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動方案

《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動方案》是2021年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動方案
  • 發布單位: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實施時間:2021年6月30日
行動方案,印發通知,政策解讀,

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國家、省、市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有關檔案精神和中醫藥大會精神,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圍繞健全體系、人才培養、建立信息平台、成果轉化等重點任務,切實推動全市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制訂本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2年,促進全市中醫治未病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和機制建立,實現提供覆蓋全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醫治未病服務。
  ——打造高質量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均設定治未病科,其他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能夠提供中醫治未病服務。規範建設4個市級治未病服務指導中心,25個治未病服務示範單位以及186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治未病服務區,最佳化推廣治未病服務方案不少於15項。
  ——培育高素質中醫治未病專業人才。分層分類培訓中醫治未病服務人員,規範中醫治未病服務模式,為基層培養治未病服務骨幹人才。
  ——建立中醫治未病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融健康管理、中醫體質辨識分析、治未病干預方案指導、門診預約、隨訪服務和中醫藥服務監管為一體的中醫治未病智慧型化管理平台。
  ——促進治未病創新成果轉化。推廣一批效果明確、經濟實用的服務技術、產品、設備服務於民眾。
  ——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培育一批中醫養生保健宣傳教育和體驗式服務融入特色商業街、文旅項目,中醫與養老結合型健康養老示範基地。
——繁榮中醫治未病文化。建設一批中醫治未病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知識傳播平台和職業技術培訓機構,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知識和方法,推廣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重點任務
  (一)健全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
  在市衛生健康委統籌管理下,健全以中醫治未病服務指導中心為龍頭,中醫治未病服務示範單位為骨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網底,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為補充的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重點專科項目單位為基礎,發揮重點專科區域技術指導作用,建立以中醫慢病防控、神志病、母嬰安康、中西醫協作為重點的4個市級治未病技術指導中心,制定中醫治未病診療常規、干預方案以及效果評價制度,承擔中醫治未病服務的業務指導、人員培訓、學科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在基層醫療機構,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的建設,建成25個治未病服務示範單位,完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提供規範的養生保健指導,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工作,落實治未病工作。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治未病養生保健機構作為治未病服務的重要補充,企業登記經營範圍使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規範表述。支持醫養結合機構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並向社區、家庭延伸。到2022年,最佳化推廣15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三位一體閉環管理的中醫治未病方案,並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廣交流。(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二)加強治未病人才隊伍建設。
  支持高等院校開設中醫養生專業,培養專業中醫治未病人才。引進國家、省級治未病人才在我市醫療機構開設名醫工作室,培養我市的治未病高層次骨幹人才。鼓勵高等院校、醫療機構、科研機構開展治未病研究,包括治未病理論的完善和創新,傳統養生預防方法的挖掘、創新與療效評價研究,以及治未病相關產品的研發與套用等研究,培養研究型治未病人才。依託市中醫治未病指導中心、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制定中醫治未病人才培養計畫,分層分類培訓中醫治未病服務人員,規範中醫治未病服務模式,重點培訓治未病服務的理念、主要內容及服務流程,中醫體質辨識,中醫治未病服務的主要方法及技術,中醫治未病服務的標準、指南、技術規範及服務質量監測評估等,切實提高專業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術能力。加強對中醫醫院(科)中醫治未病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未來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治未病服務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推廣套用規範安全、確有效果的中醫養生保健康復技術和方法,提高基層中醫治未病服務技能和水平。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從業人員開展培訓工作,規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為,提高從業人員隊伍素質。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培訓基地培養治未病人才,鼓勵社會職業培訓機構開展中醫養生保健崗位技能培訓。(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負責)
  (三)建立中醫治未病信息平台。
  依託市政務平台,建立集健康管理、中醫體質辨識、治未病干預方案指導、門診預約、隨訪服務等功能齊全的中醫藥大數據中心和健康雲平台。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依法對人群的健康數據進行採集、分析、管理、推送,建立健康管理資料庫,並對健康狀態進行動態分析與評估,提供中醫健康指導方案。針對不同體質分類人群,建立健全健康檔案、門診預約、隨訪等服務,最佳化中醫治未病管理流程,以服務方案為基礎,涵蓋中醫體質辨識、健康狀態評估、中醫健康指導、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等中醫特色療法,為中醫治未病療效監測提供技術平台保障,實現臨床科研一體化有效化管理。(市衛生健康委、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負責)
  (四)促進治未病創新成果轉化。
  貫徹國家、省、市相關檔案精神,為治未病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積極支持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各級科研、醫療機構以及相關部門支持中醫治未病相關科研項目的開展。加強中醫治未病服務需求與服務各環節的相關技術、產品及服務技術標準和規範的研究,探索粵港澳三地治未病產品標準融合發展。鼓勵創新科技組織管理模式,建立指導中心、學校、企業協作攻關機制,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機制,協同挖掘、繼承、集成、創新、豐富和發展治未病服務技術方法及產品,推進治未病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和利用,推廣一批效果明確、經濟實用的服務技術、產品、設備,促進中醫藥治未病人員、產品、標準、資金等要素在大灣區流動與聯通,推動中醫治未病技術體系與產業體系建設。(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負責)
(五)拓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領域。
  積極探索針對重點人群、常見病病前狀態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新模式。探索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中醫養生保健與網際網路、養老、旅遊、體育、餐飲、酒店、會展、氣象等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新型產業。結合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醫治未病服務;培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融入特色商業街等主題示範項目,打造中醫與養老結合型健康養老示範基地,挖掘中醫藥主題元素特色鮮明的旅遊路線,積極推動養生保健產品的產業化,將中醫治未病理念融入對“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的崗位培訓,最佳化居民衣食住行健康生活方式。(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負責)
  (六)深入開展中醫藥治未病文化宣傳活動。
  各醫療機構在治未病科(中醫綜合服務區)的環境形象建設上要注重體現中醫藥文化特點,有規律地開展各類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的宣教。要加強與媒體及相關機構、單位的合作,豐富傳播形式,創製傳播產品,構建治未病健康文化的傳播平台,形成各自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品牌。利用醫療機構網站設立專欄,通過講座、論壇、報刊、廣播、電視、書籍、新媒體等各種形式,大力普及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和太極拳、健身氣功(如八段錦)等養生保健方法,推廣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支持舉辦中醫藥展會、膏方節等,推進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和科普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企業。(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教育局、市體育局等負責)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管理,落實責任分工。各區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實國家、省、市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有關檔案精神,以促進轄區大健康和經濟繁榮發展為著力點,全面提升轄區內治未病工程建設。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建立完善中醫治未病組織管理體系、技術指導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明確工作職責任務,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指導發展治未病服務各項工作的具體落實。
  (二)加強項目管理,確保實施效果。各區各單位要重視治未病工作,按照有關要求加強“治未病中心(科)”的建設,嚴格按照實施方案開展建設工作,加強督查、評估、考核。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對全市中醫治未病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導評估,並將評估情況進行反饋,作為今後國家、省、市中醫藥項目資金分配的參考依據。
  (三)推行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將治未病項目納入醫保個人賬戶的支付範圍。將中醫適宜技術、中藥等項目按規定納入門診特定病種統籌基金支付範圍。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將更多的中醫治未病技術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疇。治未病指導中心根據不同人群制定的適宜中醫藥服務項目納入家庭醫生簽約免費服務包、基本服務包和個性化服務包。
  (四)落實經費保障。市、區各相關部門要將中醫治未病工作經費納入部門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中央、省財政資金支持開展的治未病相關項目,市、區、各相關單位應積極申請配套資金開展。各單位應給予中醫治未病服務部門傾斜政策,為中醫治未病工作提供經費支持和保障,真正落實“中西醫並重,預防為主”方針,從注重疾病治療轉向注重維護健康,發展治未病服務。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印發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動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衛生健康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6月30日

政策解讀

《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經15屆140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於2021年6月30日由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為做好《行動方案》的實施工作,現就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探索規範化標準化中醫‘治未病’服務模式”。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有關檔案精神和中醫藥大會精神,推動進我市中醫治未病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我市中醫“治未病”工程走在全國、全省前列,202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將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納入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從政府層面制定促進中醫治未病工作的政策檔案。
  二、主要內容
  《行動方案》主要包括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第一部分工作目標是促進全市中醫治未病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和機制建立,實現提供覆蓋全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醫治未病服務。從打造高質量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培育高素質中醫治未病專業人才、建立中醫治未病信息平台、促進治未病創新成果轉化、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和繁榮中醫治未病文化6個方面分別提出任務。第二部分重點任務圍繞6個方向的目標,具體細化了各項工作任務和要求,明確各相關職能部門分工。第三部分組織保障則提出從加強組織管理、加強項目管理、推行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和落實經費保障4個方面著力,確保中醫治未病提升工程的順利推進。
  三、特色亮點
  中醫“治未病”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和優勢,是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防治理論體系。目前我國中醫治未病工作體制機制尚不完善,《行動方案》率先提出搭建以4個市級治未病服務指導中心為龍頭, 25箇中醫治未病服務示範單位為骨幹,186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治未病服務區為網底的治未病服務網路,建立中醫治未病工作廣州體系。以服務網路建設為基礎打造治未病工作平台,以神志病、母嬰安康、中醫慢病防控等為重點完善治未病閉環管理,以編印《廣州市中醫治未病工作手冊》等為保障推進治未病工作標準化規範化開展。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