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在陝西富縣境內青(島)蘭(州)高速公路施工中,發現一批北朝至宋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出土地點為一寺院遺址。該處寺院,歷代志書均無記載,亦未見相關的文字或碑刻史料,據當地傳說,寺院名為“廣仁寺”或“廣年寺”。現依照考古發現以地名命名的原則,將該遺址稱為廣家寨寺院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家寨寺院遺址
- 類別:遺址
- 地點:陝西省
- 國家:中國
遺址狀況,出土遺物,意義,
遺址狀況
廣家寨寺院遺址位於陝西省富縣張村驛鎮廣家寨村西北部的一處高地上。據記載,張村驛原名“張村”,因位於鄖州通往甘肅的古道旁,清順治九年(1652年)在此設驛站,遂名“張村驛”,沿用至今。
廣家寨村位於張村驛鎮北3.5公里的葫蘆河川西邊小溝內,村北是平緩的坡地,村南是高聳兀立的山峁和茂密的梢林。明末,農民為避亂,於村西北突起的高地上築寨一座,故名廣家寨。現在寨子的周圍還殘存部分夯士城牆,最高處達11米。
在青蘭高速公路施工之前,已由陝西省文物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對該線路進行了前期勘探,然而遺憾的是,最終的勘探報告上並未提及該處遺址,致使遺址遭到大面積嚴重毀壞,整個寺院遺址僅剩兩道牆基,地面上條石、磚瓦、石刻造像隨處可見。當地文物部門迅速將此情況上報,遂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在富縣文物局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現遺址殘存部分東西長約23米,南北寬約10米,主要遺蹟為兩道南北向的石砌牆基和一道南北向的走廊(過道),其餘部分已不復存在。通過對當地老人的採訪調查得知,原寺院坐西朝東,西邊是三間大正殿,南、北、西三面有牆,東面敞開,有兩根粗大的明柱,在外面可以看到裡面的石像。石像均有妝彩。北廂房東西一排5間,在其東面又有一間房子,裡面正中一尊較大的雕像,周圍是許多小雕像,牆上有壁畫。門前有一個方形石柱,上面有一石猴,有孔。南廂房東西一排3間,裡面有許多小石雕像。寺內石刻的破壞是在1968年前後,寺院的最後拆除在1970年左右。目前發掘出的遺蹟,就是北廂房的基址部分。
出土遺物
在這次發掘中,共發現石刻殘塊300多件,包括大型石刻佛教造像、小雕像和造像碑,還有一些筒瓦、板瓦、瓦當、琉璃構件、鴟吻等建築材料,以及一批清代、民國時期的錢幣。除一件小型造像為石灰岩(青石)外,其餘均為砂岩,故保存狀況較差。在發現的造像以及造像碑上,發現了一些明確的紀年文字,目前見到的有“大魏大統十五年(549年)”、 “天和六年(571年)”、 “建德口年(572~578年)”、 “開皇三年(583年)”等。大型造像殘高約1.45米,加上已經殘缺的頭部和底座,原高當約2米,最小的雕像高約20厘米。
從紀年銘文看,有西魏、北周、隋代的造像碑及造像,同時從其他造像的風格分析,還有北魏、宋代的造像碑及造像。
如北魏時期的一件造像,上部為一結跏趺坐的佛像,佛像上部殘,下面為一方形台座,殘存三面,正面有淺浮雕圖案,其餘兩側有發願文。佛像殘高4.9厘米,台座高5厘米,寬10厘米,殘厚8.5厘米。從殘存的圖案分析,畫面中間為一隻香爐,兩邊為相向站立的兩頭獅子,最左側有一側身站立的人像,左手插在腰間,右手向前托舉一隻香爐,身穿襝衽袍服,頭戴風帽,有典型的鮮卑族的特徵。
這次發現的最大的四面造像碑為一通家族造像,通高175厘米,寬49厘米,厚19厘米。碑陽上部為兩龕造像,上龕為兩尊雕像,均為坐姿,雙手執物置於胸前,下龕為五尊雕像,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中間坐佛右手結無畏印,左手結與願印,兩邊的菩薩和弟子分站於蓮台之上,所有雕像均顯得比較瘦長。造像碑下部為銘文,全篇101字,其中有“天和四年(569年)歲次己丑二月新(辛)酉十日”字樣,說明了造像的目的、造像人的名字等。在銘文的左右及下方,有線刻人物20個,人物旁邊有名字,名字前有“清信女”“息女”“邑子”等字樣,其中特別的是銘文左上的一個人物,其旁邊的銘文為“寧遠將軍奉車都尉冀太正供養佛”。在碑側的上部,各有兩個小龕,小龕內均有一尊小坐佛。碑陰上中部有近方形小龕兩個,內均為一佛二弟子組合造像,佛為坐姿,兩邊弟子雙手合十站立,下部為線刻人物12個,除4人,其餘人物旁邊均有名字。
大型造像共發現4件,從造像特徵及風格看,其雕鑿年代應為隋代。其中兩尊坐像,兩尊立像,三件雕像上還有紅、綠彩繪,用不同顏色區分出了衣服的層次關係。如圖所示一件坐像,佛像結跏跌坐於方形台座上,左手放於左膝上,右手殘,殘斷處和頸部均有一孔,推測雕像曾經遭到損壞,後經雕鑿修復。佛像身穿三層衣服,最里為袒右貼身內衣,胸前系一帶,中層穿紅色寬袖僧袍,下擺寬大,遮蓋住台座前部,最外右肩斜披一件綠色覆肩衣。佛像殘高61.5厘米,台座長65.5厘米、寬32.5厘米、高15厘米,最下部為將佛像整體安放於像座內的榫卯部分,高25.5厘米。這些保存下來的彩繪,對於我們研究佛裝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件有紀年銘文的隋代造像,是這次發現的唯一一件石灰岩質造像,殘高15.2厘米,其中方形台座高3.8厘米,邊長寬約14厘米。造像上部已殘,但仍可看出是一尊坐像,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之上,穿寬大的長裙,腹前有瓔珞垂下,左手執物,身體右側垂下一帛帶。台座四面刻有發願文,時間為“開皇三年”。
宋代石刻發現較多的是羅漢像,其中引人矚目的是一件浮雕羅漢的殘塊,殘高約36厘米,殘寬約25厘米,最厚約12厘米。現殘存兩尊羅漢,穿寬大的僧袍,相對而坐。兩人頭部上方,有一扭身回頭張望的龍,動態十足。
意義
根據學者的研究,從甘肅慶陽到山西大同一線是佛教傳播的重要通道。黃陵的香坊石窟,富縣的石泓寺,安塞的雲岩寺、大佛寺及黃龍的普隆寺等石窟,都是北魏至西魏時期所開鑿。此次發掘的廣家寨寺院遺址以及黃龍縣隋唐時期的普隆寺遺址,均位於這條重要的通道上,同時出土的大量文物,特別是造像和造像碑的數量巨大,風格多樣,延續時間長,是目前已知在陝西地區考古發掘出土造像最多的一次,對於研究陝北地區的佛教傳播、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陝西地區的佛教考古和美術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資料。