台”三統一,有效解決園區轉供電加價問題,切實降低中小企業用電成本。
亮點1.整合轉供電收費規則,實現計費公式化。梳理整合國家、省、市關於轉供電收費的相關規定,將電費單價、基本電費、損耗公攤等轉供電收取標準與方式在“埔e園”平台上公式化,通過平台實現園區企業電費自動計算,有效防止違規加價。
亮點2.小成本解決大問題,實現效益最大化。園區僅需將終端用戶電錶升級為智慧型電錶,並加裝集中器等裝置後即可接入“埔e園”平台,升級改造費用由政府給予最高不超50%補貼,以微改造、小投入解決轉供電收費難規範大難題。
亮點3.創新轉供電監督方式,實現用電透明化。園區通過平台可實現自動抄表、自動計費,公示電費及分攤收取情況;園區企業通過平台可實時查看自身用電情況、費用明細以及園區用電總體情況等,發現違規加價情況可即時舉報違法行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023年3月以來,已完成2個試點園區轉供電改造,為128家企業節省電費約63萬元,較改革前下降約15%。廣州開發區正分階段推進全區155家工業園區開展改造,預計將為近6000家中小企業降低用電成本10%-20%。
案例8
天河區:行政、司法、仲裁有效銜接,助力智慧財產權協同保護
天河區深化智慧財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改革,開創性構建行政、司法、仲裁、調解等有效銜接的“三個通道”,豐富智慧財產權多元化處理機制,有效降低企業解決糾紛的時間、經濟成本。
亮點1.建立“綠色通道”,構建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高效銜接機制。區市場監管局與廣州智慧財產權法院合作,建立聯合專家組,早期介入訴前處理,推動智慧財產權訴訟案件向行政投訴流轉,快速解決智慧財產權糾紛。
亮點2.建立“快捷通道”,構建行政執法與仲裁調解有效對接機制。區市場監管局與廣州仲裁委合作,簽訂《智慧財產權仲裁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組建聯合專家組,將行政保護與民商事仲裁有機銜接,為智慧財產權糾紛解決提供“快捷通道”。
亮點3.建立“三軌通道”,構建行政與司法協同保護強效機制。區市場監管局將行政處罰的“剛性”、行政調解的“柔性”和司法確認的“強執性”相結合,創新建立智慧財產權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有機銜接機制,促進智慧財產權案件繁簡分流。
“三個通道”機制有效降低智慧財產權糾紛解決成本,減少當事人訴累、縮短糾紛處理時間、提高糾紛解決效率。2021年以來,“綠色通道”通過行政手段辦理訴訟案件41宗,幫助14家企業將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時間縮短2個月以上,其中1家企業直接獲得賠償11.4萬元;“快捷通道”圓滿辦成全國唯一一宗行政投訴轉成仲裁調解案件;“三軌通道”圓滿辦成全國唯一一宗“行政處罰+行政調解+司法確認”商標侵權案件。
案例9
花都區:聚焦法治賦能高質量發展,打造“惠企5+6”法治標桿園區
以廣州花都(國際)汽車產業基地為主要載體,花都區集聚公檢法司、相關執法部門等法治資源入駐園區,做好主動服務“5件事”,建設有呼必應“6平台”,打造“5+6”法治惠企模式,全面最佳化涉企法律服務,打造全省首家法治標桿園區。
亮點1.法治惠企,打造一張清單“全鏈條貫穿”。創新推出《廣州花都(國際)汽車產業基地法治園區“5+6”法治惠企服務清單》,將法治資源貫穿執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務、爭議調解各領域,為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
亮點2.貼心服務,疏通法治惠企“最後一公里”。創新涉企法律服務模式,提供招商協定“5+2”法制審核模式,圍繞企業合規建設、商事糾紛化解等重點領域,拓展行政複議、法律援助等N項法律服務,開展訴前調解和巡迴審理,為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法律服務保障。
亮點3.創新治理,當好經濟發展“法治引擎”。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建立重點企業“白名單”,推進涉企“綜合查一次”。創新設立企業普法聯絡員,實現普法服務無縫對接;收集製作專題普法視頻投放到各企業,實現普法宣傳全覆蓋。
自法治標桿園區啟動以來,協助解決園區32家企業舊改項目依法完善用地手續事宜,開展從輕、減輕、不予處罰及減免處罰款或滯納金案件133宗,依法調解涉企糾紛22起,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案例10
增城區:拿地即開工、竣工即試產,高效領辦產業項目籌建“一件事”
增城區踐行“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服務理念,聚焦企業項目籌建不順暢、效能不理想等問題,以“全生命周期服務”最佳化產業項目籌建機制,把籌建“馬拉松”變成“齊步跑”,切實為企業省時間省成本,實現快開工快見效。
亮點1.引進即籌建,專員“全程領辦”。推行“一項目一清單一專員”,一對一全流程帶領企業辦理項目審批,相關部門和鎮街主動靠前,提前摸清項目意向用地條件,清單式落實項目開工要素保障,實現項目審批服務與開工要素保障的“雙同步”。
亮點2.“帶方案出讓+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對於規劃建設條件明確的工業項目,全面推行“帶方案出讓”,企業在掛牌公示期即可提前開展規劃設計、四方單位確定等開工準備工作;審批部門開闢綠色通道,推行不動產登記、用地、規劃、人防、施工許可等多證合併辦理,實現企業“拿地即開工”。
亮點3.“關鍵項先驗收”,竣工即試產。縮減項目試產前驗收時間,完成項目規劃條件核實驗收、工程質量竣工驗收後,企業即可試產運營,保證工程安全質量可控。
通過“五證聯發”機制,辦證申請材料已由原來的29項縮減為16項,辦證時間由原來的40個工作日縮短至6個工作日,極大提高了審批效率,該區近200個籌建產業項目享受到“全程領辦”服務,40宗地塊實現“帶方案出讓”,10個項目五證聯發,項目引進到開工最短僅54天,推動增城區籌建項目工業投資2023年1-12月增長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