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建設局時期,城建時期,華建時期,廣大時期,機構設定,行政機構,學術機構,產業機構,院系設定,建築學系,城鄉規劃系,風景園林系,師資力量,學院環境,學院地址,教學用房,教學研究成果,教學質量,科研基本情況,教學特色,生產實踐活動,校企合作,就業情況,對外交流,
歷史沿革
建設局時期
文革期間,廣州市建設局七二一工人大學創建(1981年前創建,但準確時間不明)
1981年廣州市建設局七二一工人大學更名為廣州市建設局職工大學
城建時期
1984年廣州市建設局職工大學、廣州市規劃中專、廣州市市園林中專合併組建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
1986年5月,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
1987年1月,國家教委批准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由廣州市建委負責投資辦學。
華建時期
1991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廣東省建築工程專科學校與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聯合辦學,成立華南建設學院。原廣東省建設工程專科學校為華南建設學院東院,隸屬廣東省建委;原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為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隸屬廣州市建委,廣州市副市長戴治國兼任學院院長。
該院為省屬普通高等本科學校,兼招本、專科生,在學學生規模3000人。本科學制4年,專科學制3年。同年9月,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開始對外招收本科生。
該院設立院務委員會,由省高教局、省建委、市教委、市建委負責人及東、西兩院院長組成,負責處理學院重要事務並協調東、西兩院關係。該院開設建築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城鎮建設、給水排水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等本科專業,以及建築設備、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等專科專業。東院面向全省招生,西院面向廣州市招生,亦可接受其他省市委託代培。
1995年4月,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華南建設學院西院成為學士學位(本科)授予單位。 1995年,華南建設學院東院與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合併組建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繼續獨立辦學,掛靠廣東工業大學招生。
廣大時期
2000年7月,華南建設學院西院與廣州師範學院、廣州師範高等專業學校、廣州教育學院、廣州大學(職業類)等合併成立廣州大學(普通類)。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在原建築系和環境藝術系的基礎上成立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機構設定
該院組織機構分為學術機構、教育機構、行政機關、科研與實驗機構和黨團組織機構。 行政機構
學院現設3個系、4個管理辦公室、6個實驗室。3個系即:建築學系、城市規劃系、景觀設計系;4個管理辦公室是:教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實驗室工作辦公室、學院綜合辦公室;6個實驗室包括:建築物理實驗室、建築數位化實驗室、城市信息處理實驗室、風景園林實驗室、建築模型實驗室、建築攝影實驗室。為促進資源共享,發揮整體優勢,學院將6個實驗室整合為1個綜合實驗室,依託實驗室建立了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嶺南建築研究所等一系列科研機構。
學術機構
學院學術機構由以下5個分委員會構成,對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進行監督和審查,以此保障學院的教學組織和科研工作有序進行。
(1)院學術分委員會
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7人組成。負責學科建設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研討與諮詢,對教學和科研報獎進行基層評議,對該院教師申報專業職稱進行基層評審。
(2)院學位分委員會
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5人組成,負責對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及導師遴選等進行基層評定。
(3)學院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9人組成,對該院各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計畫與發展進行指導,並負責院內各專業教學計畫的審查工作。
(4)學院教學督導分委員會
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7人組成,對該院各專業的教學過程實施督導和監控。
(5)學院教材建設分委員會
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6人組成,對該院各專業的教材建設進行計畫和審查。
此外,為了有效實現辦學面向社會,學院專門成立了“專業發展顧問委員會”、“實驗室建設顧問委員會”等機構,吸納包括政府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香港相關專業機構、其他高校專家教授、該院退休教師在內的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參與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等方面的制訂,為延續該校專業傳統、與本地同類專業特色互補、關注人才需求、保持專業發展前沿性。
產業機構
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於2006年經學校批准,正式劃歸建築學院管理。由學院副院長兼任設計院院長,1名副院長擔任建築設計院的常務副院長,為教師和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院系設定
建築學系
建築學本科專業於1991年創辦,1997年調整為五年制本科。第一屆本科五年制學生於2002年7月畢業。2008年至今,建築學專業共招生215人,共畢業學生246人。這些畢業生除出國留學及考取研究生外,絕大多數就業於廣東省內建築行業相關單位,其中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單位的骨幹。
建築學學科建設時間長,是該學院優勢學科。學科教師數量充足,主要研究方向穩定,與廣東省其它高校的建築學學科人才培養形成互補,已具備較強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礎。建築學本科專業分別於2004、2008、2012年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於2002年被評為廣州大學首批名牌專業,2005年被評為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6年評為廣州市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8年被批准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2年獲批廣東省重點學科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建築學專業2003年獲準設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點; 2007年獲準設立“建築設計”工程碩士點;2008年獲得“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方向)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建築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同時,建築學學科牢固樹立“立足廣州,面向廣東,服務地方城鄉建設”的基本定位,在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關於民生建築類型的專題研究在省內有較高影響力;側重近代歷史建築的保護理論與實踐,在近代中西建築文化研究和嶺南歷史建築修復技術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在國內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以學科交叉與融合促進學科發展,在城鄉關係和城鄉景觀生態的規劃與設計方面取得一定突破;立足嶺南地區氣候特點和最新科技,積極開展建築節能相關技術研究並取得較大進展。
城鄉規劃系
該校城鄉規劃本科專業於1999年創辦,學制5年,設定獨立的專業培養計畫。 2000年7月成立城鄉規劃系。城鄉規劃系基礎好,發展快,是該院特色學科。 2005年城市規劃專業被批准為廣州大學名牌專業,2009年被批准為廣州市首屆普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1年通過國家住建部專業評估。2011年開始招收城鄉規劃專業碩士研究生。2011年通過城鄉規劃一級學科申報。
該專業研究方向特色鮮明,本土化、套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十分突出,在廣東的區域整合和創新城市體研究系、城市規劃與住區規劃研究、側重近代城市歷史和地方城鎮史研究,地方性城鄉歷史文化遺產與保護規劃的研究、GIS技術的套用研究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風景園林系
風景園林學科是該院最具發展潛力的學科。該院的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和建築學(環境設計)兩個與風景園林相關的本科專業自2002年以來已累計招生756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該學科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鄉景觀生態規劃、風景旅遊規劃、景觀藝術設計等領域的研究方向穩定。在側重生態視角的景觀生態性規劃評估、景觀生態定量評價、風景資源保護性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已獲得較大進展。
師資力量
基本情況
2016年學院官網顯示,該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講師23人;具有博士學位15人,具有碩士學位22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3人。教學骨幹主要來自東南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著名院校,學緣結構合理。專業教師普遍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實際工程設計能力。
此外,該院長期聘請境內外客座教授28人,其中外籍客座教授4人。並聘請本地區一些有豐富實際工程設計經驗和教學經歷的建築師等作為編外教師參與教學。
該院生師比為15.4。
師資隊伍中高層次人才包括南粵優秀教師1人,廣州大學首屆“師德標兵”1人,廣州大學教學名師1人,廣州大學首屆“十佳教師”1人,廣州市優秀教師3人,校級學術帶頭人1人,校級重點培養教師5人。
近5年來,學院派出4名教師赴英國、義大利等國大學做訪問學者,師資隊伍中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背景的老師占10% 。聘請英國和紐西蘭等國外大學教授4人為客座教授,師資隊伍中外籍教師比例占8% 。
教師主要獲獎情況
序號 | 獲獎內容 | 教師 | 獲獎時間及名稱 |
---|
1 | 國際文化遺產保護 | 湯國華 | 2012年法國藝術與文學一級騎士勳章 |
2 | 阡陌之間-傳統商業空間再生策略 | 楊希文 | 2013年AUTODESK REVIT杯全國大學生可持續建築設計競賽學生組優秀獎 |
3 | 奔跑之迴旋曲 | 趙陽等 | 2014年AUTODESK REVIT杯全國大學生可持續建築設計競賽學生組優秀獎 |
4 | 指導多名學生在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 | 李雪 | 綠色建築協會,2015優秀指導教師 |
5 | 指導多名學生在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 | 李麗 | 綠色建築協會,2015年綠色建築傑出貢獻獎 |
6 | 指導多名學生獲得2015年中國建築院校境外交流優秀學生作業 | 趙陽等 |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2015年中國建築院校境外交流優秀作業指導教師 |
7 | 指導多名學生獲獎 | 李雪 | 2015年第六屆“全國高等院校學生斯維爾杯 BIM 系列軟體建築信息模型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
8 | BIM輔助設計和教學實踐 | 羅志華等 | 中國建造師聯盟,2015最佳BIM教育實踐二等獎 |
9 | 指導學生參賽獲獎 | 龐玥 | 2015年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省賽二等獎,2015廣州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優秀指導老師 |
10 | 建築聲學 | 古林強 | 中國建設教育協會,2014全國建築類微課比賽二等獎 |
11 | 《建築學專業穗港教學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 | 龔兆先等 | 2014年廣州大學第六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12 | 《與技術科學融合的建築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 | 李雪等 | 2014年廣州大學第六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13 | 指導學生參加2013年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獲二、三等獎 | 李雪 | 2014年 2013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年度綠色建築傑出貢獻獎 |
14 | 指導學生獲獎 | 李雪 | 2014年第五屆“全國高等院校學生斯維爾杯 BIM 系列軟體建築信息模型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
15 | 廣州大學城"大學小築"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 寧艷 | 2013年人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方案競賽環境金獎 |
16 | 第二屆海南雕塑展榮獲“優秀獎” | 許志強 | 2013年第二屆海南雕塑展榮獲“優秀獎” |
17 | 指導多名學生在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 | 李麗 | 2013年年度綠色建築傑出貢獻獎 |
18 | 天軌 | 楊希文 | 2013年第三屆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深綠組)二等獎 |
19 | 指導多名學生在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中獲獎 | 李雪 | 2012年全國綠色建築設計競賽年度綠色建築傑出貢獻獎 |
20 | 密語 | 王英文 | 2013年美麗中國.魅力海南'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五周年---第二屆海南雕塑展 |
21 | 2011-2012年度廣州大學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 宋琴夏 | 2013年 2011-2012年度廣州大學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
22 | 基於建築信息模型的建築設計教學改革 | 趙陽等 | 2012年廣州大學第五屆教學成果二獎 |
23 | 工程圖學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 馬彩祝 | 2012年廣州大學第五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24 | 畢業設計創新獎指導 | 趙陽 | 2012年廣州大學優秀畢業設計創新一等獎指導教師 |
25 | 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廣州大學獲獎指導 | 李雪 | 廣州大學校賽特等獎,獲“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
學院環境
學院地址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行政辦公、本科生班級專繪室及圖書室、圖檔室、咖啡廳等集中於廣州大學理科教學北樓,該樓大部分歸建院使用。部分教師辦公室及實驗室研究室分布於工程實驗樓北樓及南樓。美術教研室及美術畫室位於理科教學南樓的7樓。
教學用房
學院現用於本科教學的用房總建築面積11483㎡,師生人均建築面積15.5 ㎡/人。每個學生班級均配備專業教室。
教學研究成果
教學質量
2016年學院官網顯示,近5年來該院建築學專業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並順利通過驗收;城鄉規劃專業獲得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築學專業獲得3項省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建築學院和土木學院聯合申報省級校企協同創新基地獲得立項。教師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排名第四),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排名第四),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三項。
學院注重教學質量,各專業分別在系主任的統籌下,由教研室和各年級組團隊組織本科教學,由系和各年級導師組織研究生教學,全院教授百分之百參與本科教學。定時參加全國專業指導委員會舉辦的教學研討會。學院通過教學制度嚴格控制教學過程和作業水平,長期聘任設計院高工參與實踐教學,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課外實踐活動,有力保障了教學質量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學生的科研和技術套用能力得到了較好培養,學習滿意度較高。學科培養的畢業生絕大多數服務於廣東地區,熟悉地方發展需要,是廣東省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者,畢業生受到畢業單位的普遍好評。
科研基本情況
該院科學研究緊扣城鄉建設領域的重大問題(如建築遺產保護、生態化設計等),精心組織團隊開展科研創新。參與建設廣東省建築節能重點實驗室,2013年聯合申報獲批廣州市綠色建築低碳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廣州市科信局綠色建築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近5年來,該院學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國家社科基金2項,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縱向科研經費總額599.2萬元。利用學科優勢積極服務社會,社會反響好,業內認同度高。主持設計重要實際工程項目一批,涵蓋城市設計和醫院、住宅、學校、體育場館等各類民生建築類型。近5年承擔橫向科研項目123項,經費總額5685.5萬元。獲廣州市科技進步二等1項。
通過開展科研活動,全院近5年共發表科技論文337篇,師均論文引用率19.3。獲廣州市科技進步二等1項。獲國家、省、市及校級教學成果獎6項。在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直接套用於解決城鄉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如對建築遺產保護技術的研究直接套用於珠三角地區大量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近5年,學院承擔測繪嶺南傳統建築300座,古村落研究20處,歷史街區研究10餘條,文物保護工程100多項,範圍遍及廣東全境及香港、澳門等地,保護對象涵蓋世界文化遺產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服務社會的研究項目產生了較高的國際影響力,由於在遺產保護方面的突出成就,湯國華教授於2012年被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 文學與藝術一級騎士 ”勳章。美國亞洲文化協會也對該院學科課題進行了資助。
教學特色
建築學本科專業於1991年創辦;城市規劃本科專業於1999年創辦。建築學學科於1997年被評為廣州市重點扶持學科;1998年被批准為廣州市哲學與社會科學重點學科預備站點。1998年,《建築設計及理論》建成廣州市重點課程;《嶺南建築(建築測繪)》於1997年被評為廣州市重點扶持實習基地。建築學專業於2002年被評為廣州大學首批名牌專業;建築學專業2003年獲準設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點;建築學專業2004年通過了全國高等教育專業評估;建築學專業2005年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
該院先後獲得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廣州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及三等獎等獎項;2002年以來分別獲得全國及廣東省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還獲得廣東省教育廳頒發的設計競賽金、銀、銅獎,廣州市優秀勘察設計獎等多項獎勵。
生產實踐活動
校企合作
為了加強建築學專業實踐環節教學,學院與多家設計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學院現有校內教學基地2個,校外教學基地6個。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築系教師的生產實踐活動逐步得到了社會、同行的認同和好評。在嶺南傳統歷史建築的維修重建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業績。在主持、參加的十餘項重要的城市設計大型項目中,有的已被地方政府部門採用,有的已獲獎勵或通過評審。
學院還注重與企業用人單位合作,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美國GLC建築設計公司等先後在該院設立了專業獎學金資助學生完成學業,與學院聯合舉辦設計競賽;在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立了學生就業創業基地。
學院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自1992年起與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香港科技教育服務機構)簽訂了長期合作協定,定期舉行交流活動。此外,還與廣州市規劃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及其他一批設計企業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該院近年來還注意與國外建築學院、研究所等進行交流,尋求合作的途徑。
就業情況
該學院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畢業生98%以上均從事專業相關的城市管理、設計及房地產業工作。其中在各大設計院工作的學生占50%以上,建築學專業占80%以上。學生就業滿意度較高。
據廣州大學2015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該校2015屆畢業生共74個本科專業。在入職平均月薪上,建築學(五年制)排名第4(4886元),城市規劃(五年制)排名第11(4465元),建築學(四年制)排名第13(4330元),城市規劃(四年制)排名第14。在
初次就業率方面,城市規劃(五年制)為96.15%,建築學(五年制)為95%。薪酬及就業率明顯高出一般學校同專業的水平。
在該校統計就業率時,很多四年制專業畢業生仍處於實習期或實習期剛結束,“就業率”從賬面上看起來很低。
對外交流
對外交流基本情況
近年來,該院努力探索建築學教育改革,積極與國際接軌,嘗試開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培養和聯合教學。自2010年起,每年派出研究生赴台灣高雄大學、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進行半年到一年的交換學習。2013年該院開始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進行建築學學士聯合培養,2015該院與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簽署了建築學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協定,將於2016年開始招生。
自2011年開始,每年學院都積極與國外大學開展聯合設計工作坊,參加學生包括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工作坊以廣州市城中村更新為主題,開展了系列研究和教學實踐:2011年,與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聯合工作坊,“廣州小洲村更新城市設計”,參加學生15人;2012年,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聯合工作坊,“廣州荔灣區歷史街區更新城市設計”,參加學生22人;2013年,與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聯合工作坊,“廣州登峰村更新城市設計”,參加學生21人;2014年,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聯合工作坊,“廣州北亭村更新城市設計”,參加學生20人;2015年,與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聯合工作坊,“廣州冼墩村更新城市設計”,參加學生24人;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工作坊,“廣州廣紡聯地塊更新設計——社區康復中心”,參加學生30人。聯合工作坊採用全開放的教學模式,嘗試採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院還積極派出青年骨幹教師赴國內外大學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包括已派出赴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大學做訪問學者4人,赴同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訪問學者2人,赴美國、英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做短期學術交流18人次,有效地開拓了教師的學術視野。
該院建築學專業還經常與國內外及香港建築師同行進行相互交流、學習。學院與香港科技教育服務機構簽訂了長期合作協定,定期舉行交流活動。自1994年起,香港房屋署的規劃師、建築師們每年定期來院講學、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並每年接受建築學學生赴港實習考察、訪問、學習。此外,還與廣州市規劃局、廣州市文化局和其他一批企事業單位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近四年來,國內外及香港建築師、專家學者多次來該校與建築學專業進行學術交流,作專題報告的有65人次(表5-9)。另外,建築學專業教師、學生也廣泛開展校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學習、研究氣氛。
國外專家學者交流情況
近5年來國外部分專家學者來校學術交流情況一覽表,截止至2015年。
序號 | 來校專家 | 單位 | 國別 | 交流內容 | 時間 |
1 | Holger Kehne | Plasma Studio | 英國 | 新的現實:建築和景觀(場地)的懸接 ——西安世博園總體規劃和建築方案設計 | 2011年 |
2 | Manfredo Manfredini | 奧克蘭大學藝術學院 | 紐西蘭 | 現代歐洲建築(歷史,理論,批判) | 2011年 |
3 | 賴德霖 | 路易維爾大學 | 美國 | 馮紀忠的空間與時間——方塔園的啟示 | 2011年 |
4 | Frederick A. W. Smith |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麥金托什建築學院 | 英國 | 城市設計workshop | 2011年 |
5 | 伍志和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 | 嶺南中式古建築的文化,以及相關民間習俗和儀式 | 2012年 |
6 | 雷蒙勞 | 扎哈事務所建築師 | 英國 | 參數化性能結構 | 2012年 |
7 | 劉少瑜 | 香港大學 | 香港 | 綠色建築專題 | 2012年 |
8 | Manfredo Manfredini |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築學院 | 紐西蘭 | 城市公共空間的複雜性 | 2012年 |
9 | Eddie Wang | 美國GLC建築設計公司 | 美國 | 場所製造-商業空間設計之道 | 2012年 |
10 | Alan Hooper |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麥金托什建築學院 | 英國 | 佛羅倫斯城市印記 | 2013年 |
11 | Harry Phillips | 英國Holmes Miller公司 | 英國 | 綠色建築設計體系比較 | 2013年 |
12 | Tim Sharp |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麥金托什建築學院 | 英國 | 低碳節能建築設計 | 2013年 |
13 | 易達威 | Design Vision Architects Ltd | 香港 | Environ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2013年 |
14 | 劉少瑜 | 香港大學 | 香港 | 香港綠色建築設計標準 | 2013年 |
15 | Manfredo Manfredini |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築學院 | 紐西蘭 | 城市化與當代城市15:誇張時代的公眾空間和公共領域 | 2013年 |
16 | 葉頌文 | 香港呂元祥建築事務所 | 香港 | 以人為本的綠色建築設計 | 2013年 |
17 | 蔡寬祥 | 廣東省中建建築設計公司 | 台灣 | 元素設計法則 | 2013年 |
18 | 劉一瑋 | 美國德空建築設計公司 | 美國 | 體驗式建築設計 | 2014年 |
19 | 陳曉 | 香港梁黃顧建築師事務所 | 香港 | 商業建築-設計實踐經驗與案例 | 2014年 |
20 | 黃存潤 | 香港呂元祥建築事務所 | 香港 | 關於未來城市的構想 | 2014年 |
21 | Manfredo Manfredini |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築學院 | 紐西蘭 | 紐西蘭城市化理論與實踐 | 2014年 |
22 | 張智棟 | 香港城設(綜合)建築師事務所 | 香港 | 國內外綠色建築最新發展情況介紹 | 2015年 |
23 | Enrico Pietrogrande |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 | 義大利 | 城市形態學-歷史城市中的新建築設計工具 | 2015年 |
24 | 金光裕 | 台灣金光裕建築設計事務所 | 台灣 | 不可承受的輕與重 | 2015年 |
25 | Alan Hooper |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麥金托什建築學院 | 英國 | City and School | 2015年 |
26 | Tim Masom | 英國羅傑斯事務所 | 英國 | 洞察:羅傑斯事務所的設計的實踐、原則、方法論 | 2015年 |
27 | 黃佳武 | 香港呂元祥建築事務所 | 香港 | TOD建築設計實踐 | 2015年 |
該院師生對外交流情況
近四年來專業教師、學生對外交流情況一覽表(包括展覽,舉辦學術講座,訪問學者等),截止至2015年。
序號 | 姓名 | 時間 | 地點 | 交流內容 |
1 | 鄧毅 | 2014 | 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UCL巴特雷建築學院 | 訪問學者,綠色建築設計方法 |
2 | 古林強 | 2015 | 英國Salford大學 | 訪問學者,建築聲學 |
3 | 龔兆先、趙陽等 | 2012 | 香港 | 與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簽署實習基地協定 |
4 | 張連浩、黃旻傑(學生) | 2013-2015 |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 | 聯合培養 |
5 | 陳紀行(學生) | 2014- |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 | 聯合培養 |
6 | 龔兆先 | 2014 | 英國伯明罕大學 | 建築學專業交流事宜 |
7 | 龔兆先、沈粵等 | 2014 | 台灣東海大學、成功大學 | 建築教學合作事宜 |
8 | 沈粵、趙陽、龐玥 | 2015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青年教師聯合培養協定 |
9 | 蔡凌等 | 2015 | 香港中文大學 | 城市設計聯合教學工作坊 |
10 | 吳薇、陳錦棠 | 2015 | 廣州大學 | 指導義大利帕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