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

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包括藥物動力學研究室、生化藥理研究室、免疫/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室,臨床流行病學/DME中心。臨床藥理研究所包括中醫內科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學科,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站。臨床藥理研究所是國家新藥(中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GCP)的組成部分,廣東省高等學校中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廣州市中醫藥防治腦病重點實驗室。目前研究所在編人數19人,男性9人,女性10人;正高6人,副高10人,中級3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現任所長為王奇教授。
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總面積約2000 m,現有儀器設備原值約1800萬元,包括高效液相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液相晶片分析儀、圖像分析儀、細胞流變儀、PCR儀、全套病理設備、電生理儀、膜片鉗等大型儀器設備,已具備開展藥物分析、藥動學、藥理毒理、免疫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實驗條件。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醫藥防治腦病研究、中藥藥代動力學和血清藥理學研究、中藥毒理研究、免疫藥理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研究中的套用、臨床流行病學/DME套用研究、中藥新藥臨床試驗及評價研究。目前我所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省部級項目5項,總經費858.4萬元。研究成果顯著,僅在今年(2018)上半年,研究所的發表SCI論文已超過20餘篇,近三年發表SCI論文100餘篇。
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是全國中醫藥系統中最早成立的臨床藥理研究所,研究所創始人歐明教授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也是全國知名的中西醫結合專家,隨後研究所在王寧生教授(農工民主黨原國家副主席、廣東省原主委、廣東省人大原副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賴世隆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原會長、全國中醫藥系統GCP創始人)、王培訓教授(中國免疫學會中醫藥免疫分會原會長、中醫藥免疫學創始人)的帶領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計畫中均承擔了重要的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進入十三五時期,伴隨著國家高校“雙一流”學科建設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春風,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在王奇所長、祝晨蔯副所長的帶領下,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考慮到以往研究所研究力量較為分散,為了建設國家高校“雙一流”學科建設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需要,所領導當機立斷,整合優勢力量,對全所研究方向進行凝練整合,在王奇所長帶領下以神經退行性疾病為主攻方向,發揮中醫藥防治老年痴呆的特色療效,結合多學科和新技術,在中醫藥防治老年痴呆研究領域占得先機。近5年,王奇所長帶領的團隊在中醫藥防治老年痴呆研究上獲得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省部級項目資助,總經費達628.6萬元。研究團隊在發表SCI論文上也取得長足進步,近幾年已發表SCI論文100餘篇,最高影響因子8.4,成為學校科研領域的一個亮點。
科研工作歸根到底就是人才培養的問題,目前已引進6名國內知名教授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杏林講座教授,包括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沈劍剛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兼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陳乃宏研究員、復旦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王建新教授、蘇州大學毛新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永華教授、溫州醫科大學鄭國慶教授。此外,研究所已成功吸引美國、英國等國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9名青年才俊,加入我所工作,成為我校“杏林青年學者”及“杏林後備人才”。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吹響了臨床藥理研究所新一輪科研工作的號角!
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作為學校專職科研單位,在完成大量繁重的科研任務同時,還承擔了研究生、本科生、七年制、在職研究生課程班、成人教育等多個班種、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全年完成教學任務1000多課時。承擔課程包括:《DME》(校級重點骨幹課程)、《循證醫學》、《藥物動力學》(中英雙語)、《臨床藥理學》、《醫學免疫學》和《醫學分子生物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